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5 14:51
清朝末年,一个三十岁的英国人拎着行李下船,来到了中国威海卫英租界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他没有想到,后来他会成为英国在中国租借地的末代总督和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他叫庄士敦。
庄士敦从小就对中国很感兴趣,1898年,庄士敦刚到中国的时候在香港任职,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语水平,很快在年轻官吏中脱颖而出,有幸来到威海任英租界政府行政秘书。庄士敦在威海卫先后任职长达16年,他经常操着一口流利的威海方言独自走村串户调查民意,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古怪又亲切的“洋大官”。
1919年,庄士敦机缘巧合之下被介绍给溥仪当老师,他立刻交接工作离开威海去了北京。虽然当时溥仪已经逊位,却一直住在紫禁城,庄士敦的到来为末日的紫禁城注入了一股清泉。他引导溥仪剪掉辫子,戴上了眼镜,又教会溥仪骑自行车,他还讲了很多西方的政治体制和主流思想,让溥仪受益良多。1924年、溥仪迁出紫禁城,庄士敦也回到了威海继续任总督。
在庄士敦担任威海最高行政长官的最后三年,他主持了英国归还威海卫的整个过程.1931年,庄士敦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担任教授,他沉迷于记录在中国的见闻和写回忆录。觉得学校繁冗的管理工作是浪费时间。有时候他的全体学生要上他的课时,他却突然消失了,学校甚至有几次以为他死在哪里了,在《泰晤士报》上登广告找他。
庄士敦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佛教徒的中国》和《威海卫狮龙共存》等书籍,都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庄士敦曾在北京郊区拥有一处私入院落,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乡南樱桃村,他非常喜欢这处宅子,起名“乐静山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