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6 18:48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与困境之中,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是加剧了百姓的苦难。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辛酸与无奈,与现今我们所了解的或电视剧中展现的繁荣景象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走进老照片,见识那个真实的晚清。
晚清时期,百姓的生活水平极低,许多人挣扎在生死线上,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饥民。
晚清的底层男性,他们或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或因赋税沉重而难以为继,长期的劳作和缺乏营养使得他们的皮肤黝黑,眼神疲惫而空洞。
如照片中这样,一些人甚至不得不放下尊严,到街头行乞,以求得一餐温饱,而那些幼小的孩子,更是从未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便在街头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抽大烟的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鸦片成为了许多人逃避现实、自我麻痹的工具,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有人在鸦片的虚幻愉悦中沉沦。
晚清中国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与鸦片脱不开关系,看照片中这两个人,身体已经萎缩成了什么样子,鸦片不仅侵蚀了他们的身体,更腐蚀了他们的意志。
照片中这些吸食者面容憔悴,双眼无神,仿佛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而鸦片价格的下降,更是使得这种毒害蔓延至整个社会,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苦难。
为了换取那一丝丝短暂的虚幻快感,许多人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卖儿鬻女,只为那一缕轻烟,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在鸦片的诱惑下变得支离破碎,亲情与道德在毒品的侵蚀下荡然无存。
在鸦片的诱惑下,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许多人为了获取鸦片而不择手段,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人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头。
与百姓的凄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清时期的官员们却过着奢华腐化的生活,照片中这个男人一看就就吃的油水充足,而且三妻四妾环绕,他们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些腐败官员不仅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反而沉迷于酒色和鸦片之中,享受着逍遥无忧的生活,甚至一张虎皮都能随随便便谋来,他们的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更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反观这张照片中的两个贫民小孩子,只能坐在空荡的街头,端着一个破瓷碗喝着稀粥,令人心酸的是,旁边的姐姐明明也才四五岁,却已经懂事的把好吃的都留给自己的弟弟了。
这张照片看着也更是让人泪目,穿着褴褛衣物的男人挑着担子,竹筐里装着他的孩子,即便再难再苦,做爸爸都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累,另外,他的手上还拿着一个小竹篮,祈求路人能够怜悯施舍一些银钱。
贫穷村落中的小孩子们,他们各个衣不蔽体,眼神懵懂地看着镜头,甚至他们都根本不知道对着自己的是什么东西。
但看这张照片,谁能够料到,后面那堆看不清轮廓的草堆竟然是这个男人的栖息之所呢,干枯的稻草,几根随时会被折断的竹段,搭建起来,就是这个失去双腿的男人的家。
一个光裸着上身的男人手上拿着什么东西在另一个男人的胸前涂抹,而这个男人的胸膛骨瘦如柴,根根肋骨分明可见,而这个男人眉毛紧皱,似乎是在忍受什么痛苦。
街头的卖艺者,为了生活,很多人不得不学几门手艺四处奔波,照片中这个男人穿着一双简陋的草鞋,满身疲惫地坐在栏杆前,他的脖子上趴着一只小猴子,他平日的工作就是戴着这只猴子在各个街头表演。
晚清时期的肉贩子,不像今天这样在菜市场的某个固定摊位卖猪肉,这个小贩挑着担子四处叫卖,看他的穿着,虽然说算不上华丽,但也能称得上体面,在过去,猪肉贩子其实是一件非常好谋生的行当。
如此年幼的挑夫,小小的身躯,却扛着明显不符合自己体重的货物,而且,这些货物还不是什么棉花布匹,而是密度极高重量极重的钢材铁棍。
坐在围栏前的光膀子男人,他看到了镜头,脸色确实那么憔悴沧桑,只能说,那时候的劳动人民就像这样,身体和精神都被这个时代折磨地人鬼不分,甚至连一双鞋子都没有。
这是一处民居,简陋的石头墙壁,低矮的房屋,如果不说,还以为这是哪里的山洞被挖掘了出来,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房子竟然住进了三四个人的家庭。
三个小乞丐,没有衣服、没有鞋子,身上用来遮盖的就是一张像沙发垫子的破布,小姑娘身上背着毫无行动能力的小妹,父母的身影丝毫未见,也许已经丧身在某处战火中了。
两个穿着破烂的小乞丐,右边那个小男孩拿着一个空碗,脸上被抹得黑乎乎的,甚至对镜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而这连个小乞丐所处的背景竟然还算得上是整洁气派,很有可能是来这里乞讨却没有得偿所愿。
寺庙前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什么节庆庙会,其实,这是政府对难民的施粥现场,这些人们早就面临着长时间的饥饿困苦。
逃荒路途中的灾民,他们不像真的乞丐那样狼狈不堪,但是也是满面风霜,家乡面临旱灾蝗灾,被迫背井离乡,这是每个人所不愿的。
码头上的白发老者,他上身没有衣物遮蔽,身上瘦得只剩几辆排骨,老人的手里还拿着一个颇有造型的圆草帽,只不过如今的它已经十分破旧了。
走街串巷到处叫卖的货郎,身后的男人们四处张望,表情奇怪,这有这个小贩,带着一个造型奇特的帽子,笑得非常灿烂。
拉客中的黄包车师傅,这时候他没有踩着石板地奔跑,而是停在一处不起眼的小木棚子里,这种小木棚子是车夫们喝水补给水分的“水站”。
这种职业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一个女子正在对一把伞缝缝补补,伞面真的可以用针线缝补吗?今天的雨伞被用坏了,谁不说直接扔掉来还把新的呢。
纺织厂女工工作现场,边上的中年妇女正在把手压在缫丝机上,完成接下来的工序,看起来也是一片祥和。
挑着扁担卖鸭子的小女孩,这些黑色的鸭子就怪怪的窝在小竹框里边,丝毫没有感觉到主人的疲惫。
这张照片可以成为中式与西式碰撞的经典,一个骑着马车,一个开着洋车,一个留着长辫子,畏畏缩缩,一个穿着西装马甲,昂首挺胸,这是国家实力差距的标致,也是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
以前的老旧地主阶级出门,就是左一个轿子,右一个轿子,每辆轿子还必须配有相应的仆从跟随伺候着。
街头的早餐铺子,竹制的筲箕上面放的有油条、有烙饼,看着充满了烟火气息,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只要努力也可以活得精彩。
被集中关在一起的罪犯们,任是再不讲究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久了也怕是会崩溃,再加上还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犯人们会是怎样的精神状态不从得知。
逃荒的难民群众,后面裹着头巾的中年妇女正在给自己的女儿头上找虱子,再战饥荒难带,饿不裹腹是常见状态,卫生问题更是难以解决。
破墙边的母女俩,仔细看,这个母亲的一只眼睛似乎出了问题,而她旁边的女儿,似乎还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脸笑意,惹人怜惜,这就是战争和贫穷带给民众的遭遇和苦难。
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方面,富人享受着奢华的生活,而穷人却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百姓对统治阶层充满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这种社会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一些贫苦百姓开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们渴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然而,由于统治者的僵化守旧和残酷镇压,这些反抗往往以失败告终。
晚清老百姓的真实凄苦生活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在那个时代,百姓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灾害和生活的困苦,还要承受来自统治阶层的剥削和压迫,正所谓人鬼不分。
然而,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教训,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