探索历史:何锡涛的雍城之旅

发表时间: 2023-10-11 21:50

原创 善国文化 2022-04-10 07:33

滕州古雍城,位于姜屯镇庄里西村西侧约300米处,东南距滕国故城约两公里。其周边有周到汉唐等时代的古墓群,当地百姓俗称“鬼城子”“阴城子";因遗址形如椭圆,状如龟,又称“龟城子”;还有传说是金代金兀术的练兵场,又叫“点将台"。雍城是“庄里西遗址”的一部分,1980年公布为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当前新冠疫情严峻,为响应政府的号召,我工作的景区也关闭了。借此机会,我独自来到雍城遗址,实地寻访这片神奇而珍贵文物频出的地方,感悟沧海桑田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古滕悠久的历史文化。登上高台,环顾四野,麦苗青青,金黄的油菜花香飘四溢。我彳亍在高台上,上面植满了杨树,纵横交错,成行成片。野草轻舞,乱花点点,虽然高台有些突兀不平,也有几处挖掘的痕迹,但怎么也想像不岀这里曾经是滕国的贵族墓地,更看不到坟墓的影子,只依稀看到前两年外地滕氏来滕祭祖,焚烧纸香的痕迹罢了,苍凉之情油然而生。

现今残留的土台顶面形如一把家用菜刀,西部如刀把,东西约60米,南北约50米;东侧似刀面,东西约130米,南北约80米。高台超出周边的田地约4、5米。在高台的东北角有石头裸露在外面,看不到墓的形制。北面悬崖的断层处有几段草木灰土的呈现,野树丛生,盘根错节,很有荒漠沧桑之感。随手在台的周边捡到很多的瓦片,收集了一包,薄厚不同,形式各异,以土陶残片居多,没有发现砖头的残存,这与滕国故城城墙周边捡到的残片十分相似。

明清时期的《滕县志》记载:雍城,在滕城西北一里许。《通志》云“建置无考”,其中多为唐太宗以后功臣之故墟,俗传所谓"打球场",《太平院记》误以为“公丘城"。据说原来的土台长宽各500米,总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是一块良田。村民相传,城顶旧有66亩,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此处建大型砖瓦窑,再加上附近村民取土垫宅基地及生产队造土杂肥、填坑洼地,土台被“吃”去了一大半,大部分文物也被当地村民当废品处理了,十分可惜。看来贵贱只是一念之差,在不同人的眼里会体现岀不同的价值,珍宝在不识货的人的眼中也能是废品。

查看历年来对该遗址的发掘和调研资料可知,该遗址包含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及两周到汉唐文化的堆积。1995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滕州市博物馆,在遗址的东南侧进行了大面积的挖掘,发现了龙山文化遗物的堆积。2002年,因基建工程,在遗址以南100米许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城墙。该城墙是龙山文化在山东境内,尤其是鲁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善,也最为淸晰的龙山时期夯土城墙之一。龙山时期的城墙在遗址的东南部,呈东西走向,经钻探得知长约200米。夯土墙为板筑的夯土块组成,每块长2.5米,宽1.4米,夯土墙主体宽度约7米。墙体坚硬,为黄色砂黏土夹有料姜石等夯成,每层厚度约10—20厘米。墙外南侧为倾斜的夯土堆积,宽度为8米的城墙护坡。坡的外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兼作护城河,河床上有粗砂层。从夯土层中夹杂的生活垃圾和护坡下面的淤沙可知,夯土城墙至少曾修补过4次之多。遗址东部也存在与之衔接的南北走向的东城墙,长约200米。

在雍城北约一公里处有一条河,原名小黑河,现称小清河。该河源自滕县旧城东北黄山,为南梁水(荆河)支流,在今天京沪铁路东侧纳故三里河水,又在王林村西纳小柳泉水,西经姜屯镇闫村村前与奚庄、南孔庄村后西流,与距离西面约4、5里的白了寺村后的运河古道相交。据史料记载,白了寺是隋唐时期的运河码头,古代寺院、驿站、运河闸坝曾建于此。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建大圣院,至金朝大定四年(1164年),赐以寺额名曰兴国寺,现今白了寺村已重修了兴国寺。该河在古代曾多次在今闫村、南孔庄附近漫流改道,其中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故河道,穿越今南孔庄村西部向南流,经雍城遗址前再向西流,龙山文化城的护城河即借用了此古河。从现在的遗址的断面里呈现的砾土、黄土、褐土等掺杂可以推知,雍城堌堆应该是从古河畔取土所筑。这时期所岀土的文物以土陶器为主,颜色以灰陶为多。石器有铲、斧、锛、凿、刀等。1978年曾在这里采集到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璇玑。

雍城遗址又因是滕国贵族墓地而著称。1964、1978、1982、1989、1995以及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研究院、滕州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多次进行了发掘,历次考古清理了二百余座周代与汉代古墓葬。尤其是周代古墓群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通过对青铜器文物铭文的解读,有力证明了该遗迹墓葬是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代滕国贵族墓葬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滕公鬲、滕侯鼎、滕侯编钟等。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周,成王东征平定东夷叛乱之后,周王朝为了控制东夷势力的“复燃"和有效掌控薛这支古老强大的国族,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基本国策下,分封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爵为侯,是姬姓滕国的开始。叔绣及其子孙是周王派来监视东夷各国的亲信,初时与鲁、卫、晋、郑地位相当。到东周时期,周王势微,滕国也与薛国、邾国、小邾等泗上诸国多次参与晋、鲁等霸主的征伐、会盟、弥兵、成城等军事活动。战国时期,滕国更是弱小,自暇不顾。然而滕国国君姬弘,却以仅有方圆区区五十里的小国,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国因被孟子誉为“善国"而千古流芳,滕文公也被后人称为贤君。

在雍城遗址东侧约200米处,有当地彭氏在那里建的以彭公亭为主的陵园。内有金大定乙巳年(1185)间立的《故朝奉大夫墓志铭》碑,碑载:"大定乙巳二月辛未,阎村彭氏聚族而志曰,宗枝蕃茂,源派滋久……叩览林地形胜,沃衍膏胰,前则古滕城溪水浚流,灌溉无穷,西则公丘城……"彭公亭石柱雕刻精美大气,肃穆典雅,亭子为石雕而成,上面有先父何鸿谟先生题写的“彭公亭"三个大字,对联为岳石先生撰题:“大彭一脉千秋远,祖训五德万世长。"遗撼的是,金朝的古碑没有立在亭内,而是立了一块做工精细的新碑。

在雍城遗址上,曾建有太平院,据说当年香火极盛。遗址上原有金大定十年(1170)立的《勒赐太平院碑》,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拉砖的拖拉机撞坏,1983年移入滕县博物馆,1992文公台重修,又将该碑移到滕国故城善国碑林。碑文中记载:"城之左,今有彭氏之族居焉……三百余载,子孙苗裔八十余家。"

据考证,这里的彭氏是滕州的原始姓氏,又据来这里祭祀的滕氏朋友说,这里的彭氏与他们本是一家,是留下守护先祖灵墓的后人。其实“彭"与“滕"韵相通,这不无道理。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滕县名士王特选《古迹杂咏》中有这样一首诗:

雍城借悟古雍门,唐代毯场见主恩。

沉醉三郎犹未醉,老僧梵放几黄昏。

我们不问沉醉的三郎,也不管梵放的老僧,只期望能够保护好这片文化圣地。也许某一日,在那神秘幽深的某处,再有新的珍贵文物被发现。

2022年4月3日于滕文公台

何锡涛,字静波,滕州人。社会兼职有: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理事,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理事,滕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会员。编著有《滕国风物》《古滕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