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9 22:12
为什么普通人对刘邦的评价不高?
刘邦粗俗、无礼,还经常调戏村上的寡妇,所以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个无赖。
但在帝王眼中,刘邦的评价却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功名之先驱,天下之奠基者”
乾隆皇帝认为他:“仗义而西,三章之约,炳然应天顺人”
到了近代,教员评价: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
因为角度不同。
普通人只看到了道德层面,在这个角度下,刘邦是一个懒惰、好色、还有点不正经的猥琐大汉。
而历代帝王站在权谋的角度看,刘邦知人用人、而且相当有战略眼光。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确实很强。
下面,我们详细解析下刘邦的成功之处。
《资治通鉴》秦纪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九月,沛县的刘邦在沛地揭竿而起。
刘邦,字季,鼻梁高耸且眉骨圆凸,左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慷慨大方,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不愿做家里的农活。
开始时,是泗上的亭长。
有个单父人叫吕公,此人善于相面,他一见刘邦就觉得他非同寻常,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
后来,身为亭长的刘邦,负责为县府押送囚犯到骊山去做苦工。
途中,囚犯们纷纷逃亡。
刘邦估算了一下,如果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囚犯可能就跑光了。
所以在丰邑的西泽中亭时,让大家停下来休息。
到了晚上,刘邦解开了囚犯们的绳索,对他们说:“你们都自由了,走吧!我也要逃了。”
囚徒中有十几个壮士,自愿跟随他。
在某次酒醉之后,刘邦夜晚穿过草地,路上遇到了一条大蛇。
他毫不犹豫,拔剑就斩。
有个老妇人出现,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在路中间,被赤帝之子杀了。”
说完,老妇人突然消失。
在那之后,刘邦藏在芒山、砀山之间,不断有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出现。
沛县的年轻人听说了,很多都跑去投奔。
到了后来陈胜起义,沛县的县令也打算响应。
萧何和曹参提醒他:“您是秦国官员,如今要率领沛县子弟反秦,恐怕他们不听,不如招募在外逃亡者,可以得数百人,再胁迫众人,他们就不敢不听了。”
县令觉得有道理,于是派樊哙去找刘邦。
那时,刘邦已经有近百名部下。
谁料,县令突然反悔,想杀掉萧何和曹参。
两人得知后,立刻逃出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写了封信,射入城中,向沛县的百姓说明了利害关系。
大家于是杀了县令,迎接刘邦,尊他为“沛公”。
随后,萧何和曹参为刘邦招募了三千子弟,一同响应各地的起义军。
1、萧何的官比刘邦大,为什么要听他的?
两个原因。
第一,萧何怕被灭族。
在《史记》里,萧何有段台词。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意思是,萧何本来就很尊重刘邦。起义时,大家都推萧何(县衙秘书)和曹参(监狱狱长)领头。
然而,萧何和曹参因为担心被灭族,都推辞了,反而推荐了刘邦。
父老乡亲也承认刘邦不凡,遇到过许多怪事(比如斩白蛇、七十二黑痣等等),于是最终选择了他来领导起义。
第二,刘邦手上有队伍。
起义前,刘邦身边聚集着一帮亡命之徒。
这伙人藏在芒砀山之间,典型的绿林好 汉。
而且,策划斩白蛇的神迹后,逐渐有新生血液加入,刘邦的队伍不断壮大。
萧何等人要想起兵反秦,必须要拉拢这支力量。
因为这两个原因,萧何选择了让贤。
2、刘邦最强大的能力是什么?
其实,不光萧何,很多比刘邦牛的人,比如韩信、张良,都心甘情愿的跟着他干,凭什么?
答案就在于,在牛的人也有需求,或物质,或精神。
从员工的角度看,刘邦是最好的老板。
如果你是刘邦团队的一员,一定会深感荣幸。
刘老板的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优秀领导者的气质。
他对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了如指掌,更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信任让员工倍感温暖。
团队有人提出建议,即便是个门卫老大爷,他也会洗耳恭听,这种谦逊和尊重,哪个员工会不感动?
另外,刘老板还有一个优点,对奖赏从不吝啬。
刘邦读的书不多,但他确实很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萧何、张良这些顶尖人才来说,简单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早已不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他们更看重的,是那种心灵上的归属感、被尊重的感觉,以及能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刘邦,正是那个能满足他们这些深层次需求的人。
萧何在起义初期犹豫,不敢当领头人,推了刘邦。
刘邦不怂,挺身而出当了老大,为萧何解决了难题。
此后,刘邦对萧何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尊重,将整个内政后勤都交给了他。
这种信任,让萧何在刘邦的平台上,实现了自己都不曾想象的价值。
在说张良,这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年轻时就敢策划刺秦大业,后来待在韩王身边,看了不少王公贵胄。
但直到遇见刘邦,他才真正找到了那个能听懂他、珍惜他的人。
刘邦不仅懂得如何用人,更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倾听。
他能迅速理解张良的意图(比如踩了下脚背就立即改口),也很听劝。
这种有心灵默契的老板,真的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跟着刘老板有肉吃,还有能满足精神需求,大家自然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个领导,不需要去跟武将比武力,跟文官比谁读的书多,或是跟谋士比谁的计策更牛。
他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熟悉人才的能力,然后让他们各安其位。
他能倾听并采纳张良的建议,所以张良愿意跟他。他能够赋予萧何重任,萧何所以心悦诚服。他懂得如何恰到好处地赋予韩信权力,同时在必要时加以约束,甚至封其为王,韩信因此才对他死心塌地。
这些,才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应具备的。
领导者,一定是全局的操盘手,而不是细节的具体执行者。
写在最后:
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曾说: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简单的买卖。
其实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从本质上看,所有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说白了,就是价值交换。
再进一步讲,这种价值交换的本质,其实就是需求的满足与互换。
人的需求有层次,当低级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刘邦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该给的钱,他从不吝啬,该给的尊重,也从不拖延。
所以,他才能团结这么多专业人才,为己所用。
关于作者:
周亦见,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欢迎各位关注,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