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从未品尝过白茶的人,如何轻松品鉴白毫银针的美妙?分享5个窍门

发表时间: 2024-02-26 15:27

从未品尝过白茶的人,如何轻松品鉴白毫银针的美妙?分享5个窍门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在武夷山⁨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他是茶三代,家里是做岩茶的。

大家碰在一块喝茶,闲聊期间,话题变了再变。

从茶水滋味感分辨,到岩茶白茶市场发展,再谈到白毫银针。

虽说那位朋友家里⁢有做茶,但据他直言,平时喝白茶的次数真心不多。

就算有,也是别人送来的参考样。

多数是各种老寿眉、老牡丹。

喝白毫银针的次数,真心少。

他也是在前一年,第一次喝到别人送来的福鼎银针。

喝过一次后,总得来说,自己有些喝不惯。

因为茶水泡开后,有淡淡的竹叶水味。

微有些甜,不够香。

论滋味劲道感,他认为远不如岩茶水仙与肉桂。

喝着感觉柔柔润润的,茶味稍淡,不像喝足火茶那样痛快过瘾。

在这背后,固然有喝茶口味偏好影响。

但也许喝茶方式有关。

第一次喝白毫银针时,掌握这5点,更能顺利品出精髓。

《2》

一、泡茶前多看几眼干茶。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的门面担当,外在颜值很高。

纯纯都是芽,用料精致。

但大家别误以为,只要⁤是芽头制成的,都能叫白毫银针。

这其中,另有三六九等划分。

要是不加分辨,看到茶就泡,很容易闹出误会。

曾经在朋友那,见过一款芽头很瘦的银针。

朋友称,卖家当时和他说,这是野生茶,纯粹深山荒野。

所以产出来的芽头,个头不大,但滋味感很强。

但后面才发现,泡出来也就那样,整体偏清淡,谈不上多好喝。

看到那款“瘦长芽”的第一眼,心底就明白,那位朋友被人给骗了。

这肯定不是荒野茶。

真正的荒野银针,白毫数量远比这款多,茶毫蓬且密,芽头底部还带有明显标志物——马蹄结。

反观朋友手中的茶,芽身偏长,不紧实。

扎根过茶山采茶一线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是采自尾期的茶芽,芽头不饱满,更何谈丰沛茶味积累?

又何谈,泡出无比鲜醇味厚的茶味?

出现茶味偏淡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3》

二、伸手捏一捏干茶。

初次喝白毫银针,当你将干茶拿到手后,不妨多停留一会儿。

除了用肉眼看芽头的粗细、长短、胖瘦外,还可以上手捏一捏。

首先,捏芽头中部。

优质银针,芽头紧实,不会有任何“虚胖感”。

内部直接由5-7层白毫层紧密包裹。

而那些已经开芯的芽头,伸手捏上去,芽头内会透出松隙感,品质不高。

其次,用指腹触摸针尖。

白毫银针的芽头尖端处,理应带有A4纸张边缘那样的锋锐感。

伸手抚过去,微带扎手感。

这是证明白毫银针干度的有效方法。

手感足够干爽,芽头内外烘干烘透的银针才能久存,才不会泡出“水味”。

最后,辨别白毫的蓬松度。

听多位福鼎茶农分享过,他们当地的银针,一大鲜明特色是白毫足够密,用手扣都扣不掉。

经过萎凋、干燥后,芽头表面的浓密茶毫纷纷支棱起来,拥有蓬松度,而不是服帖在芽头表面。

凭此,也能作为分辨银针干度的小技巧。

《4》

三、坚持沸水泡茶。

最开始喝白毫银针时,有不少人会照搬冲泡绿茶的思维。

直观感受是,用料这么嫩的茶,肯定不能随便用沸水去泡。

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

泡白毫银针,可以放心用沸水。

因为银针的芽头构造特殊,内部结构类似竹笋,从外到内一共有5-7层。

因为在白毫银针的芽头内,由层层白毫守护,这些白毫拥有防水性,温水凉水难以渗透,高温沸水更能及时润透芽头,浸出茶味。

因为沸水能激发茶香。

白毫银针最具代表性的毫香,需要沸水助力。

高温沸水的影响下,白毫银针的高沸点茶香才能挣脱束缚,盈然而出。

如果因为不了解白毫银针冲泡要求,盲目降低泡茶水温,改成温水去泡茶。

70-80℃左右的温水,泡出来的茶香不显。

闻盖香也好,水香也罢,毫香、花香、笋香等系列鲜香,一概较为平淡。

同时,沸水不利于饱满充沛的茶味浸出。

泡出来的银针汤水,浆感不足。

喝进嘴巴里,偏薄、偏寡淡。

所谓的毫香蜜韵,全无踪影。

泡法不对,冲泡水温太低,很难让你喝准白毫银针的真滋味!

《5》

四、别用紫砂壶泡白毫银针。

泡白茶,尤其冲泡以鲜爽淳和著称的白毫银针,忌用紫砂壶。

紫砂壶的“粗毛孔”,容易吸附茶香。

经过热水温杯淋壶后,表面无釉的紫砂壶,内部的毛孔会缓缓舒张。

遇上盈然而出的花香、毫香、竹林香等系列鲜香,会趁机将不少香气吸附入内。

哪怕是用一把养好的壶泡茶,也不妥。

因为得考虑“一壶一茶”影响。

同时,还有“吐香”干扰。

万一在泡银针的同时,这把壶一边吸附茶香,一边将此前泡过其他茶的香气往外透出。

最⁤终冲泡出来的茶汤,气息驳杂,很难感受到高山银针的纯正鲜爽本味。

冲泡白毫银针,最百搭适配的茶器,当推盖碗。

瓷质盖碗,包括白瓷盖碗、青花盖碗、影青盖碗、豇豆红盖碗等,一概皆可。

110毫升标准容量的盖碗,投入5克银针茶芽,茶水比例约为1:20。

搭配适中,更能得出极致风味。

《6》

五、啜茶感受厚度。

喝茶这件事,看似人人都会。

但若想品出精髓,则看重技巧。

很多新茶友在茶桌上一度纳闷过,为什么老茶鬼们喝茶,经常会发出声响,这多不文雅啊。

这得从“啜茶”这一做法说起。

所谓啜,即将热茶快速啜吸入口。

啜吸、啜饮时,茶水直接碰撞在唇舌上。

经过舌头的推动,茶汤能均匀遍布整个口腔。

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味蕾感知系统,全方面感受个中滋味。

茶水啜吸入口刹那,似海浪拍打在礁石上。

惊涛拍岸,升腾出不少细腻水雾。

藏身在茶水内部的芳香物质,能随之充分激发。

能真切尝出茶汤的香、淳、细、柔。

啜茶时,还讲究慢啜。

放慢喝茶节奏,别急着大口吞,小口将茶水啜吸入口后。

让茶汤在舌面上稍微停留,大概停两秒、三秒。

用舌头掂量一番茶汤厚度,重点判断茶水是否拥有像米汤那样的浆感。

一啜、一掂,自然心中有数。

《7》

品茶,看重完整过程。

从赏茶开始,一路按部就班,慢慢摸索。

搭配出最适合的冲泡工具,不需太复杂,有盖碗、公道杯、主人杯足矣。

琢磨出最适宜的盖碗泡法,1:20的茶水比,沸水冲泡,不需洗茶,前6冲尽量快速倒出茶汤,后几冲尾水再酌情坐杯闷泡。

每冲出一道茶,第一件事要做的不是赶紧喝,而是趁热揭盖闻,感受缕缕温馨的盖香。

最后才是重头戏——品茶。

别大口牛饮,要小口细啜。

喝茶时,要保持适宜的节奏。

别太心急,要放慢来。

喝完杯中茶汤后,不妨留出余味感知时间。

待口中的留香、生津、回甘等余韵余声渐渐淡去,再继续泡下一道。

走马观花,不如细品慢赏,更解个中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