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1 18:13
提起河南大饥荒,冯小刚拍摄的《一九四二》我们都看过,但直到看到当年的真实影像,才知道电影不及现实的万分之一。
取材于网络
那个年代,人人饿的面黄肌瘦,裤腰带只有勒紧了才不至于掉下来,他们啃树皮、吃野草,凡是他们经过的地方都会变得寸草不剩。
啃树皮
更有甚者,在饥荒肆虐之下,人们变得越发残忍,老人孩子成为他们啃食的对象……
取材于网络
1942年,河南爆发了一场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之一”的大饥荒,三千万人受灾,三百万人被活活饿死,再加上当时正处战争年代,天灾与人祸的加持使得这片本是富庶的土地上尸横遍野。
当时河南全省整个春季滴雨未下,田地干裂,成片谷物渐渐枯萎,迫使小麦收成不足往年两成,人们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取材于网络
而到了夏季,依然不见一滴雨水,更让人们惶恐的是,大旱之后紧跟蝗灾,一时间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吞噬着每一寸田地上微弱的生机,将仅剩的一点农作物也摧毁殆尽。
没有了粮食,人们本能依靠余粮度日,奈何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河南作为重要战场,国民政府为了前线的粮草供应,只能向早已捉襟见肘的河南征收粮食。
取材于网络
更为讽刺的是,据“河南文史资料”记载,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并没有像电影《1942》里那般为民请命,而是选择将灾情隐瞒不报,错过了原本最重要的救援窗口。
而最终当消息急报中央“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时,灾情已是无力回天,战事当前,蒋介石为了前方军粮,仍然命令河南继续供应军粮,不过是从原来的500万石减少至250万石。
取材于网络
但当时负责征粮的卢郁文私自将250万石改为250万包,虽一字之差,却足足多征收了三分之一的粮食,这个决定最终还意外获得了蒋介石的嘉奖。
但无疑,这一纸命令,成了成千上万河南灾民的“死亡通知”,留给他们的不是战火,而是无尽的饥饿和死亡。
取材于网络
粮食的耗尽迫使百姓们不断向更边缘、更危险的食物靠拢,起初人们还能勉强找到谷糠、野菜果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来源越来越稀缺。
树皮、草根、甚至黄土,凡是可以咽下去的东西,都被灾民视作食物,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树皮即便是刚剥下来的也是非常的硬,上面还有刺人的木尖,但为了生存也只能照吃不误。
取材于网络
下面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位妇女艰难地剥下树皮准备充饥的场景,她身旁的孩子满脸期待地看着她手中的树皮,而她的神情中满是疲惫。
放到现代,树皮本是牲畜都不吃的东西,说句难听的,爱干净的大人连碰都不会让小孩子碰,奈何却成了当时人们的“美味”。
取材于网络
纵观当时的树木,只要是灾民经过的地方,犹如蝗虫啃食粮食般,树木全都是光秃秃一片,就连一棵杂草都找不见,直至最后开始“吃土”。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没钱的时候总爱以“吃土”来自嘲,但殊不知,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灾民真的饿到吃土,而观音土就是他们用来填饱肚子的“救命稻草”。
取材于网络
所谓的“观音土”,就是一种高岭土,虽然无任何营养,但这种土壤能带来短暂的饱腹感,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无关乎口感,只要能活下去就已是万幸。
但这种土无法消化,久而久之积聚在肠胃中无法排泄,导致不少人腹胀致死。
取材于网络
随着饥荒越来越严重,饥饿逐渐侵蚀着人的理性,灾民们的行为也愈发扭曲,在村庄里,为了获取食物,相互争斗、暴力冲突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生存的底线一次次被击破,人类在极端环境中陷入深深的绝望,在当时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这也是人性在饥饿驱使下的最悲惨的一幕。
取材于网络
灾民为避免亲手“吃掉”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选择与邻里交换孩子,以此来让家人继续活下去,更有甚者,被遗弃的老人和小孩无一幸免会被做成包子。
当时观音堂是出了名的“人市”,众多行至此处的灾民大都已精疲力竭,想要继续前行,老人孩子就成了累赘,他们会被无情舍弃,舍者转身便走。
取材于网络
而那些遭遗弃者,多为逃荒灾民所杀食,有的竟被做成人肉包子,以换更值钱之物,众多灾民食至吃出指甲,才得知所吃的是人肉。
或许对于母亲来说,最痛苦的或许并非饥饿本身,而是面对着无力抚养的孩子,在不少家庭,母亲被迫做出将孩子托付他人、甚至送走的决定,以换取孩子的生存机会。
取材于网络
她们只能祈祷这些孩子在他人手中能活下去,而自己的命运则留在了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但也有清醒的人,他们选择离开河南,寻找新的生机。
但逃亡之路,哪是那么简单……
取材于网络
在饥荒肆虐之下,数百万河南人别无选择,只能踏上逃亡之路,背井离乡,向陌生的陕西、四川等地迁徙。
取材于网络
每个人都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祈望在遥远的地方能遇到一点食物、一些帮助,但这场逃亡之路,成为了许多人最后的归宿。
—路途上饥饿、病痛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们的生命力,逃难的人群中,有孩子、老人、孕妇,他们在路上行走时,许多人因饥饿疲惫倒在路旁,再也无法站起。
取材于网络
在洛阳火车站附近,人们搭建起简陋的草棚、挖出一个个洞穴,等待火车驶来,对于这些灾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存之光。
但火车的容量有限,灾民们疯了般地冲向车厢,争先恐后爬上车顶、悬挂在窗边,只为摆脱这片遍地饿殍的土地。
取材于网络
火车启动时,灾民们的体力难以支撑,许多人被甩下车厢,有人不幸跌入车轮下丧生;更多人瘫坐在地上,目送火车远去,眼中的希望逐渐泯灭。
这张照片中,人们聚集在火车站,试图攀上火车逃离家乡,密密麻麻的灾民悬挂在车厢边缘,挤满车顶,甚至站在列车车厢之间的狭小空间,令人不禁为这些求生者的勇气和绝望而动容。
取材于网络
一段时间内,这种场景在河南各地频频上演,有力气的人都拼命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离开,而体力不支的妇女、老人、孩子只能眼睁睁地望着。
火车无法带走所有人,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条漫长而不见尽头的逃亡之路,而这些在当时也被知情人所记载,留下影像资料。
取材于网络
这些黑白照片将人们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照片中,灾民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他们的眼中满是麻木与无助,甚至失去了对生的渴望。
除了照片,1942年底,《大公报》的记者张高峰深入河南实地采访,他笔下的所见所闻比照片更为刺痛人心。
取材于网络
他描述到,河南各地皆是“赤地千里、饿莩遍野”,曾经的村庄只剩下三三两两的房屋,土地上布满尸骨,无人收敛。
他的报道曝光了这场大饥荒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唤起了外界的关注与愤怒,这无疑是史上最惨烈的饥荒之一,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时人们的无奈与残忍。
取材于网络
河南1942年的大饥荒,除了揭露自然灾害和战乱的残酷,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人性底线的失守。
取材于网络
如今,岁月静好,物质丰富,但对资源的浪费却成为新的“灾祸”,时至今日,看到这些沉痛的历史记录,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与丰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河南大饥荒
人民网2012-12-04——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
中国新闻网2012-12-13——1942年河南大饥荒:老人小孩被吃 饥民刨坟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