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1 07:44
文/峯言峯语
编辑/峯言峯语
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离世之后,那场面可真是乱了套。他的五个儿子,那可都是铁了心要坐上国君的宝座,谁也不让谁。
这五个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那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整个齐国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一片混乱,那真叫一个好不热闹!
家里边乱成了一锅粥,齐国也就没本事再当霸主了。
在这场内乱中失势的齐国公子昭想起父亲曾经跟自己讲过,宋国国君宋襄公为人挺仗义的,或许能帮到自己。
公子昭琢磨着反正也没啥别的办法了,干脆去试试看,于是就逃到了宋国,想寻求人家的帮忙。
宋襄公想接着齐桓公的步子成就霸业,当一个能让天下人都害怕的霸主,所以就亲自带着军队护送公子昭回齐国。
到了齐国之后,宋襄公把齐国的竖刁、易牙这些奸臣都给杀了,让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把齐国的内乱平定之后,宋襄公那可真是得意洋洋,精神抖擞,约了曹、邾、郸等一些小国家在曹南搞了个会盟。
这时候,神操作来了。
在会盟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有权威,宋襄公让邾君把鄫君给杀了,拿他当作祭品来祭拜社神。
鄫君心想:我TM招谁惹谁了?
再往后,宋襄公觉得楚国的实力特别强,就想约楚国会盟,靠着楚国的力量让中原各国都服气。
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他哥哥公子目夷坚决不同意。
目夷说:“咱们宋国是啥情况啊,别没事找事去当霸主。你要是非得这么干,那就等着挨揍吧!”
对于这话,一心要当霸主的宋襄公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楚成王接到宋襄公请他会盟的请求,居然答应了。
齐孝公是宋襄公帮忙扶立当上国君的,也愿意跟宋国会盟。
齐、楚这两个大国既然都同意了,好多中小诸侯自然也就跟着大流走,都表示愿意参加。
公元前 639 年 7 月,宋襄公在宋国的盂地(就在今河南睢县西北那块儿)跟齐、楚等国家会盟。
会盟为的是啥?
不就是为了决定谁当老大嘛!
宋襄公说了,应该按照爵位的高低来推选盟主。
所谓的爵位高低是这么个排法:公、侯、伯、子、男。
这宋襄公是公爵,在来参加会盟的诸侯里头爵位最高,照这么排的话,盟主肯定就是他宋襄公没跑了。
没想到这时候蹦出来一个楚成王,说道:“我是王爵,盟主得归我。”
宋襄公有点来气:“你本来是个子爵,你那个王位是自己封的,哪能作数啊?”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呗,反正楚国可不缺武力,那些随从官员们把外衣一脱,露出明晃晃的铠甲,就冲上前去,把宋襄公给抓起来了。
接着,楚国军队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国的都城。
公子目夷倒是挺机灵,跟楚军说:“国君既然被你们捉住了,那就不是我们国家的君主了。现在我已经继位当国君了,你们押着前任国君,一点用处都没有。”
楚军攻城没成功,在齐国和鲁国的从中调解下,楚成王就把宋襄公给放了。
宋襄公回去以后,目夷也挺仁义的,把国君的位置又还给了宋襄公。
宋襄公人是回来了,可被抓的这仇一直搁在他心里头,不报这仇连饭都吃不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638 年,宋襄公那股子怒气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先去攻打楚国的小跟班——郑国。
楚成王肯定不乐意啊,就派出军队来攻打宋国。
就这样,楚、宋在泓水(就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两岸安营扎寨,准备干一架,楚军在北岸,宋军在南岸。
楚军先开始渡河,公子目夷觉得这是进攻敌人的大好时机,就跟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兵多将也多,大白天的就敢渡河。趁他们刚走到河中间,咱们让军队冲上去狠狠打,肯定能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没想到平常对打架最积极的宋襄公这回却不同意了:“你这话说得不对,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咋能在人家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就去打人家呢?”
楚军渡河上岸之后,急急忙忙地排列军队。
公子目夷看到楚军的队伍还乱糟糟的,又进言道:“可不能再错过战机啦!趁他们还没把阵势摆好,咱们赶紧进攻,还有可能取胜。”
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咋能在人家还没把队伍摆好的时候就进攻呢,那不是乘人之危嘛!”
襄公依照的是《周礼》中有关战争的“礼”,大概意思是说君子打仗,不会去伤害敌人受伤的士兵,也不俘虏头发白了的老兵。
那时候的战争规矩是:不依靠地形的好坏,我虽然是亡国(宋是商的后代封国),也绝对不在敌人没排好队的时候发动攻击。
没过多会儿,楚军把阵势摆好了,敲响战鼓,就冲了过来。
宋军虽然使劲作战,可到底不是强大楚军的对手,被打败了。
在混乱的军队里,宋襄公被敌人射中了一箭,灰溜溜地逃跑了。
宋军撤退回到国都睢阳,目夷不停地埋怨襄公。
宋襄公还对着他讲了一通作战时该怎么讲究“礼”的歪道理。
结果,这一箭把宋襄公伤得很重,一年之后,他就一命呜呼上西天了。
孔子说人得遵守“五礼”,也就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礼的关系是心里要有仁,表现出来就是义,用礼来约束,靠智来贯通,拿信来衡量。
对于国君来说,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守礼,礼就是国君说话做事的标准。
在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一开始大家都还把五礼当作标准。
可要是有人带头破坏了五礼,就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破坏了“信”这一条,那大家也就不再遵守五礼了。
毕竟人都喜欢自由自在的,被五礼管着多难受,还不如不管呢,反正自己又不是带头干坏事的,一国之主都这么搞了。
所以,在大家都不守礼的时候,还坚持守礼的宋襄公就显得特别不一样了,不仅不一样,还成了“蠢猪”的称呼。
在两千多年后,被教员批评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成了千古笑柄。
仁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不能说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可要是变成了一种死板不变的教条,那可就不好了。
宋襄公的想法是按照早就定好的规矩去打仗,觉得这样就算败了也光荣,能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但让宋襄公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留下好名声,还被历史骂了两千多年。
因为后来的人都不再守礼了,守礼的人有了个新称呼,叫“迂腐”,这可是个纯粹的贬义词。
实际上,要行仁义也得看看对象是谁。要是对象本身就行仁义,那你对他行仁义就算是找对地方了。要是对象根本就不讲仁义,那你对他行仁义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