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3 17:46
“医生,我真的不知道,这汤喝了会出事啊……”急诊室里,李女士面色苍白,双手紧紧攥着病床的栏杆,语气中带着些许后悔和无助。一个小时之前,她因为突发的心跳加速、胸闷、四肢麻木,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
起因只是喝了一碗家里炖的排骨汤,而这碗汤里多加了一味家中老人推荐的“好东西”——附子。
说起附子,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它是一味中药,在中医药典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能“回阳救逆”“温补肾阳”,常用于一些虚寒证的治疗。
它也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药物,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人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在李女士的这场“附子风波”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中药使用的误区和风险,也敲响了普通人随意使用中药的警钟。
李女士今年42岁,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日里身体状况还算不错,就是经常觉得手脚冰凉。最近天气逐渐转凉,李女士的母亲张老太太听人说,附子可以“驱寒补阳”,于是特意去了一趟中药铺,买了些附子回来。
在张老太太的观念里,中药是“天然的、无害的”,再加上药材店的老板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煮够时间,附子完全可以放心食用。这天中午,张老太太在炖排骨汤时,就悄悄放进了一块附子。汤炖好后,李女士喝下了一大碗,没过多久,就开始感觉不对劲了。
“当时我喝完汤,感觉心跳突然很快,手脚发麻,嘴唇也发紫,整个人特别难受。”李女士回忆说。家人见状,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急诊室。
急诊科医生陈医生接诊后,第一时间为李女士安排了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同时详细询问了她发病前的饮食情况。
“你刚刚吃了什么?”陈医生皱起眉头问道。
“就……喝了一碗排骨汤。”李女士虚弱地回答。
“排骨汤里加了什么调料,或者特别的东西吗?”陈医生继续追问。
李女士一愣,随即看向身旁的母亲张老太太。张老太太这才支支吾吾地说:“就是……加了一点附子,听说这个好,能暖身子。”
陈医生听到“附子”二字,神情立刻严肃起来。“附子?您知道附子是有毒的吗?尤其是煮得不彻底或者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他说。
附子究竟是怎样的“恶魔”?它为何会让人中毒?
附子是乌头草的块根,含有一种叫乌头碱的生物碱成分。这种成分具有强烈的毒性,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中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四肢发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
陈医生耐心地向李女士和张老太太解释:“附子确实是一味药效很强的中药,但它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和加工处理,才能去掉大部分毒性。即便如此,在使用时也要十分谨慎,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随意在家中烹饪使用,是非常危险的。”
“可是,我听说附子是中药,应该是天然的,怎么会这么危险呢?”张老太太不解地问。
陈医生叹了口气,说道:“天然不代表无毒。很多中药材本身就含有毒性,附子是毒性最强的中药之一。即使是经过炮制的附子,也需要长时间煮沸以降低毒性。
而且,就算煮过了,也不能随便吃。附子属于‘峻补’类药材,普通人身体没问题时根本不需要用它,滥用反而会伤身。”
听到这里,张老太太满脸愧疚:“我真的不知道会这么严重,早知道就不加了。”
现实中因附子中毒的案例并不少见
根据国内一些医疗文献的统计,因附子中毒入院的病例每年都有不少。某省级医院曾接诊过一名男性患者,因为在冬季喝了一锅放有附子的羊肉汤,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险些丧命。
数据显示,附子作为常见的中毒药材之一,其毒性发作迅速,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因心跳骤停而死亡。
陈医生补充道:“附子中毒的急救时间非常关键,患者一旦出现胸闷、心跳加速、四肢麻木等症状,必须立刻停止进食,并尽快就医。在医院,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洗胃、静脉注射解毒药物等急救措施。但即便如此,附子中毒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延误治疗的情况。”
如何预防附子中毒?
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附子:附子属于毒性中药,普通人没有专业知识,切勿擅自购买或在家中使用。如果确实需要服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认清附子的毒性和风险:不要迷信所谓的“偏方”或“土办法”,也不要盲目相信药材店的推荐。对于毒性药材,务必谨慎。
警惕家庭炖汤的误区:很多中药材并不适合直接用于日常饮食。炖汤时添加药材,最好咨询医生,不要随便加入药性强烈的中药。
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如果误食含有附子的食物,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要拖延。
回到急诊室,李女士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
在医院的及时治疗下,李女士的症状缓解了,心跳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但陈医生还是再三叮嘱她:“回家后要好好休息,这次算是运气好,毒性没完全发作。以后千万不要随意添加中药材到食物中,尤其是像附子这种剧毒药材。”
临出院时,张老太太握着陈医生的手连声道谢:“谢谢医生,这次真的长教训了,以后再也不敢乱来了。”
健康的生活方式比盲目进补更重要
通过李女士的经历,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身体强健的根本。过于迷信药材的“神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对于普通人来说,保持均衡饮食、适度锻炼、规律作息,比盲目进补更为重要。
最后,提醒各位读者:中药虽好,但也要用得对。如果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听信偏方或自行用药。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远离疾病和意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