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7 08:36
首先,艾老师以为:洛可可时代与大革命时期虽然天翻地覆,但是一个潮流还是不那么容易一夜颠覆的,大概本性难移吧,新古典主义在审美上恢复了古典,但一定深受洛可可的影响,这是潜移默化的非故意的影响,所以安格尔画女子,难免不能完全古典了,隐隐就带了qs的意味…(艾老师个人观点不要纠结)。
安格尔的《大宫女》很多同学应该看过,没看过的都是纯洁的人…这张作品的影响我们用一个引申人物来侧面说明:梵高当油画推销员的时候,大把卖的就是《大宫女》类型的作品。这是一个潮流,有钱人都要在家挂上这样的画,显得家族有品位,不是暴发户的大老粗!
凭借什么安格尔的审美可以引领时尚呢?我们反复学习的艺术鉴赏方法之一:从作者生平入手!安格尔的一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 一帆风顺!
1780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九年,安格尔出生了,童年很安静唯美,父亲是蒙托邦画家美术院的院士,院士的社会地位很高,安格尔从小的教育非常好!(请注意:这种教育是家庭传承,是人文荣耀,是自我意识的学习,可不是尖子班补习班兴趣班的概念)
安格尔六岁在教会学校学习,安格尔的父亲是个“过来人”,他知道现在的艺术家,如果只会画画的话,那就是一个匠人的社会地位,如果要培养一个孩子的艺术天份,就要博学多才,所以安格尔在绘画的同时,还大量学习其他的知识。(没有人文知识,是搞不了艺术的。艾老师天天说:音乐绘画舞蹈影视艺术不是给“差生”准备的退路,而是最顶尖的学生才能领悟的人生)
安格尔在绘画的同时,敏锐的选择了学习音乐,他练小提琴,这点现在我们的家长们已经不能明白了。技能是练功基础,艺术需要对美的感受,不仅是视觉,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拉小提琴的自我,神采奕奕,端庄优雅,古典飘逸!
而另外一张的自我,隐隐一丝幽怨…
画人物,可以通过练习实现,画内心,需要从生平思想落笔!(直到今天,还继续感叹:画得好像啊的同学,艾老师…你画得也好像了)
学习音乐对安格尔的绘画影响非常大,他领略到了小提琴的细腻唯美,并成为审美的一部分,让安格尔的绘画中联觉了音乐的流畅舒美,两者不可分割!安格尔十七岁的时候,因为出身艺术世家,自然也想表现一番,出人头地!(我们现在十七岁大概只有高考一个思路了,实际上世界还是挺大的,足够每个孩子奔跑…)
他来到了艺术中心——法国巴黎(呵呵我们家的仔仔十七岁可不能出去乱跑,在家写作业就是极好的)安格尔进入了新古典主义大卫的画室学习,大卫是很有经验的名师,一看安格尔就惊叹这是一位武学奇才!一定要重点培养,打通任督二脉!
有了老师这样的赏识,安格尔的绘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并进入了美术学院的油画系,获得了罗马大奖,然后去佛罗伦萨留学,回到巴黎以后成为最闪耀的新星,开办学习班,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
这一路走来,安格尔仿佛轻而易举就走上了艺术界的最高峰!完全是一部青年CEO引领新时代超越旧世界的成功史!我们说成功是不能抄袭的,那我们从安格尔的成功之路里能借鉴到什么呢?
达芬奇梵高这一类自学成才的人物和安格尔是大不相同的,达芬奇和梵高是不可复制的逆袭,安格尔却似乎给出了很多人一条套路:我们自发学习能力不足,但沿着努力学习的道路是不是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安格尔的路线很简单:进入一个正规院校,找到一个好老师,专心反复练习基本功,虽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练习基本功,但你想走标准,那就必需练习基本功!这和我们现在的艺术考试有些类似:素描速写色彩。素描就是基本功,所以今天我们学绘画好像就是学“素描”,甚至连素描是学什么的都不用知道,只要苦练就是了,别问那么多… 原来这都是安格尔
插播学习:素描就是单色画,用铅笔炭笔钢笔或者黑白灰的颜料,勾勒物体。当我拿起画笔画素描时候,我就是一个色盲,只有黑白灰。而当你变成一个只能看到黑白灰的色盲时,你会发现现实世界呈现了另外的光感(明暗),另外的立体(起伏),另外的美(审美)!所以素描是学审美的,这对很多绘画的人是一个打击,画了好多年,原来只认为是模仿,都不是自我心底珍藏的“美”!
素描还是油画体积感的形体训练基础,有着学习的前因后果,学西方绘画自然是要理解练习素描基本功的,目的很清楚,而不是不用知道为什么,只管埋头苦练的学习!
安格尔在素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认为物体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丰富的素描知识,所以对自己素描的要求非常高,(艾老师从来认为自己的要求是一切成功的源头)安格尔要求自己素描的每根线条都要精准到极致!无论是形态明暗还是美,都要一丝不苟!所以安格尔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世界素描大师!
安格尔引出了一条道路:每个人都是有艺术天份的,虽然不能各个都有机缘表现出来,但是如果你下苦功,就可以打开机缘之门,只要你有一个鸡蛋画三年的苦功,你就可以找到成为艺术家的道路!当然,找到了道路,只是开始,基本功练到炉火纯青了,下一步要怎样做呢?同样给出了套路,绘画是一个很广的领域,形式方法繁多,如果想在某个领域走到极致,就必须先去找到那个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灵感的很精准的领域,在那个领域里专心之至的形成自己的标签!
安格尔苦练基本功,获得大奖当上院士之后,他选定了专画女子的极致的美!千百年后,人们只要想到安格尔的标签——能把女子美画到极致的那个画家,就是安格尔!
1814年安格尔以土耳其后宫的女孩儿为题材,画了《大宫女》这幅画,送到艺术沙龙去展出。
送去的时候,安格尔是满怀信心的,因为这就是迎合当时审美的作品,当时东方文明开始接触,贵族对东方浓烈情怀的土耳其很感兴趣(东方不仅仅是中国哈),应该是社会热捧的作品,然而,《大宫女》一推出,就被当时的艺术家骂得GXLT!
主体是一个女孩儿BT在床上(鲜明的洛可可风格),左手支撑,身体背对,侧脸看着我们,没有半点表情,只有一个感觉:FMYR,整体色调人明景暗(鲜明的古典主义色调)右边是深蓝色的花纹窗帘,女孩儿侧身,右手拿着孔雀羽毛扇子,压着窗帘的一角(这里是安格尔细腻风格的极致表现)从到头背部。是一条长长曲线的完美,(这个完美是再造的艺术:人类保持背对侧躺转脸的姿势,腰部会扭转,线条会拧转,不美了,但是安格尔是苦练素描的审美高手,他需要最美的曲线,于是安格尔大胆用了“破局”!他在这个女孩儿的腰上多加了三节脊椎骨!!!实现了形态上的极致完美!)
如果我们看得到作品真迹,你会发现除了形态,色彩也是极致的,无论你用什么放大镜,既然安格尔创作了这么极致的作品,为什么还要被骂得GXLT呢?原因就出在那多出来的三节脊椎骨上…这不是真实的人体,而是艺术家为了保持人体形态的唯美而虚构上去的,不过这也不能算前无古人,文艺复兴时期有位画家波提切利,他画了一幅《维纳斯诞生》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画中维纳斯的脖子特意加长了,也是为了审美而再造的艺术形象,也同样被很多人批判!
安格尔同样用了“再造”这个艺术狂想,加长了腰身还敢拿去沙龙展出?!更重要的是:即使有洛可可的背景,女子也只能是“神”,或者是私人藏品,也不能拿到大庭广众的沙龙里看啊!这差点让安格尔跌入万丈深渊!
安格尔的《大宫女》把评论家吓坏了,他们捂住眼睛大骂:SFBS,侮辱古典艺术!(和我们听说的西方人版本,似乎有些不一样哈,两个文明的接触,需要真实的共同生活才能明白,仅仅截取片段来“东西方融合”,那是不能实现的)安格尔作为一个学院派出身的古典主义画家,被批判得体无完肤!
但是“加三节脊椎骨”“去展出”,这就是安格尔,他痛下苦功练素描,追溯的是古典美(素描是学审美的)但是追溯古典又似乎不思进取,保守迟疑,这很微妙,安格尔在古典里把神改成了女孩儿,又加入了“三节脊椎骨”的唯美艺术挑战,安格尔说:要把美藏在真实当中!
艺术大师不是在画出什么,而是在探求什么!唯美中有真实,真实中又超越唯美!
图片省略
美学分析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有关。安格尔说“美丽的女子太少了,他不能不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来画。
安格尔引领了新古典主义学院派,安格尔奠定了素描练习的审美目的,安格尔再造了唯美艺术挑战了“神”!
眼下的新一代,他们感知到时光的短暂,期望快速的领略世界,所以等不得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哪件事情,急于抹掉过程,想直接看结果。
于是情感就淡泊了,也来不及体会人之本性,所以艺术又要进入看不懂的阶段了,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看懂,也不需要看懂。读书绘画,也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