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楷书字体解析:书法中的细节与技巧

发表时间: 2020-05-19 17:07

楷书字体解析:书法中的细节与技巧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也即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楷书有不同的类别

(一)按大小分类


1,大楷:指直径在数寸一下、拳头大小的字

2,中楷:直径约1寸以上的楷书

3,小楷:直径约两三厘米一下的小字。


(二)按时代分类


1.晋楷:主要指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魏时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为代表的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主要特点是笔道爽利,凝重古朴,结构舒朗,体势清逸。

2.魏碑:主要指北魏时期的铭石楷书,有《张猛龙碑》、《元倪墓志》、《张玄墓志》、《石门铭》等。主要特点是总体形态特征趋向“斜画紧结”,以茂密为宗,点画峻厚,结构天成,造型生动,稚拙古茂,雄强朴质。

3.唐楷:指唐代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夫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主要特点是点画定型,用笔细致。结构规整,法度森严。


(三)按风格分类


传统意义上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世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


怎⁦么样写楷书

1、横平竖直

我们平时所讲的“横平”,指的是横画平稳,并非水平之意。横向右上斜5--10度,在书法上叫“取斜势”。“竖直”指的是竖画挺劲,也并非垂直之意。根据字形可斜、可正、可曲、可直。如下图:


2、上紧下松

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如下图:


3、上开下合

口字,或带
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如下图:


4、上收下放

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如下图:


5、上放下收

字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6、伸左让右

为让右,字左旁的横画被竖画分割为两段者,左长右短。


7、左细右粗

字中多条竖画排列时,左竖较细,右竖较粗。


8、左短右长

凡有长口框的部分,左竖短而佃,右竖长而粗。


9、左断右连

口框或两纵向笔画之间的小横,一般连左竖,而不连右竖。如果有中竖穿过小横时,通常小横在左右两竖间悬空。


10、左小上提

左右结构中,当左小右大时,左小者宜在右大者中间稍偏上。


11、右小下落

左右结构中,当右小左大时,右小者宜居左大者中间稍偏下。


12、左窄右宽

左耳狭窄且稍短以让右;右耳稍宽且 悬针竖长以配左。


13、左⁦垂右悬

字中有多条竖画时,左边竖不能写成悬针。


14、左顾右盼

注意左右各结构单位及小笔画的形态,使之生动,联系密切。


15、左右对称

以中竖为准,左右笔画长短、高低、宽窄协调,以求均衡。


1⁨6、左下、左上包围,内部稍偏右

左上包围或左下包围时,内部结构宜稍偏右书写,使整字重心居格中。


17、右上包围,内部稍偏左

右上包围,内部结构单位宜稍偏左书写,使整字重心居格中。


18、撇低捺高

撇尖与捺尾的连线为一斜线(另左右两点写不法与其相同),这也与取斜势有关。


19、空档均匀

有多横或多竖排列时,尽量使上下或左右各个空档均匀。


20、钩对中心

弯钩和横折斜钩,其钩尖的顿笔位置对准或接近本结构单位或本字中心线为佳。


21、四周平稳

凡带方框的字,外框平稳方正,不能倾斜成平行四边形状。


22、内满偏左

方框内的结构单位应占满内部空间并稍稍人偏左。


2‫3、无画包竖

当口内无笔画时,口框左下角横伸出以包竖。


24、有画包横

当口内有笔画时,口框右下角竖伸出以包横。


25、交叉居中

撇捺交叉点宜在本结构单位或本字中心线上。

26、捺不重复

凡有两捺以上存在时,只须伸展一捺,其它变点。


写好书法法则


第一条法则是,写字要端庄平静而重心准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凡是写字贵在平正安稳,首先是用笔的巧妙。有向下的笔势,也有向上的笔势。有倾向一边的笔画,也有歪而不正的笔画;还有斜着的;从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长)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书法,字体的笔画与字体章法的分布,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书法有三个要注意的地方:初学写字时要注意防止不均匀和倾斜,继续学下去后知道了写字的规矩,就要防止笔画与字体的不灵活或者出现呆滞现象。最终学的熟练后,要防止任意的狂涂乱造的怪现象和؜不守规矩的俗气。


第二条法则是,字体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稳。

王羲之说:“写字的形象与气势不能上面宽而下面窄,如果这样重与轻显得不相配。字画和字间的空白布置应该远近均称,上下合适。自然就会平稳起来。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说:“字的结构有上下两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轻的如头上顶戴着装饰物,如:叠、警、声之类的字就是代表。书论《八决》里所说的如:人体长得均称,上下比例协调。又不那么头轻尾重,头小尾大的。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说:“想写字先要预先心里想好字的形象,布置的笔画让它们平正稳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体势。令其有异样的美感才是巧妙的书法。”


第三条法规是,字的轻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称。

欧阳询说:“开始学写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体形象,横平竖直的安排。对与笔画之间的空白安 排,务必均匀整齐。”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说:“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让它们狭窄而长,这样右边就有余地了。在右边的也是这样。观察它们的轻重,使它们相符合而又相当为最好。就是说大小轻重很平衡美观。”

第四条法则是,布置空白要均匀合体显得字画清爽。

王羲之说:“分配笔画的间隔距离,布置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间的空白,远近要均匀。”

清代书法家蒋和说:“布置空白有三点:一是字中的布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间的安排空白;三是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开始学习写字的分布,都必须停止在均匀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匀的地方,就要求有点变化。倾斜于平正,疏远与密切;参差着落在其间。”

欧阳询说:“字有彼此互相对着的,也有互相背着的。各有各的姿态,不能出现差错。”


第五条法则是,疏密符合,瘦硬得体。

欧阳询说:“四面安排均匀,八遍都具备所需。短的长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当)粗的细的字画要折中适度。”

王羲之说“要分配均匀点画,远近互相需要。象耕种时播种一样的有条不紊。研究其精细,然后再调和笔墨,让笔的细锋往来于纸上,疏密比较相符合。”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人在写字时在于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是说性情中正和谐。还有肥一点,瘦一点而已。如写字要高矮合度,轻重协调匀衡。露在外边的笔画和藏在里面的笔画都安排的合适。刚劲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间的看相一样,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庄美丽的人形啊!”

清代学者包世臣也说:“古代碑帖上的字体,大小很有相(径庭)象狭窄的小路和宽广的庭院同时存在。就像老头用手携着幼小的孙子同行,高矮不齐却是情意真挚,心痛的关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