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0 13: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曾是上海滩上风华绝代的名媛,情人无数,风光无限。
然而,她的感情生活却充满了跌宕起伏、鲜为人知的秘密。堕胎多次的她,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竟用“虎毒不食儿”来形容与女儿张爱玲的关系。
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母女情仇?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家庭历史中,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黄逸梵在回忆中,到底在忏悔什么,又或是在控诉什么?
风华绝代的黄家千金
黄逸梵,本名黄素琼,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祖父是晚清名将黄翼升,尽管父亲早逝,但母亲仍是深受宠爱的妾室。
黄逸梵从小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性格独立,思想前卫。母亲对这个独女寄予厚望,希望能为她找一门好亲事。黄逸梵虽然对母亲的安排并不情愿,但出于孝心,还是接受了这桩婚事。
1915年,黄逸梵以门当户对的身份,嫁给了李鸿章外孙张廷重。婚后夫妻俩虽无感情基础,但生活还算安稳,育有一女一子。
长女便是后来声名远播的作家张爱玲。张家与黄家本是世代显赫,到他们这一代虽已衰落,但仍是富甲一方。张爱玲幼时虽然也曾享受过一段安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家道中落,母亲也远走他乡。
黄逸梵的美貌在那个年代可谓是鹤立鸡群,无论是在上海滩还是后来去到英伦,都曾引无数倾慕者趋之若鹜。
然而,黄逸梵的内心却十分空虚,她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这种勇气实属难能可贵。
追寻爱与自由的脚步
黄逸梵自幼便对婚姻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在她眼中,婚姻不应是束缚女性的枷锁,而应是两个灵魂的契合。
然而,她与丈夫张廷重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巨大鸿沟。张廷重是典型的旧式士大夫,顽固保守,与黄逸梵的新思想格格不入。
黄逸梵感到越来越压抑,她渴望逃离这个令她窒息的家庭,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1920年,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国留学。张廷重百般阻挠,但黄逸梵却不为所动。
她变卖家中财物,筹集资金,独自踏上了通往异国的轮船。那一年,张爱玲年仅4岁。母亲的离去,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多年以后,张爱玲在回忆母亲时写道:"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有着不羁的灵魂。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便那意味着要放弃一切。"这些话,道出了张爱玲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她既敬佩母亲的勇气,又怨恨母亲的决绝。这种矛盾的心理,贯穿了张爱玲的一生。
黄逸梵离开家庭,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真爱。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敢于为爱情放弃一切,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黄逸梵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打破桎梏,追寻内心的女性。她的行为在当时无疑是叛逆的,却也是革命的。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爱情至上"。
漂泊异国 孑然一身
离家后的黄逸梵,先后辗转于法国、英国、香港等地。在她的身边,曾经出现过许多男人的身影,但没有一个能给她真正的归宿。
黄逸梵曾对一个叫毕先生的男子动过真情。然而,她最终发现,毕先生同时也在与她的好友交往。于是,她再次毅然选择离开。
在英国时,她也有过几段恋情,但无一例外,都以分手告终。她甚至数次怀有身孕,但最终都选择了打掉孩子。
每当下定决心要离开时,黄逸梵总是潇洒决绝,从不回头。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漂泊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却日益滋长。
异国他乡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都让黄逸梵感到格格不入。她常常一个人漫步在泰晤士河畔,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思绪飘回故乡上海。
在那些寂寞的日子里,黄逸梵曾给女儿张爱玲写过信。信中,她絮絮叨叨地谈起异国的见闻,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她始终没有寄出这些信件。
也许,她是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被自己抛弃的女儿;也许,她是怕勾起女儿对往事的伤心回忆。黄逸梵选择将这些信件深藏在箱底,就像深藏在心底的愧疚与不安。
黄逸梵的漂泊生涯,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她在异国的街头徘徊,在陌生的人群中穿梭,却始终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那些短暂的恋情,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那些辗转的城市,也无法抹去思乡的愁绪。
黄逸梵渐渐明白,自由的代价是孤独,追求真爱的路途上布满荆棘。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已经覆水难收,只能继续这场漫无目的的流浪。
久别重逢 陌路情深
漂泊多年,黄逸梵终于在1950年重返故土。彼时,阔别已久的上海滨外滩依旧车水马龙,但一切似乎都已物是人非。
黄逸梵驻足凝望,心中五味杂陈。她没有久留,而是又飘洋过海,回到了英伦。就这样,她继续着漂泊的生活,从未停歇。
这次重返故乡,更像是一次告别。黄逸梵似乎预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她想在生命的最后,再看一眼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站在黄浦江畔,黄逸梵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少女时代的她,曾无数次漫步在这里,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新婚燕尔时,她也曾与张廷重在这里谈天说地,尽管两人的感情并不深厚。
当年离家出走时,她也是从这里登上了去往异国的轮船……一幕幕往事,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闪现,令黄逸梵不禁潸然泪下。
这些年,黄逸梵偶尔会收到女儿张爱玲的来信,但她从未给予回应。是愧疚,是逃避,还是怕去正视那个被自己抛弃的姑娘,已经无从得知。
黄逸梵明白,自己对不起这个女儿,是自己亲手斩断了母女之间的情谊。她不知该如何去弥补,只能选择继续逃避。但是,每每想到女儿,黄逸梵的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酸楚。
重返上海的短暂停留,让黄逸梵再次感受到了故土的温情。然而,她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没有勇气面对过去,面对那些她曾经伤害过的人。她选择了再次离开,把一切留在身后。这一次,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
孤独终老 情深意重
1957年冬,病魔缠身的黄逸梵蜷缩在伦敦简陋的公寓中。曾经的风华绝代,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满面沧桑与遍体病痛。
女儿张爱玲寄来100美元,这是母女俩最后的联系。黄逸梵反复抚摸着女儿的署名,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多次给女儿写信,渴望能见她最后一面,但始终未能如愿。黄逸梵的心里充满了悔恨,悔恨当年的选择,悔恨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她明白,自己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女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逸梵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年轻时的爱恨情仇,中年时的飘零漂泊,晚年时的病痛缠身……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生都在追寻身外之物,却忽略了最宝贵的东西——亲情。
她想起女儿张爱玲,想起儿时那个牵着自己手的小女孩。黄逸梵的心里充满了不舍与愧疚,她多想再见女儿一面,哪怕只是在梦中。
弥留之际,黄逸梵轻呼女儿的名字,声音微不可闻。她的脑海中闪过人生的点点滴滴:青春、爱情、孩子、以及漫长岁月中的诸多彷徨。
她最后一次喃喃自语:"虎毒不食儿……爱玲,我并不怨你。"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爱,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忏悔。黄逸梵明白,女儿对自己的怨恨是有原因的,是自己亲手将这个感情推开。
黄逸梵的泪水滑落脸庞,滴在了那封女儿的来信上。她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黄逸梵脑海中浮现的,是女儿稚嫩的面庞。
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在心里呼唤:女儿,原谅我!但这声呼唤,女儿却永远也听不到了。黄逸梵的一生,在孤独中落下帷幕。她曾以为自己能够找到梦寐以求的自由和爱情,却不曾料到,失去的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通过黄逸梵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守旧与革新并存的年代里,一个渴望挣脱束缚的灵魂,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获得解脱?
黄逸梵的经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索。她追寻自我的勇气令人敬佩,但她与最亲近的人之间的隔阂,却也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是她一生无法跨越的鸿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