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4 07:00
【题解】这是一首被父亲放逐的人抒发心中哀怨的诗。诗人长歌当哭,倾诉自己无辜被父亲放逐的悲哀,句句出自肺腑,全篇用泪水浇灌而成,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凄恻感人。诗歌善于缘情写景,即景取喻,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比兴手法,细腻而传神地刻画和展现自己复杂而悲痛的内心世界。其取景设喻之妙,真有使人行经山阴道中,林泉深蔚,中有行舟的目不暇接之感。此篇在《小雅》乃至整个《诗经》中,堪称上乘抒情佳作。有人认为这是幽王宠褒姒逐太子宜臼,宜臼自作(一说宜臼的老师代之而作)。有说是宣王之臣尹吉甫的儿子伯奇,因受父虐待而作的。皆无实据。
1- 一章,呼天自诉,怨己所遭之不幸,总领全诗。首句“弁彼鸒斯”起兴。仰观飞鸟,是旷野孤子哀嚎之象,雅乌群飞而归,何其乐也!因念自身,生而为人,竟陷于忧伤。视彼众人,无不善者,而独我在忧患之中。我有何罪于天?我之罪为何?言何以我之父母竟至弃我邪?故曰:心之忧矣,但无可奈何也。朱熹:旧说,幽王太子宜臼被废而作此诗。言弁彼鸒斯,则归飞提提矣。民莫不善,而我独于忧,则鸒斯之不如也。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者,怨而慕也。舜号泣于旻天曰: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盖如此矣。心之忧矣,云如之何,则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之词也。
pán bǐ yù sī
弁彼鸴斯, 快快乐乐呀,那成群的乌鸦,
guī fēi shí shí
归飞提提。 安安闲闲啊,成群飞回家。
mín mò bù gǔ
民莫不穀, 那些人啊,无不生活的美好,
wǒ dú yú lí
我独于罹。 唯独我一人受苦受难。
hé gū yú tiān
何辜于天? 我有什么获罪于天?
wǒ zuì yī hé
我罪伊何? 我究竟犯了什么罪?
xīn zhī yōu yǐ
心之忧矣, 心里无限忧伤呀,
yún rú zhī hé
云如之何? 可又该怎么办呢?
弁(pán):快乐,无忧无虑。一说,鸟拍打翅膀飞翔。朱熹:弁,飞拊翼貌。 鸴(yù):鸟名,即乌鸦。 斯:语气词。下文“柳斯”“鹿斯”之“斯”义同。 提提:群飞安闲貌。 穀:好,善,指生活美好。 罹:忧愁。 辜:罪,得罪。 伊:是。 云如之何:即如何、怎么办的意思。
2- 二章。极言内心苦痛,续述忧伤之状。由“踧踧周道”起兴。言平坦大道,尽为茂草,满眼荒芜之象。因以兴起我之放逐心情,忧伤之极。每思之则心如被舂捣之痛。合衣假寐,长叹不能已。此忧之深,令人衰老。心之忧矣,如患头痛之疾。谢枋得《诗传注疏》:“事关心者,梦中亦长嘘,故曰‘假寐永叹’;忧愁多者,少亦发白,故曰‘维忧用老。'”钱锺书《管锥编》:“《三百篇》非无攻琢、雕炼之词,即以《小弁》论,‘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可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重惺云:古今说忧,尽此数语,非身历不知,只唯忧用老一句,何等深沉!朱鹤龄云:“诗言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是忧国家之将亡,非宜臼作,必无此语。”朱熹:踧踧周道,则将鞠为茂草矣。我心忧伤,则惄焉如捣矣。精神愦眊,至于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叹。忧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疢如疾首,则又忧之甚矣。
dí dí zhōu dào
踧踧周道, 平平坦坦的周京大道,
jū wéi mào cǎo
鞫为茂草。 萋萋芳草满布大道。
wǒ xīn yōu shāng
我心忧伤, 我的心里呀,忧愁无限,
nì yān rú dǎo
惄焉如捣。 苦思苦想啊,如病纠缠。
jiǎ mèi yǒng tàn
假寐永叹, 和衣而卧,闭目长叹息,
wéi yōu yòng lǎo
维忧用老。 忧愁枯槁了容颜。
xīn zhī yōu yǐ
心之忧矣, 心里忧伤呀,
chèn rú jí shǒu
疢如疾首。 愁绪如火啊我头晕眩。
踧踧(dí dí):平坦貌。 周道:宗周通往东方各国的大道。
鞫(jú):穷迫,蹙迫。此处犹言挤满、堵塞。 惄(nì):忧思。 捣:舂,击打,捣碎。
假寐:打盹,睡不安。朱熹:不脱衣冠而寐,曰假寐。闻一多《诗经通义》:“假为限制寐之副词,假寐与永叹举。假寐即姑寐,犹言暂时寝息也。” 永叹:长叹。 用:因而。“假寐”两句是说,忧虑使自己睡不着,时而被长叹打断。 疢(chèn):热病,即头脑发热疼痛的病症。 疾首:头痛。
3- 三章。言失父母之忧,语极沉痛。前四句言对父母毕恭毕敬,并无过恶;后四句,则表无过得咎的苦闷与哀痛。以桑梓起兴。言桑与梓之树,是父母所植而以养蚕制器者也。以其为父母所植所用,故我必恭敬之。因以兴起我所尊而仰者惟吾父,所亲而倚者惟吾母也。然今吾父母竟弃我矣,我与父母之毛发岂能谓不相连乎?我之生,岂能谓非附丽于父母之体而生者乎?噫,天之生我,必使我有生存之道也。今竟遭父母之弃,我生所值之时,是何时邪?朱熹:言桑梓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况父母至尊致亲,宜莫不瞻依也。然父母之不我爱,岂我不属于父母之毛乎。岂我不离于父母之里乎。无所归咎,则推之于天曰:岂我生时不善哉。何不祥至是也。
wéi sāng yǔ zǐ
维桑与梓, 庭前的桑树、梓树,父母亲手栽,
bì gōng jìng zhǐ
必恭敬止。 对它们呀,谁不恭谨万分。
mǐ zhān fěi fù
靡瞻匪父, 没有谁比父亲更值得瞻仰,
mǐ yī fěi mǔ
靡依匪母。 没有谁比母亲更值得依恋。
bù zhǔ yú máo
不属于毛, 不能见到父亲一面,
bù lí yú lǐ
不罹于里。 不能附于母亲一边。
tiān zhī shēng wǒ
天之生我, 天啦,将我生在这人世间,
wǒ chén ān zài
我辰安在? 让我时运不济,命运多蹇?
桑、梓:古代家园内外,多种植桑梓之树。桑以养蚕,梓作器具,可传子孙。故古人以“桑梓”喻家园、故乡。朱熹《诗集传》:“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必敬,是因其为祖业。因其为祖业,所以又成为家园之表征。顾炎武《日知录》言桑梓两句:“此于诗为兴体,言桑梓犹当养敬,而况父母为人子之所瞻依?”亦通。 瞻:看,瞻仰,在此有遵从的意思。朱熹:瞻者,尊而仰之。 依:依靠,遵从。朱熹:亲而倚之。 属:连着,附着。
毛:毛发。《毛传》:“毛在外,阳以言父。”(指身体外表的皮肤毛发,代指父亲)罹:粘连。陈奂《传疏》:“当依《唐石经》作离。凡别离与附离字皆作离,不作罹。” 罹,即“离”:通“丽”,依附。里:身体内部的血肉,代指母亲。 里:心腹。《毛传》:“里在内,阴以言母。” 辰:生辰。此句即生不逢辰之意。一说此指时运、运气(程俊英)。
4- 四章。以柳蝉、渊苇,反衬人不如物;自比漂流小舟,极言父母不能相容的迷惘孤苦,无所归依之痛。彼柳茂盛,则蝉寄于其上而鸣嘒嘒矣;彼渊甚深,则芦荻能生而众多矣。然若我者,竟不如蝉与芦之有寄也,譬如舟之浮于流水,不知所至。是以心中忧之,即假寐亦不暇也。《郑笺》云:“柳木茂盛則多蝉,渊深而旁生萑苇。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朱熹:菀彼杨斯,则鸣蜩嘒嘒矣。有漼者渊,萑苇淠淠矣。今我独见弃逐,如舟之流于水中,不知其何所至乎。是以忧之之深,昔犹假寐而今不暇也。
wǎn bǐ liǔ sī
菀彼柳斯, 多茂盛啊,青葱的翠柳,
míng tiáo huì huì
鸣蜩嘒嘒。 夏蝉藏其间,鸣叫个不休。
yǒu cuǐ zhě yuān
有漼者渊, 碧沉沉的深渊呀,深不可测,
huán wěi pèi pèi
萑苇淠淠。 深渊边的芦荻呀,繁盛茂密。
pì bǐ zhōu liú
譬彼舟流, 我像那野渡的船儿顺水流,
bù zhī suǒ jiè
不知所届。 要飘到天尽头啊还是水尽头。
xīn zhī yōu yǐ
心之忧矣, 一重重愁呀一重重忧,
bù huáng jiǎ mèi
不遑假寐。 打个盹儿的功夫也是没有。
菀(wǎn):茂盛。 蜩(tiáo):蝉。 嘒嘒(huì huì):象声词,蝉鸣声。 漼(cuǐ):水深貌。
萑(huán)苇:芦苇。 淠淠(pèi pèi):茂盛丛生貌。一说音pì。 譬:比如。
届:终点。一说至。 不遑:无暇,没空,不能。
5- 五章。续言无依之痛,以奔鹿、雉雊起兴,衬托己之孤单。言鹿之奔,其足舒然;雄雉之朝鸣,当求其雌者。鹿有其群,雉有其雌,而吾则孤独而无所依。譬若伤病之木,以其有疾,故而无枝,是以心忧,而人乃莫能知。托物生情,以病木喻境况之恶。陈子展:四、五两章,以舟流无届、坏木无枝、鹿奔觅群、雉雊求雌为譬,以见逐子失亲而无所依归之苦。不若鸣蜩依柳、萑苇依渊,犹能见容。朱熹:雉之朝雊,亦知求其妃匹。今我独见弃逐,如伤病之木,憔悴而无枝。是以忧之,而人莫之知也。
lù sī zhī bēn
鹿斯之奔, 觅群的鹿儿害怕失散,
wéi zú qí qí
维足伎伎。 脚步儿舒缓恋着同伴。
zhì zhī cháo gòu
雉之朝雊, 清晨雄鸡叫得欢,
shàng qiú qí cí
尚求其雌。 那一声声是把母鸡来传唤。
pì bǐ huì mù
譬彼坏木, 开始我啊,好似一株生病的树,
jí yòng wú zhī
疾用无枝。 枝叶不长,渐渐干枯。
xīn zhī yōu yǐ
心之忧矣, 一重重愁啊,一重重忧,
nìng mò zhī zhī
宁莫之知。 这人间,有谁知我孤单寂寞。
奔:指觅群求偶。 伎伎(qí qí):快速行进貌。朱熹:舒貌,宜疾而舒,留其羣也。马瑞辰《通释》:“据《释文》,伎本又作跂。《白帖》引《诗》正作‘维足跂跂’。”一说缓慢的样子。
雉:山鸡,雉鸣,野鸡。 雊(gòu):野鸣叫。
坏:弯曲臃肿的病木。《尔雅》作“瘣”,坏为假借字。 用:因而。 宁:难道。
6- 六章。续言被弃之苦,以投兔起兴。言视彼投奔入网之兔,行人见之,或先捕兔者之来,而开网脱之也,路上如有死人,当或埋之。而我之父母之持心,竟如此其忍,竟不顾我。是以心为之忧,涕泪横堕。朱熹。相彼被逐而投人之兔,尚或有哀其穷,而先脱之者。道有死人,尚或有哀其暴露,而埋藏之者。盖皆有不忍之心焉。今王信谗弃逐其子。曾视投兔死人之不如,则其秉心亦忍矣。是以心忧而涕陨也。
xiàng bǐ tóu tù
相彼投兔, 看那投入罗网的野兔啊,
shàng huò xiān zhī
尚或先之。 尚且有人网开一面将它放。
xíng yǒu sǐ rén
行有死人, 路上如果有死人,
shàng huò jìn zhī
尚或墐之。 尚且有人将他埋。
jūn zǐ bǐng xīn
君子秉心, 不料君子的居心,
wéi qí rěn zhī
维其忍之。 竟然这般狠毒残忍。
xīn zhī yōu yǐ
心之忧矣, 一重重忧啊,一重重愁,
tì jì yǔn zhī
涕既陨之。 涕泪滚滚往下流。
相:看,视。 投兔:投入罗网的兔子。《郑笺》:“投,掩。”朱熹:投,奔也。
先:打开,放走。马瑞辰《通释》:《广雅》:“先,始也。”义与“开”近。《礼记》“有开必先”,先即所以开之也。开创谓之先,开放亦谓之先,先之即开其所塞也。 行(háng):道路。 墐:同“殣”,埋葬。 君子:在此指“我”之父。 秉,执。秉心:居心。 陨,坠也。陨涕,掉眼泪。
7- 七章。述君子信谗。言父母之信谗,如受人敬酒,无不受之。前章责君子无情,此章斥君子丧智。君子无惠爱于我之心,闻谗言亦未肯舒缓细察其实情也。彼伐木者,必掎倚其颠,以使之倾;析薪者,必依其木之纹理以分之。凡事皆必依其正理而为之也。而我之父母,竟舍去其真有罪者,而将罪加之于我之身朱熹:言王惟谗是听,如受酬爵得卽飮之。曾不加惠爱舒缓,而究察之。夫苟舒缓而究察之,则谗者之情得矣。伐木者尚倚其巓,析薪者尚随其理,皆不妄挫折之。今乃舍彼有罪之谮人,而加我以非其罪,曾伐木析薪之不若也。
jūn zǐ xìn chán
君子信谗, 君子信谗,谣言听不够,
rú huò chóu zhī
如或酬之。 好像接受别人敬他的酒。
jūn zǐ bú huì
君子不惠, 君子无情无义无恩爱,
bù shū jiū zhī
不舒究之。 遇事不能从从容容细考究。
fá mù jǐ yǐ
伐木掎矣, 伐木的要用引绳栓树顶呀,
xī xīn chǐ yǐ
析薪扡矣。 劈材的顺着纹理便不难。
shě bǐ yǒu zuì
舍彼有罪, 放过那些造谣滋事的人你不管,
yú zhī tuó yǐ
予之佗矣。 反让我将罪名担。
酬:敬酒。 惠:爱。 舒:缓慢,仔细。 究:推究,思虑。 舒究,慢慢追究。
掎(jǐ):伐木时,为控制树倒下的方向,要用绳索之物拴在树梢处,以便引拽控制下倒方向。
析薪:劈柴。 扡(chǐ):破开,顺着树木纹理劈开木材。
佗:加,引申为加害。“舍彼”两句谓有罪的人不加罪,无罪的人却遭殃。此章前四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后四句紧承前四句,言君子既然信谗,那么,就像被砍伐的树开始要用绳索拉拽了,就像倒下的树已经开始顺其纹理破析了,自己的罪责已经被定为铁案,难以摆脱了。
8- 八章。述自此远去也。今我既被弃,无可挽回,只有离去。然山高泉渊,喻父母之恩莫不厚也。我虽被弃远行,然我所望者,我父母今后出言,切勿轻易。耳属垣墙,窃听者有人。窥知其隙,则更有从中取利者,则不免有害也。我既行矣,勿使人至我之鱼梁,勿使人举我之捕鱼之笱。然我之身且不能容于此矣,我尚何暇担忧于我去后之事乎?斯人临去之时,不仅无怨,而又念及父母,望慎勿再轻用人言,以免多害。真温柔敦厚者矣。李山:先以受害者口吻提醒君子隔墙有耳,实际交代出自己被父亲抛弃的缘由。继而表决绝之词,情绪先扬而后抑,无辜而又无奈。陈子展:言慎言、恤后,可见被迫害者之心理。即以此自儆自宽作结。“无逝我梁”四句已见《邶风·谷风》,盖古谣谚成语。孙鑛:说诗最苦切,真出于中心之恻怛,语语割肠裂肝,此所谓情来之调。朱熹:山极高矣,而或陟其巅。泉极深,而或入其底。故君子不可易于其言。恐耳属于垣者,有所观望左右,而生谗谮。王于是卒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故告之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吕祖谦曰:唐德宗将废太子而立舒王。李泌谏之,且曰:愿陛下还宫。勿露此意。左右闻之,将树功于舒王,太子危矣。此正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之谓也。小弁之作,太子既废,而犹云尔者,盖推本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也。
mò gāo fěi shān
莫高匪山, 山若不高啊,那叫什么山,
mò jùn fěi quán
莫浚匪泉。 水若不深啊,那叫什么泉。
jūn zǐ wú yì yóu yán
君子无易由言, 君子啊,不要轻易出言,(一说不要轻信人言)
ěr zhǔ yú yuán
耳属于垣。 造谣者的耳朵紧贴墙边。
wú shì wǒ liáng
无逝我梁, 请你不要到我的鱼梁走,
wú fā wǒ gǒu
无发我笱! 请你不要掀开我的捉鱼篓!
wǒ gōng bú yuè
我躬不阅, 此时此刻,我自身尚且无处容留,
huáng xù wǒ hòu
遑恤我后! 哪还能顾及身后!
浚:深。两句谓,没有高者不是山的,没有深者不是泉的。言外之意,任何人,只要他做了什么,就必定留下给人盯梢、追踪的行迹。是比兴之词,以引起下面“君子无易”云云。 无易:不要轻易。
由:于。介词。马瑞辰《通释》:“《尔雅·释诂》:‘繇,于也。’繇、由古通用。……戒君子无易于言也。” 耳:指窃听者。 属:附,贴近。垣:墙。 逝:往。 梁:拦鱼的水坝。 笱(g6u):捕鱼的竹笼。 躬:自己。 阅:收容。 遑:何暇。 恤:忧。“无逝”四句见《邶风·谷风》。
【赏析】
这是一首遭父亲恶待的人抒发心中哀怨的诗。《毛诗序》云:“《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此太子即周幽王太子宜臼,即东周的周平王。诗第一章,《毛传》谓:“幽王取申女,生太子宜咎(字亦作‘臼’)。又说(悦)褒姒,生子伯服,立以为后而放宜咎。将杀之。”以上是古文家说法,是将诗篇与西周后期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长立幼相联系。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曰:‘《小弁》,《小雅》之篇,伯奇之诗也。伯奇仁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诗。’”又曰:“《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之所作也。吉甫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伯奇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宣王出游,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于宣王,王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魏源云:“《小弁》,尹吉甫之子伯奇被放而作也。以上皆认为诗歌为西周末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或伯封所作。据王先谦《集疏》所引《鲁诗》说:“《小弁》, 《小雅》之篇,伯奇之诗也。伯奇仁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诗。……吉甫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至于伯奇因何遭父之虐,据王先谦《集疏》所征引《说苑》,其事为:“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后妻(‘后妻’两字原无,据王先谦说补)欲立其子为太子,说王曰:‘伯奇好妾。’王不信。其母曰:‘令伯奇于后园,妾过其旁。王上台视之,即可知。’王如其言。伯奇入园,后母阴取蜂十数置单衣中,过伯奇曰:‘蜂蛰我!’伯奇就衣中取蜂杀之。王遥见之,乃逐伯奇也。”故事很富传奇性,自西汉起流传甚广。以上是古人关于诗篇本事的说法。另外,关于诗篇作者,除了上述《毛诗序》所谓太子师作、《鲁诗》家所谓伯奇作之外,还有伯奇之弟伯封作之说,出《韩诗》家。就诗篇所透露信息而言,可以肯定的是,诗篇所表家庭矛盾应为贵族之家,而后妻害前妻之子又是古代社会常有之事。此诗应该是较早表现此类题材的篇章。至于诗篇作者,李山先生认为,诗篇也可能为王朝采诗官所作。社会上后母迫害前妻之子的事多发,就可能有采诗官对此社会现象的揭露。关于诗篇内容,《孔子诗论》第8简论曰:“《小弁》《巧言》,皆言谗人之害也。”与诗篇最后一章透露的消息相吻合。此外,《孟子·告子下》记载:“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师徒的谈论,也承认诗中所述属于家庭矛盾,而且还从伦理上考察了诗篇的内涵。孟子以为,《小弁》中充斥着怨怼之气,并不意味着儿子就违反了孝道的伦理。当长辈的错误过于严重时,后辈是有反对权利的,不然尊亲之错,就无以纠正。因此孝的含义既包括对长辈遵从的义务,也包括对尊亲纠正的权利。那么,孟子的观念是《小弁》创作时期的观念吗?答案是肯定的。此诗不论是古文家所说系幽王废长立幼,还是尹吉甫家庭后母残害孤子,都表达了受到不正当待遇的子辈对无情无智父亲的强烈不满,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满还能够被采入《诗经》,被之管弦,广为传诵。如果当时的孝道观念是高叟式的,就不可能这样。中国的伦理观在战国之际,随着社会制度走向极端专制,发生过剧烈的变化。《小弁》一诗的创作和流传,都保存着变化之前的形态。善读《诗》者,应当从诗里诗外读出其所处时代的某种文化氛围。(李山《诗经析读》)
诗篇末章“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句,郑笺云:“山高矣,人登其巅;泉深矣,人入其渊。以言人无所不至,虽避逃之,独有默存者焉。”《正义》:“言指杀太子之心,无能隐也。”朱熹《诗集传》采其前半:“山极高矣,而或陟其巅;泉极深矣,而或入其底。”继云:“故君子不可易于其言。”此二说语义皆不甚明朗,附会牵强之言而已。陈奂以为“谗谀所举,无高不可升;相抑,无深不可沦。可不察与?”胡承珙以为:“山高泉深,莫能穷测也。以喻人心之险。”众说纷纭,终觉与诗义相隔。徐察良久,恍然知往者之误,误在怨之一字。以为末章亦必怨语,故愈寻愈远。今觉察其末章纯是临去之语,怨极而静,惟叙离情,且又关心离后父母之安危者。温柔敦厚,感人深矣。然则高山深泉二语,毫无难解之处,是离去之际,复思恋父母之情而已。其语至浅,其情至深,而其义至明。但能先知其此章皆为临去之言,则当无何疑惑矣。按:此诗旧说以为幽王废太子宜臼而咏者。《诗序》以为太子之傅作,而朱传以为宜臼自作。读之有怨不得于父母之意,而未见幽王宜臼之必然。《孟子·告子下》:“《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是亦以为亲亲之诗,未指其人。今人屈万里云:“孟子论此诗,大意谓不得于其父母者所作,而未坐实其人。”兹采此说。(王静芝《诗经通释》)
【名家导读】
① (末章)语语割肠裂肝。——明·孙鑛
② 此诗尤哀怨痛切之至,异于他诗。小序谓“刺幽王”,不言何人作,指何事。大序谓“太子之傅作焉”,则宜臼事也。然谓其傅作,有可疑。诗可代作;哀怨出于中情,岂可代乎!况此诗尤哀怨痛切之甚,异于他诗也。若谓宜臼自作,宜臼实不德,孟子何为以“亲亲之仁”许之又思虽曰“固哉高叟”,然何至以为“小人之诗”,意者其果宜臼作耶而孟子特原其被废之情,姑许之以为仁尔。又云“舜其至孝矣”,则亦未尝深许之可知也。赵岐注孟子,以为伯奇作。伯奇事仅见琴操,不足据。且“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此岂伯奇之言哉!——清·姚际恒
③ 周幽王太子宜臼被废弃放逐而怨怒。一说是弃妇被逐后的哀怨(袁梅《诗经译注》)——严明
④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逐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为后、伯服(褒姒之子)为太子。这首诗当是宜臼所作,讽刺幽王,斥责谗人,并以自伤。——高亨
⑤ 诗人无辜被加罪而遭放逐,作此诗自述内心的委屈与悲伤。——骆玉明
⑥ 此人子不得于其父母者所作之诗。——王静芝
⑦ 幽王娶于申,生太子宜臼。后得褒姒而惑之。生子伯服,信其谗,黜申后逐宜臼。而宜臼作此以自怨也。《序》以为,太子之傅,述太子之情,以为是诗。不知其何所据也。《传》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疎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埀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疎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疎,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朱熹《诗集传》
⑧ 情文兼到之作。——方玉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