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中华读书郎品读《碧岩录》:领略国学经典之魅力

发表时间: 2024-09-22 06:00

中华读书郎品读《碧岩录》:领略国学经典之魅力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大师所著的禅宗著作。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雪窦重显禅师撰写的《颂古百则》是《碧岩录》的重要基础。雪窦重显是一个有文学素养的禅师,他的《颂古百则》选取的掌故绝大部分取自禅宗公案,还引用了《维摩》《楞严》《金刚》等经,并且以云门宗的公案为重点。其颂古的意旨不出“函盖截流”的精神,用事行文大都有所依据,在禅林备受推崇。

- 圆悟克勤属于临济宗的杨岐派,杨岐方会的禅风与云门宗有相似之处,所以圆悟克勤根据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是顺理成章的事。圆悟克勤本人也富有文学素养,对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极为赞赏,于是在每一则公案和偈颂的前面加一段提纲式的垂示,又在公案和偈颂的每一句下面系以短小精悍的著语(夹注),然后分别在公案和偈颂后面加上评唱,形成了《碧岩录》。


2. 内容结构:

- 《碧岩录》以雪窦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作底本,共有一百则公案,每则公案后面有颂古。其内容由“垂示”“本则”“颂古”“著语”“评唱”五种文章构成。

- “垂示”是圆悟克勤把每则公案的重点提醒弟子们注意,帮助他们把握该则公案的关键。

- “本则”是雪窦禅师从一千七百则古则公案中选出的一百则最精彩的公案,内容是古圣先贤的言行,开头通常有“举”字,表示列举出来给大家看,也叫“话头”。؜

- “颂古”是歌颂古则公案的诗,是雪窦禅师的杰作,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禅理,含义较深,能启发学人的灵感。

- “著语”又名“下语”,是在“本则”及“颂古”里面各句下所注的细字,有时是数字,有时仅一字,是圆悟克勤以自己的见识所下的短评,风格多样,很有气势。

- “评唱”是在“本则”及“颂古”的后面所附的文章,对本则或颂里面的因缘故事详细讲解,并作概括的总评论,以启发开导学人的见地。


3. 历史影响:

- 《碧岩录》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雪窦大师的颂古百则也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它将文字禅推到了极致,成为中国文字禅的巅峰。

- 此书对后世禅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禅学思想史上注释公案的新阶段,后世模仿《碧岩录》的著作层出不穷。

- 其影响力还波及到日本,“禅茶一味”便出自其中,成为日本茶禅文化的源头。

不过,《碧岩录》也曾引发过争议。圆悟克勤的高徒大慧宗杲曾在该书盛行之时将其木刻版烧掉,原因是担心后人参禅时过于注重文字,落入“口头禅”。但后来《碧岩录》在元代又被重新会集,得以流传下来。

圆悟克勤生平


圆悟克勤(1063 年 - 1135 年)是宋代著名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其生平经历如下:

1. 早年求学与出家:

- 圆悟克勤出生于四川彭州崇宁(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的读书世家,俗姓骆,自幼聪颖好学,每天能记诵千言,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 宋神宗元丰(公元 1078 年),15 岁的克勤到妙寂院(今彭州丽春青龙寺)游玩,看到寺院的佛经后,怅然若失,觉得似曾相识,便立志出家,跟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

- 元丰六年(1083 年),克勤离开妙寂院,出蜀行脚四方,遍参各地禅门高僧,他先后礼谒玉泉皓、金銮信、大沩颉、黄龙心、东林总等大德,受到他们的重视与爱护。


2. 师从法演与开悟:

- 宋哲宗元祜年间,克勤来到湖北蕲州五祖山,在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第二代传人法演门下参学。因克勤博通经教且遍参诸师,有着较重的豪辩习气。

- 起初,法演对克勤的悟道机缘偈颂并不认可,这让克勤感到失望和愤懑。后来克勤行脚至金山寺,感染风寒,病中想起法演的话有所觉悟,病愈后回到法演身边担任侍者。

- 一次,刑部陈某向法演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演答“频呼小玉原无事,只是檀郎认得声”,陈某未能理解,但此语打动了克勤。之后法演大声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庭前柏树子吗”,助克勤突破疑关,克勤大彻大悟,写下“金鸭香销锦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的悟道偈。


3. 弘法历程:

- 北宋崇宁年间,克勤以母老回蜀省亲,成都府帅郭知章迎请他入主昭觉寺,一住 8 年,大阐顿教,举扬宗风,全国入蜀参学的僧人纷至沓来,昭觉寺进入鼎盛时期,确立了禅门临济宗祖庭的崇高地位。

- 政和年间,克勤出峡南游,先后住夹山灵泉院、湘西道林、金陵蒋山、东京天宁寺、镇江金山龙游寺、江西云居山等著名丛林。在湘西道林寺,枢密邓子常奏请,徽宗授其紫衣和“佛果禅师”封号,并钦命住持金陵蒋山,后又补首都汴梁天宁寺的法席。


4. 受帝王尊崇:北宋徽宗仰慕其名,赐其紫磨袈裟和“佛果禅师”称号;南宋建炎元年,宋高宗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


5. 晚年与圆寂:圆悟克勤晚年回到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八月五日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

圆悟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他编纂的《碧岩录》是禅宗经典之一,对禅宗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分享一些《碧岩录》的精彩篇章


以下是《碧岩录》中的一些精彩篇章:

1. 第一则:圣谛第一义

- 公案内容: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梁武帝问他“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圣”,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达摩说“不识”。

- 精彩之处:这则公案探讨了对佛法最高真理的理解。“圣谛第一义”是佛教中对究竟真理的一种表述,达摩的回答打破了人们对常规概念和名相的执着。“廓然无圣”意味着超越了对神圣、凡俗的分别,直指人心本自清净、无有高下的本质。这种对佛法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引发了后人对修行、悟道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


2. 第四则:德山到沩山

- 公案内容:德山宣鉴禅师久负盛名,听说沩山灵祐禅师的禅法高深,便带着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前往沩山。起初,德山态度傲慢,对沩山的禅法不屑一顾,但在与沩山的交流和互动中,逐渐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最终对沩山的禅法表示敬佩。

- 精彩之处:这则公案生动地展现了禅者之间的机锋对决和思想碰撞。德山的傲慢与沩山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两人的对话和行为,揭示了禅法的微妙和修行的不易。它告诉人们,即使是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也需要不断地放下自我、虚心学习,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同时,也体现了禅宗重视实证、不依赖言语文字的特点。


3. 第十则:睦州掠虚头汉

- 公案内容:垂示中提到“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探讨了修行者在面对各种情境和问题时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 精彩之处:此则公案深入剖析了修行的关键在于心的转变。“恁么”和“不恁么”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而“转处”则是指在面对事物时,能够超越表面的分别和执着,回归到本心自性的状态。它提醒修行者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被外在的现象和杂念所迷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4. “智门莲花”

- 公案内容:僧问智门大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门云:“荷叶。”

- 精彩之处:这则公案以简洁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对事物不同阶段的看法。智门大师的回答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莲花未出水时,已经具有莲花的本质;出水后,荷叶的出现也是莲花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它暗示了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修行者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外在的变化所干扰。


5. “钦山问箭”(⁩又称“一箭破三关”)

- 公案内容:巨良禅师向钦山和尚问起如何能一箭破三关,钦山则挑战巨良试着将箭射中。巨良表示自己已经放了一支好箭,但还没有射中目标。钦山则追问巨良是否还要继续射,巨良回答说已经放了一支好箭只是没有射中目标。钦山则告诉巨良他放的只是支好箭,并没有射中目标,还暗示巨良应该放下是否能一箭破三关的问题,先试试能否把钦山和尚射倒。

- 精彩之处:这则公案充满了禅机和智慧。“一箭破三关”是禅宗中对修行境界的一种比喻,巨良禅师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代表了修行者对境界的渴望。钦山和尚的反问和提示,让巨良禅师意识到追求境界的过程中不能执着于目标,而要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回归到当下的修行中。它告诉人们,修行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和放下,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目标。

《碧岩录》中的经典名句

《碧岩录》中有许多经典名句,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日日是好日”: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己前不问汝,十五日己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状态对于看待日子的重要性,若内心端正,每一天都是美好的、都是开悟的机会,不必去区分所谓的“好日子”和“坏日子”。


2. “若立一尘,家国兴盛。不立一尘,家国丧亡”:这句话探讨了“立尘”与家国兴衰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和解读也各不相同,引发诸多思考。


3. “廓然无圣”:达摩祖师面对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时,答“廓然无圣”。这简短的四个字打破了人们对神圣的常规认知和执着,体现了禅宗超越凡俗分别、直指人心清净本质的思想。这一回答成为禅宗公案中的经典表述,引发了后人对佛法最高真理的深入探讨。


4. “眼中无翳,空里无花”:此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无执。如果眼中没有翳病(指遮蔽视线的障碍),空中自然就不会看到虚幻的花朵,寓意着只有去除内心的杂念和偏见,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这是禅宗对修行者内心境界的一种要求和指引。


5. “千圣不传,诸祖不印。截断众流,棒喝齐施”:有些禅理是无法通过传统的传承和印证来获得的,需要通过截断各种杂念和思维的洪流,以及运用棒喝等特殊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修行者领悟。“截断众流”意味着斩断各种纷繁复杂的思绪和杂念,让心回归到清净、纯粹的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境界,提醒修行者不要被外在的现象和思维所束缚,要能够直接触及到内心的本质。这一理念在《碧岩录》中被多次提及和阐释,成为禅宗修行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6.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这里的“喝”在禅宗的修行中是一种特殊的引导方式或修行状态的体现。不同的“喝”所代表的不同境界和作用,也反映了禅定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禅定中,修行者可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心境和状态,而这些不同的“喝”就如同禅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修行境界。


7. “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随性的修行境界。放下种种机巧和思虑,以一种痴憨的状态去面对生活,就像野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山林间穿梭,不被世俗的事物所束缚,即使穿着麻衣、以拳作枕,也能在简陋的环境中安享内心的宁静。


8. “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这句话强调了禅宗的向上一路是超越言语、行为等表象的,即使外在的表现再激烈、再精彩,也未必能够触及到禅宗的核心和真谛。它提醒修行者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内心的本质。


9. “金乌玉兔,交互争辉。坐却日头,天下黯黑”:用金乌(太阳)和玉兔(月亮)的交替争辉来比喻事物的相互对立和变化,而“坐却日头,天下黯黑”则暗示了如果执着于某一种事物或观念,就会陷入黑暗和迷茫之中。这是对修行者不要执着于片面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警示。


10. “透过三关,转身一句。坐断十方,不通凡圣”:“透过三关”是禅宗修行的一个阶段,这里表示经过艰苦的修行和领悟,达到了一种超越凡俗和神圣的境界,能够自由地应对各种情况,不受任何束缚。这是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一种高度自由和觉悟的状态。


11. “是则全是,非则全非。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在对禅理的判断上,要么完全正确,要么完全错误,没有中间地带。而当真正的大用(即佛法的实际应用)出现时,就不再受常规的规则和准则所限制,体现了禅宗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解脱的向往。


12. “青山白云,父父子子。春风秋月,南北东西”:描绘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青山白云、春风秋月都是自然界的美好事物,父父子子则代表了人间的亲情关系。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即一切都在自然的流转和变化之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珍惜当下的美好。

13. “一片虚凝绝谓情,人天从此见空生”: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禅定中达到的虚静‎、凝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分别,能让人感悟到空性的境界。修行者在禅定中摆脱了世俗的情识和概念的束缚,进入到一种空灵、虚静的状态,从而能够更直接地体悟到佛法的真谛。


14. “蚌含明月产珍珠”“免受月
精孕玉子”:这两句话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了禅定的境界和修行的成果。“蚌含明月”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在禅定中如同蚌含着明月般,能够吸收、融合佛法的智慧之光,从而孕育出如同珍珠般珍贵的修行成果;“免受月精孕玉子”则表示在禅定中能够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从而孕育出如同玉子般纯净的智慧。

这些名句都蕴含着深刻的禅理和禅定的智慧,需要修行者在不断的修行和体悟中去理解和领悟。但对于《碧岩录》的理解和解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