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8-31 09:4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处暑过后,算是正式入秋。
还有十来天,进入白露节之后,早晚间的温差会逐渐拉大。
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天气会慢慢转凉。
老苏曾经填过一首《西江月》。
开篇就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熬过酷暑天,秋凉再度到来。
恍惚之间,时间转瞬即逝。
总之,入秋了,降温了,差不多能考虑煮茶了。
虽然在福州这座南国之城,除了早晚间略微凉快一分外,白天还没有看出任何秋意。
每年基本要等到11月,进入秋冬季后,天气才会正式冷下来。
但对北方地区的茶友来说,眼下的天气,西风起,秋燥伴随着降温接踵而至,适当煮一壶老白茶润一润,喝下之后也很舒服。
为了应对秋燥,基础煮茶装备不可不备。
之前有茶友反映,他用家里的养生壶煮了一次2016白露饼,发现按照养生壶的煮茶功能,最少要煮满30分钟。
持续加热半个钟头后,茶叶都被煮烂了,味道不是很好喝。
“请问,煮白茶是不是要另外准备专门工具?”
其实,茶友的观察没有错,壶与炉二 合一的养生壶,煮茶不占优势。
为了煮出更好的茶味,配齐下述4点装备,更利秋冬季煮茶施展。
《2》
一、煮茶炉。
煮茶专用的炉子,选电陶炉会比较实用。
用电加热,只要连接上电源就行,家家户户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并且,开启电陶炉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煮茶需求,调整温度大小。
是“大火煮开”还是“小火慢炖”?完全可以一键操控。
用电加热时,效率很快。
煮开一壶水,不过短短几分钟。
换成去年冬天很火的复古风“围炉煮茶”的话,则显得处处受限。
炭炉加热看似古朴,但是,光是买炭就得额外再付出一笔开支。
用电加热的电费开支,对比买木炭的成本,简直不值一提。
木炭的选择,也有质量好坏之分。
如果不小心,买到了质量很早,含杂质较多的木炭,燃烧起来后还会带来浓烈的呛人烟味。
在烟熏火燎,又呛眼睛的环境里,何谈煮茶品茗放松?
最后,炭炉煮茶更适合户外使用。
做好防火措施后,户外用炭炉加热,比起在室内加热好。
一方面,室内用炭加热,存在一氧化碳中毒风险。
哪怕开窗开门透气,确保足够通风。
万一燃烧木炭之后,上扬的浓烟将家里新装修的雪白墙壁熏得黑乎乎的,看着也很糟心。
从省事、百搭、实用角度看,建议大家无需纠结,选电陶炉更好用。
《3》
二、煮茶壶。
市面上的煮茶壶,材质五花八门。
金属材质有,铁壶、铜壶、银壶。
陶土材质有,紫砂、粗陶、紫陶。
瓷质材质有,常见的老式陶瓷壶。
最后,还有包括现代生活常见的玻璃煮茶壶。
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煮茶壶里,而这里建议大家优先考虑耐高温的玻璃煮茶壶。
因为,玻璃煮茶壶有不少明显优势。
论价格,玻璃壶比铁壶、铜壶便宜,入手成本低。
论清洗维护,玻璃表面光滑,轻轻一擦就立马变得干净。哪怕闲置不用,也不必担心放久之后会生锈。
论茶香表现,玻璃壶和陶瓷壶,表面材质紧密,不会吸附任何茶香滋味,但铁壶、铜壶等金属材质在高温加热后,容易与茶汤发生反应,释放出来的金属元素会干扰好茶原味。至于部分质量不佳的紫砂壶、粗陶壶等,本身也存在土腥味、泥土味,不是那么好用。
论煮茶体验,一众煮茶壶里面,玻璃煮茶壶存在一个无法替代的优势。
即,透明可视。
当你在煮茶加热期间,可以坐在一旁,实时观察壶内的状态。
抱成团的茶饼,何时被煮开?
大火加热五分钟后,壶内的茶汤是什么颜色?
煮了好一会儿时间后,里面的茶叶有没有被煮烂?
这些实时反馈出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调整煮茶方式。
当你发觉,壶内的汤色浓郁深沉时,可以及时关火。
避免因为煮茶时间过长,导致茶味浓苦不好喝。
《4》
三、大容量公道杯和主人杯。
前段有茶友咨询,买公道杯,应该买多大容量才合适?
这得根据你的使用场合来决定。
盖碗冲泡时,搭配使用的公道杯,即便容量买小一些,只有300毫升左右也无所谓。
反正标准110毫升盖碗泡出来的茶汤,全部倒入公道杯内,依旧没有超过半满。
哪怕是无把手的设计,伸手握向公道杯上方时,也不会感到烫,能顺利倒出茶汤。
这种容量适中的搭配,更能凸显“小而精”美学。
不然,在110毫升的盖碗旁,摆上一个容量六、七百毫升的大杯子。
肉眼看去,会有不匹配的别扭感。
但换成煮茶的话,情况例外。
煮一壶茶,容量少说也接近400毫升,甚至更多。
当你煮好一壶茶,将滚烫热茶倒出来准备饮用时,需要搭配一个大容量的公道杯。
对于容量偏大的公道杯,为了方便稳稳拿捏,还是带上把手更好用。
倒出满满一杯热茶后,先在公道杯内晾一会。
等需要喝茶时,再分入自己的主人杯内。
细细啜一口,好不自在。
《5》
四、隔热垫。
日常用盖碗泡茶,选茶盘“承载”就行。
哪怕泡茶桌子面积不大,但只要能摆下一个小茶盘,再安置上盖碗、公道杯就足够冲泡动作施展。
但煮茶不同,煮茶加热所需的空间更大。
一壶热茶煮好后,热气腾腾的。
滚烫的热蒸汽,不断顺着壶嘴与壶盖缝隙,向上扩散。
此时壶底温度很高,如果放在桌面上,大概率会将实木茶桌烫出一个难看的白色印迹。
如果是名贵的红木茶桌,烫坏烫损之后还很难修复,着实让人心疼。
这时候,很有必要配上隔热垫,保护茶桌。
如果是粗陶类的茶壶,当壶底温度很高时,骤热遇到冰冷的地面或者桌面,还会有底部裂开的风险。
不管是“保护茶桌”还是“保护壶底”,煮茶时,顺手带上一块隔热垫很重要。
隔热垫,可以选一块尺寸大一些的防水垫,可以同时摆得下茶壶、公道杯、主人杯。
要不然,就是分开选。
根据壶底、杯底的 尺寸,准备棕榈垫。
再不然,将煮茶壶放在壶承上,主人杯摆在杯垫上。
只要垫高于桌面,足矣。
《6》
煮茶的工具准备,并不复杂。
和盖碗冲泡唯一不同的,只是两点。
一是煮茶壶,一是加热炉。
剩余的基础配套,都是共通的。
比如,茶盘、杯垫、公道杯、主人杯、茶杯等。
当然,正文里还隐藏了个别细小物件。
比如,称茶所用的小克秤。
比如,提前备茶时,放置干茶的茶则。
比如,如果是先冲泡,后煮叶底,最好用茶夹将盖碗内泡开的湿漉漉叶底拨入煮茶壶。
又比如,防止煮茶期间,茶水洒出,收拾整理茶桌专用的茶巾……
这些细小物件,不论泡茶还是煮茶,都是没办法离开的。
准备齐全,将细节逐一落实到位,更能尽情享受煮茶带来的快乐!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