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佛祖的特有神通:六神通中的独特之处

发表时间: 2024-10-27 11:26

揭秘佛祖的特有神通:六神通中的独特之处

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五灯会元》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

五通仙人来问佛陀:“都说佛陀有六通,而我却只有五通,我比你少的那一通是什么?”

听五通仙人如此问,佛陀就对他喊到:“五通仙人!”

五通仙人应声而答:“在。”

佛陀说:“那一通,你不是有嘛,还来问我作甚?”

鉴赏评说:

佛有“六神通”,分别指的是:

天 眼通:能见极远方事物,或能透视障碍物或身体;不受光源明暗影响。

天 耳通:能听极远方音声,包括言语等;或能跨过障碍物听到音声。

他 心通:能知众生心念造作,参见心灵感应。

天 足通: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不受时空限制⁡。

宿 命通:能知众生的过去宿业,知道现时或未来受报的来由。

漏 尽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著烦恼,烦恼尽时则智慧显,证得无上智慧。

上述文字不必去深究,其实“神 通”二字,仅仅表示某种通达事理的能力,没必要去神化它们了。

“天 眼通”可以看作视力,“天 耳通”可以看作听力,“他 心通”可以看作能思维的心意识,“天 足通”可以看作运动能力,“宿 命通”可以看作认知外界的能力。

只要是能力,就有大小、高下之分。把“神”字和“通”联系在一起,不外乎就表示这种能力非比寻常而已,但无论如何了不起,终有个界限。

可以这样来说,只要是人,多多少少都有上面这五种能力,五通仙人,仙人也是人嘛!只不过他的这五种能力超过一般人而已。

而“漏尽通”与前面五神通不一样,它不是一种能力。不是具体的能力,就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分别就不可被观察到,当然就不可描述,甚至不能说它是有还是无。

不能直视,只能间接的得到,比如:令五通仙人烦恼的是,他只有五通,既然有烦恼当然还没有达到“漏尽”、烦恼尽除的境界。之所以他不究竟,正是因为他在外求。

正因为烦恼,所以向外求解,于是就来找佛陀询问,以求解惑。

其实他不知道,是“自己”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满足于现状、是“自己”想要外求解决之道。就是这个“自己”才让他生起了种种念,促成种种行。

这个“自己”于五通仙人就叫“五通仙人”,于你就是“你”,于他就是“他”,于张三就是“张三”,于李四就是“李四”,于佛就是“佛”。

人人皆有,但独一无二。无有终始,没有大小、没有高下、没有高尚与卑微,无有任何分别。有区别的是能力,无有区别的是本性。也正因为“那一通”是本性,所以根本无从察觉。

试想,从生下来就一直拥有的、一直伴随着你的一样东西,没有得到过也不曾失去过,根本就发觉不了它的存在。

佛陀听了五通仙人的问题,为什么要呼喊他呢?五通仙人听见佛陀的呼唤为什么要应答呢?

“呼”不正是佛陀有“自己”在,才会这样认为、这么做吗?“应”不正是五通仙人有“自己”才会对于佛陀的呼喊进行反应吗?

佛陀或许他从五通仙人的疑惑中了解到,五通仙人没有觉知到那个“自己”的存在,他准备尝试让他体会一下那个无时无刻陪伴自己的“自己”,于是他做出了呼喊五通仙人的行为。

而五通仙人呢,在佛陀呼喊自己的那一刻,本能的应当了一声,把“自己”显露无遗。

所以佛陀听到五通仙人应答自己之后就说:“你好好体会一下,谁在驾驭你回应我的呼喊,那就是“那一通”在起作用,你也不缺的,还来找我做什么!”

那什么是“漏尽通”呢?当觉察到当下一切无一不是“自己”在发起、促成之时,必然不会再起分别心、再有烦恼了。

因为,起分别心、生起烦恼、对治烦恼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嘛!当下不够好,当下不够多,当下不够快乐,我还要进一步追求、获取!

可当下已然就是“自己”的全部了,不差一分一毫,除此以外没有另外一个“自己”需要自己来维护,好好守着它就可以了啊!觉知当下,必然断尽烦恼。

佛陀的这一呼喊,在让五通仙人觉知当下的同时,断尽烦恼。这就是佛教的魅力所在,佛道不用修,不用耗费一丝气力。因为觉知与漏尽是一回事,明心即见性,当下解脱。

显然证悟佛道乃除了内心的蜕变,于外界无有一物被改变。否则,就要⁦花大力气了!比如:科学知识的探索,适应自然的手段等等,是能力就有大小,有大小就要花力气去获取。

到了这里,别人的故事讲完了,而自己的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把上面的话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觉知当下无一不是自心的展现,就能断除烦恼,就能达到“漏尽通”的境界,人人成佛。

这句话中有多少概念在呢?觉知、自心、烦恼、漏尽、境界、佛......

这一切实际仍是烦恼的一部分,因为是有别的概念与见解!至少,还有烦恼的断除在想。这已然是有分别的对治了。

为何就不能向外求,为何就一定要安于当下呢?谁说有烦恼的人生就一定是“坏”的。你看,又生出分别来了。好与坏,有意义与无意义。这分别了然的世界,不是想抛弃就能抛弃,不是视而不见就能泰然处之的。

解脱,并非心中的臆想,亦非妥协之举,更非勉力而为、心不甘情不愿做给别人看的,亦绝非“忍辱负重”之态,只为一个目的:自在!

自心如何?只有自己知道。自在与不自在,不用假装,不用费力,根本不用、也不能让别人看见或体会。那该怎么应对这一切,应该没有任何难度吧!

所以,从“有”的层面看,有烦恼在,有方法可以断除烦恼,有“漏尽通”的境界。而另‮一层面看来,这一切“有”也是虚妄的。只要自心自在,哪管这样还是那样呢?怎么“舒畅”就怎么来!

求佛修道不都为自己解脱吗?什么是解脱?难道还要被这、被那束缚住才舒畅?如果真以为有个“漏尽通”可以求得,为此还东奔西走、低三下气的求这问那,是不是已经渐行渐远了呢?

最后,还是来看看老和尚们对这则公案有何说道:

雪窦重显禅师,“十处打锣九处有他”,他评唱道:“老胡元不知有那一通,却因邪打正。”

他把佛祖称作老胡僧,没有屎啊尿的已经很给面子了:“老胡本来不知道有那个在,被五通仙人这么一问,嘿,还歪打正着了,老胡这才想起来该说道说道了。”

如果有个人给你说:“你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人人本自具足”,或许你还会点点头:“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但如果有个人给你说:“你是妈生的,我也是妈生的”,你可能会打他一顿,这不是“屁 话”吗?

其实,这两人说的不都是一个道理嘛!你为什么会区别对待呢?是不是大道至简⁧,完全没有说的必要呢!

佛陀都不知道哪来一个什么“漏尽通”,因为他就没有区别对待。你不提起他真没有这个想法。都是如此平凡的、习以为常的,被“上 纲上 线”、区别对待之后,就成高大上了。这就是分别心在作祟,一切困扰来源。

有一个老汉,每天以捡破烂为生。能捡到什么,能卖得多少,能换得什么,随缘随应。这对于他来说,是没有选择的习以为常,本来如此、自然而然,没有什么该与不该。

一天,一个记者拿起话筒对准他,问道:“大爷,你幸 福吗?”

“嘿,你不问我差点忘了,还有幸 福这回事!我幸 福吗?你猜猜!”

幸 福吗?除了自己,谁能作答!除了自己能体会,又哪有知音在呢!老汉幸福与不幸福与你何干?

山珍海味就是幸福、锦衣玉食就
是幸福?或许,有的人只求一个温暖的家,有人陪伴。

有家就幸福,儿孙绕膝就幸福?或许,有的人还在温 饱线挣扎......

幸福是什么标准,谁人能定!

大慧宗杲禅师,常常与雪窦重显“珠联璧合”,他则评唱道:“今时有一种弄泥团汉,往往在“那一通”处错认定盘星。”

大慧宗杲时期,文字禅正大行其道。

“弄泥团汉”其实就是把佛性、把“漏尽”、智慧执于“有” ,外求佛道之人。也可以说是从理论上去研究佛道的人,泥巴团做的馒头岂能充饥?小孩子过家家而已,可笑之极!

没有什么“那一通”,打胡乱说!这则公案的关键是佛陀的“唤”与五通仙人的“应”,但人们就要着眼于“那一通”,跟着五通仙人的问题就走了。

禅门公案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方向上就走远了,公案中本来就没有问题在,还来个什么答案,求个什么佛,修个什么道啊,太可笑了!

断桥妙伦禅师的评唱则意味深长:“那一通,你问我,玄关倒插无须锁。等闲一掣掣得开,三个老婆相对坐。”

“玄关倒插”当然只有从里面才能打开了。门又没有上锁,或者根本就没有门在,那个门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要说那事啊,外面的人可帮不了你!

至于那“三个老 婆”,打开门之后自然就能看清楚其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