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5 10:03
“老王的儿子去世了,过了三个月才将他的床拆掉,这样的做法真的好吗?”
“当然不好,这样对亡者是不尊重的,连床都没了,灵魂怎么安放?”
对于古人来说,这种对逝者遗物的忌讳不算什么稀奇事儿,大多人家都习以为常,但是现代人呢?
如果一个死去的亲属身边的所有东西被处理得干干净净,就代表着亲情也被一并清理走了,谁都没了,那把这些遗物留下来就足以证明血脉依旧存在。
起初并不是这么个说法,单纯来看就是两种取舍难择,前者大多让人不忍,于是逐渐演变成后者,成了一种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认方式。
对于前者来说,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也没个确切数据,让亡者安息,是人心向善的表现,也是无法改变什么时事的无奈选择,在残酷的历史大背景下,也没有人愿意与其为敌。
因而,才会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在现代人的眼中,又是如何变过来的呢?
死者已矣,无论他生前是什么身份,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与他逝去的物品再无关系,所以可以处理是自然事儿。
但他生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呢——父母、兄弟姐妹,无论哪个身份都留下太多回忆,而那回忆又保留在最亲近的卧室与床上,于是,那些东西就如同亡者的灵魂,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这是真人真事儿,古人的思维也就那样,不论事儿如何,他们思维就是,那是在不能改变的现实基础上的人心向善,没有错,但为何现代人如此呢?
难道不愿意让亡者安息,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只要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一点了解的人,就一定知道寄灵之说。
这是封建迷信,但是于古时,宗教与科学环境都不发达,不得已,人们也只能这样做。
这个与人们最亲近的卧室与床上也有关系。
对于人生而言,生育生命则是最神秘莫测,但是也就是这个神秘莫测造就了无数奇迹,我们对于生命要心存敬畏之心,这是中华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再者,对于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二之一就是休息,睡觉到底是什么状态,科学还是巫术?
我们依旧要心存敬畏。
古人对于这个认识不深,但感受到的重要性,所以,也一并应当心存敬畏。
前面说了寄灵之说,这是古人的思想方法。
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所思所想确确实实与我们存在差别,我们却也不能否认他们大多善良向善,并未走偏了路。
他们所思都不过几千年,如今这几千年里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进入爆炸性阶段,但是文化却慢慢变成了小众潮流,这种潮流很久以来一直存在,如今更是潮流化,也难免有些误解。
寄灵说,没有科学依据,但人心是物质与无形结合之后最大的影响因素。
人的生死变化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灵魂,还有,与之一起变化的人心。
中国有句古话:“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个意思大家每个人都能理解。
新的生活阶段,人们的新鲜感就是最大的推动力。
对于逝去的生命也是如此,逝去之后,是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适合的就是沉淀。
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气氛与存在价值,前后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需要适应,新鲜感很好的适应性调整,它让亡者安息,安放灵魂,也让生者有所适应,能够慢慢接受失去。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触碰这些东西,一个人会带着发愣忍不住挥之不去,二个人就更不敢去碰了。
这些东西承载着最多回忆,也带着最大的思念与遗憾,这种事儿,不是谁没经历过,不是谁不舍得,不是谁难过!
而是一种自然认识,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周围认知所发展出来的智慧!
古代人们大多体谅亡者遗物对于生者的重要性,所以这些东西往往就摆在那里,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即使有时会哈欠连连,但大多人家还是,不由自主又不敢任意触犯,即使是干脏活儿,不小心碰到碰个床头都高喊“糟了”。
这个习惯延续到近现代,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之间逐渐有了阶级划分。
古代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农民,这一点没有错,但封建制度让农民民众又很特殊,他们既是最底层也是最壮大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是最朴实和最感恩的人群。
那些富裕人的楼房里面,逝去的人们自己住的屋子,没有床也没有柜子,一个小方桌加一吧台凳子就够了。
即使那不是贵族之家,但有钱人愁纠缠的是享受。
但再者说了,他们原本也狠下不了狠心!
于是家里能省就省,让亡者多一分体面,多一分归属,也是自然行为。
拥有条件的人,也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谁也不能强求,所以,往往不会说什么,就这样过日子了。
你别让亡者来看,不想看可以转身走,但这坐在这儿吃饭,会不会有什么感触呢?
记忆本身没什么用,但是它生锈在人们心中,那可是致命因素,就像一个被点燃就永远无法熄灭的火把!
那些吃喝也好,你看亡者在他们身边,只是习惯性回忆一下,他不会想这些事情带回去什么吗?
所以,离开与遗忘之间,我宁可选择后者!
现代人和古人比起来,有什么变化呢?
中国文化贯穿始终,中国人更容易想问题,也更容易胡思乱想,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优点,需要我们明白,它是一种积极思考的表现,是一种最高文明体现为智慧的一部分;
缺点,就是容易想东西想得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寄灵寄灵,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这种安慰是否真的有用,这种想法,与其说咱们对于别人伤害,其实,本质就在于自我安慰!
既然我们一直在想亡者看到了没有,他们也自然想的是自己的遗物会不会被碰坏,它们能否顺利承载灵魂!
古代或许好解决,但现代可是名堂多多!
先不论社会高级别的接触离不开服务人员等问题,就说那些每年定期进行清理活动吧!
那都是自愿选择,如果是义务性质,那还有别家吗?
我们自认为不能碰逝去的人们有什么,我们遗漏给逝去的人们带来的影响又有什么?
我们不知道!
我们害怕与亡者有接触,相处久了,不怕吗?
隐约感觉到什么,有知识经验知识不容易拿作用,这个都有可能!
这样一来,在古代,其实我觉得还不错!
为什么?
首先,人们之间交情比较好,所以怨气比较少;
其次,人们不知道科学,更不知道惧怕,在这些知识面前,人心很实在;
最后,人死如灯灭,别让看更重要!
这是一种保你平安;
如今生活高效高质,但你却低级化!
感受不同,于是要求不同,人心也就低级化;
更重要的是,人人都不同!
你没病它可能有,你没病它还得估计估计;
你不放心,其实不是出错,就是受影响,它还能留点影响呀!
他们只是生活习惯,有些期望,有些忌讳,却自然成为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是约束,也是追求!
结局呢?
美好是可以信仰的!
但是景象不同,人心越来越容易走偏;
一些风俗它实际无害,它传播性质与社会协调性;
一些还有数值,好发还要好宣;
社会可能帮助你保持适度,那新科技和你的疏离度呢?
你还敢参加吗?
我们的忌讳,其实不是迷信,是真的担心出错,同时,更担心出怨气!
犯忌需要条件,没有条件绝对没有结果;人是有限的,自然不敢容错;
所以,我们还是原著那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