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穿越到汉朝,一个小杯子就能换取一亩田地

发表时间: 2016-06-25 09:31

说起漆器,现在有些陌生了,当年可是很出风头的存在。《韩非子》中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韩非认为漆器制作始于虞舜,不过考古材料并不支持这种说法。杭州萧山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距今约8000年,是已知最早的漆器。我们老祖宗发明了漆器后,工艺就迅速发展,黑漆红漆到彩漆到贴金镶贝,不过早期这些器物多是皇家高官才用得起。据考证,东汉时一只绘有纹饰的漆杯的价钱,可以买一亩田。唐代才出现了较大众化的漆器。到了清朝富人家嫁女儿的“十里红妆",一屋子的箱柜都是漆器。“三分雕,七分漆",那顶喜轿,更是把民间漆工的本事几乎都使上了。

时代变迁,因为制作过程漫长而艰苦,从事漆艺的匠人不断减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坚守这门手艺。大概六年前,还在青岛的李伟接到中学老同学的电话,喊他来杭州创业。从小就机灵好动的他,老早就厌烦了朝九晚五,一直想着有机会闯一番不同寻常的名堂。他瞒着父母,辞掉了国企稳定的工作,一个人到了杭州,跟几个美院毕业的老朋友开了一家“逐物手作工作室",专门做漆器。“朋友告诉我,那可是古代皇室用的,要是能自己做出来的话,特别牛,还能卖钱养活自己,我就心动了。觉得应该趁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同创业的四个人走了两个,李伟和另一个同伴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决心把古代的高端定制品,设计改良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时尚产品,人人都能够拥有。

在开始创业之前,李伟通过朋友介绍去了福州的漆器老师傅那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而那个拉他入行的朋友陈俊,则以漂流学习的方式对于漆工艺做了充实的原始积累。后来,他们索性把几个老漆工请来帮忙,老师傅负责漆胎做底,他们主要负责漆面装饰工艺。每件作品都需要从上底漆开始,裱布,刮灰,打磨,做光地,堆漆(数十道),再由粗到细打磨数道,调整效果,最后推光、揩清等,工序多达几十道,小件漆器也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上底漆。生漆一遇到空气就会转变为黑褐色,搅拌必须快速熟练。

刮灰和起花。刮灰需要五到六次,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然后用丝瓜藤或者塑料纸,在漆器上自然摩擦生成纹理。

研磨工序。漆器研磨过程需要使用320#-2000#不等砂纸对胎体进行打磨。

李伟说,做漆器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选择。获得生漆是一件极其辛苦的过程,古人有云“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很讲究刀法,从夏至开始、寒露收刀,一棵漆树在有生的20年中至少要遭受1000多刀,每个漆口最多流出二两漆。漆农在太阳未升起之时,用锋利的弯刀在漆树上开“V"字口,将硬树叶折成斗状固定在刀口下方,接住慢慢流出的乳白色新鲜漆汁。一棵树呈环绕状割20个左右的“V"口,然后再爬上下一棵漆树。李伟亲眼见过漆农割漆有多辛苦,所以更想好好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天然材料。

妻子黄雪,比李伟小3岁,2012年从中国美院毕业以后就留在李伟的工作室帮忙,主要担任莳绘和晕金工艺制作。漆器最早的晕金做法,是把不同的金色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晕染在花卉图案上,主要材料是纯金粉,其中也加入了银粉、赤金、紫铜粉,使金粉真正达到金分五色,画面表现力更丰富。莳绘和晕金都讲究慢工出细活,一点也快不得。“他性子比我急,所以这个工作只能我来。"黄雪说话细声慢语,一副好脾气的贤妻模样。她两个月前刚生了一个女儿,还在恢复期,李伟心疼媳妇,这段时间都不让她碰漆,“我老婆怀孕八个月的时候还在帮我一起做作品,真的太辛苦了。"丈夫说话的时候,黄雪一直看着他,嘴角上扬。

做漆器,最恼人的还是漆过敏。李伟试过各种抗过敏的办法,把咸橄榄嚼碎或生螃蟹黄涂擦在患部皮肤,还是顶不住,只能爬起来去医院挂急诊。

逐物工作室选用的都是天然大漆,因为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越它。这些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就会转为黑褐色。天然漆中含有漆酸,沾在皮肤上,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又痛又痒,所以很多接触过漆的人,都会被漆“咬"得浑身红肿疼痛。李伟说,接触完生漆,一定要用油及时洗手,有时候大意没洗干净或是体质下降的时候就会过敏。

还有些朋友到逐物工作室,专门想来找“刺激",体验一下漆过敏到底是种什么感觉。结果,只沾一点到皮肤上,立刻就大片红肿。“更夸张的是有个老先生,只走进来闻了一闻,就开始头晕。"当然,这里必须要科普一下,生漆处理过后制成的漆器接触起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最近,李伟和合作伙伴陈俊把工作室从凤凰山搬到九溪,场地比原先大了一倍,环境也更加幽静适合创作。李伟说,每天进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荫房检查一下昨天做的东西,像照看孩子一样一丝不苟。“湿度和温度稍有变化,有些工夫就白搭了,成为病漆,用不着了,得非常悉心照看。"

工作室一楼布置成简单陈列厅,小件的犀皮漆首饰、大漆茶具、香器,大件的家具,如大漆椅子、长桌,设计感很强,少说也要花七八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二楼是工作间,用木板隔出一间10平方米的荫房,乍一看像一个巨大的走入式木柜。

“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才艰苦,一边要搞创作,一边还要到处去推销产品,漆器到底是什么,你必须一遍一遍跟人解释。"李伟说,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到底在倒腾些什么,赚不了多少钱还特别辛苦。合伙伙伴陈俊结婚的时候,特地找他帮忙去拍了几张漆器制作过程和产品介绍,一定要放到婚礼的大屏幕上。陈俊哭笑不得地说,家里亲戚一直搞不清他究竟做的是什么工作,又没法用一两个词语讲清楚,所以只能想到这个办法。出去跟人推销产品常常是碰一鼻子灰,李伟说,漆器太小众,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你首先得自己看很多书,消化了再给人讲,从最早的历史讲起,一遍遍告诉他们漆没有毒,是好东西,就跟百家讲坛似的"。讲得多了,他索性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自己写科普文章一篇篇更新。有讲漆器历史的,有记录某件新作品的诞生制作过程的,也有写创业心情故事的,这份手作札记的单篇阅读量都接近一万。

现在,李伟和他的工作室已经有了一部分稳定的客户和粉丝群,还参加过全国各地的文博会,这些设计特别的漆器,连续两年在深圳文博会上拿了大奖。除了制作功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生活漆器之外,他还准备做一些大件的艺术创作。“手艺不仅要守,还要创新,能留下点作品会比赚钱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