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9-05 09:3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礼拜见识了一种新式方法泡白茶。
身边有朋友发来一段“教学视频”,现场教白毫银针的冲泡法。
说是新式泡法,其实还是离不开盖碗。
泡茶之前,只见朋友在茶盘上摆了两个公道杯。
难不成对方在泡白毫银针时,也要学着武夷岩茶那样留还魂汤吗?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人大跌眼镜。
对方格外多准备出来的公道杯,目的是降低泡茶水温。
温杯结束后,往盖碗内投入银针干茶,再往备用公道杯内注入沸水。
合上盖,让干茶在温热的盖碗内部“干蒸”20秒。
随后打开盖,用公道杯代替烧水壶往下倒水。
此时经过静置降温后,公杯内的水温,估计只剩90℃左右。
另外,往盖碗内注水时,泡茶手法也值得吐槽。
因为对方只是定点、细流、慢注水。
连泡了3次,盖碗内的银针芽头还有大半没有浸透。
照这样的模式泡茶,哪怕品质再好的白毫银针也会“寡淡如水”。
毕竟,连茶叶都没浸透,何谈饱满茶味?
仔细复盘下,这4大槽点满满的错误冲泡法,是造成银针被泡淡的主因。
《2》
一、晾凉水温。
茶叶圈子内,盛行这样的泡茶谣传。
称:“原料太过细嫩的茶叶经不起沸水冲泡,很容易被烫伤。”
但事实真相是,好茶不怕沸水烫。
哪怕是刚烧开的滚烫沸水,也无惧挑战。
大家别小瞧白毫银针,觉得它只有芽头,没有梗叶,弱不禁风。
但白毫银针的茶芽保护措施严密,不会被轻易被烫坏。
第一层保护,是密集的白毫层。
别看纤细的白毫其貌平平,但在茶芽生长发育关键期,却能起到防晒伤、防虫咬、防雨淋的保护作用。
经过制茶加工后,白毫银针芽头表面,依旧保留下大量浓密白毫。
而茶毫具有一定防水性,高温沸水在短时间内很难渗透入内,好端端的高山银针,不会被沸水烫伤。
第二层保护,是里外5-7层的笋壳状结构。
采用特定茶树品种芽头为原料制成的银针,芽头肥壮紧实。
内部好似竹笋那样,一层紧密包裹着一层。
泡茶时,当银针的芽头充分吸保水后,轻轻将茶芽剥开。
你会发现,白毫银针的芽剥了一层,还有一层,高品质银针的茶芽,里外共有5-7层之多。
哪怕用沸水泡茶,茶味物质也是逐层慢慢释放。
贸然降低水温,将沸水倒进公道杯内,先晾一会。
等到水面不再冒热气,明显降温之后,再用温水去泡茶。
水温不足,内在茶香、茶味难以激发。
白毫银针的毫香、花香、竹林香等系列鲜香,以及清甜、鲜爽、淳和的美妙茶味,难以发挥用武之地。
温水泡出来的茶,喝着就像温吞水,哪里能体现高山银针的好滋味!
《3》
二、投茶偏少。
白毫银针在白茶圈内,算是比较金贵的茶。
受到采茶时间短,采摘耗费人工,茶青成本高,制茶工艺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市面上品质好一些的白毫银针,价格不便宜。
哪怕是新茶,福鼎本地高品质的高山银针,每斤过千也很正常。
普通三、四百块,很难买到尖货。
由于好银针的价格不便宜,不少茶友在泡茶时,有些不舍得投茶太多,而是少量抓一把放进盖碗内。
也没有具体称重量,不知道放了多少克。
反正,没有超过整个盖碗1/3,只是浅浅地铺了碗底。
从泡茶做法看,这样做不可取。
恰恰是因为,好茶来之不易,泡茶时更要多一分用心。
平时在茶桌上,买一把克秤备用,便于泡茶之前称重。
不然,花了大几千买入手的荒野银针,拿到自己手上后,只是胡乱泡。
随手抓了一把茶,就放进盖碗冲泡。
抓少了,投茶不足,茶味偏淡,不够好喝。
投多了,茶味容易被泡浓,也是浪费。
手边如果有克秤的话,精准称重后再泡茶,才能呈现最极致完美的茶。
选盖碗泡白茶,茶水比例大约是1:20。
标准容量110毫升白瓷盖碗泡白毫银针(实际注水量100毫升),称重5克放进去,茶味正好。
不建议茶友们参考所谓的“体积目测法”。
占盖碗的1/2满、1/3满,不是靠谱的方式。
一旦盖碗器型不同,碗身宽窄、高矮发生变化后,再去目测估量,一点也不准。
还是备上克秤去称重量,才能有效解决因投茶不足,导致茶味被泡淡的问题,
《4》
三、定点低斟。
“泡白毫银针,注水手法一定要轻柔,从一侧碗壁慢慢注入,别直接将热水浇在茶叶上。”
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深信这种轻柔注水、定点注水、缓慢注水泡法的人,不在少数,但这样做是错的。
盖碗冲泡白毫银针,注水动作不需轻柔,而是单刀直入。
烧水泡茶,当烧水壶内的纯净水烧开后,单手拿起壶。
通常,左手拿烧水壶快速往下注水,右手持着盖子轻靠在盖碗旁。
注水时,烧水壶的壶嘴稍微靠近干茶上方。
预备动作结束后,快速往下打圈式注水。
沿着白毫银针的茶芽上方,兜头注水,确保每一根芽头都能接受到沸水的洗礼。
注水位置不能固定不动,而是均匀全方位打击,在干茶上方,快速绕圈。
注水动作要快,也要确保均匀覆盖。
注水结束,立马合上盖碗,迅速倾倒茶汤。
只要确保将干茶全方位覆盖,让白毫银针的芽头沸水均匀包围,哪怕是快速出汤,迅速分离茶水,也不用担心茶味会淡。
凭借高温沸水的威力,茶遇水(沸水)则发。
高山银针内在的天然茶香、滋味风味 ,被迅速调动,大量浸出。
倒出一杯茶,鲜爽淳和的美妙茶味,喝过一次,就能让人记忆无比深刻。
《5》
四、揭盖晾茶。
最后,补充一个小细节。
开篇那位用两个公道杯,轮流晾凉水温去冲泡白毫银针的泡茶视频当中,还藏有小小彩蛋。
视频里,每次冲出茶汤后,对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揭盖闻香,也不是看汤色,更不是分茶。
而是将盖碗的盖子打开,放在盖置上。
刚被热水泡过一遍后,盖碗内的银针叶底,向上冒着丝丝缕缕热气。
这些热雾里藏有不少茶香物质,一同上扬。
本身就是用温水泡茶,还要特意揭盖晾茶。
这对茶香释放而言,无异于屋漏偏逢连夜雨,堪称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水温不足,高沸点茶香难以释放。
另一方面,长时间揭开盖散热,茶香会不断挥发,飘散在四周空气。
揭盖晾茶时,随着香气越飘越淡,最后保留在盖碗内的茶香数量自然减少。
泡到最后,只会越来越不香。
《6》
好端端的白茶,盖碗冲泡时没必要揭盖晾茶。
因为,好茶不会怕区区余温闷坏。
哪怕不揭盖,也不会被闷变色、变味。
合上盖,更利茶香保留。
不然,受到不当冲泡方式影响。
一杯茶香不足、茶味不足的白毫银针,喝起来滋味可差太远了。
明明茶叶自身品质没问题,却被冲泡拖了后腿。
泡出来的滋味,清汤寡水不好喝。
这样的错误泡茶方法,对好茶的伤害太多。
无形当中,会毁了好茶的名声。
为了避免“毁茶”,除了要选对茶,更要选对合适的泡法。
沸水泡,快速注水,及时彻底茶水分离……
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体现鲜香醇爽的好滋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