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17 14:24
自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朝廷里就多出来了六位分管六部的尚书大人,他们的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隋唐时的尚书是正三品官员,但是他们的权力可不止正三品。全国各地方方面面的事都要汇总到六部,各部的尚书手里也就有了很大的实权。
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中,吏部管着官员,户部管着财政,礼部管着科举,兵部管着军事,刑部管着断案,工部管着营造。
很明显,吏部、户部和兵部的实权更大一些,在这三个部门里,哪个部门的尚书实权更大?哪个部门的尚书更有职权?
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里一直都在使用同一种中央官员制度,也就是“三省六部制”,可见这三省六部制确实挺合理的,不然这些封建王朝也不会一直沿用。
而这套合理的官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想出来的,它从出现到实行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在三省六部制出现之前,封建王朝使用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是由秦始皇设立的制度。
这套制度已经算是十分完备了,不仅方便管理,平时的办事效率也比较高,秦始皇十分中意这套官员制度。
三公九卿制虽然好用,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了。
三公之一的丞相有着仅次于皇帝的实权,像秦始皇这样的强势皇帝还好说,万一碰上一个较为弱势的皇帝,皇权与相权哪个大还不一定呢。
在西汉时期,就有不少的强势外戚担任了丞相,他们的权力大到可以跨过皇帝直接祸乱天下,甚至还能直接更换皇帝。
比如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汉武帝临终前将大汉江山托付给他,让他帮忙辅佐汉昭帝。但是汉昭帝还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大权逐渐都到了霍光的手里。
后来霍光又立了一位“汉废帝”刘贺,但是这个刘贺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于是霍光赶走了李贺,又立了汉宣帝刘病。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比霍光还厉害。他觉得当官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了,他直接推翻汉朝,自己当了皇帝。
在皇帝压不住“三公”的情况下,皇权就变得岌岌可危,西汉的覆灭就是如此。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弱三公的权力。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他设立了“台阁制”,分走了“三公”的权力。
台阁制其实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原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虽然三公的职位还在,但是大部分实权已经归了尚书台的人。
尚书台下又设有六曹,六曹其实也就是六部的雏形。六曹中每曹的最高长官都是尚书,这与后来六部里的尚书也对得上。
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大刀阔斧地改革官员制度,将三公九卿带台阁的制度综合成为“五省六曹制”。
“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
虽然有五省,但是其中的秘书省和内侍省都只是皇宫内部的部门,不参与国家大事。
在负责政事的三个省中,尚书省下设有“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度支也就是后来的户部,都官是后来的刑部。
虽然隋文帝进行了改革,但是也能看出来,五省六曹制还不是最终的形态,还有冗余的部门。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在五省六曹制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改革,于是便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的是我们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与六部不同,并不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而是“一条龙”服务。
中书省负责想出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他们的决策,审议通过之后,将决策交给尚书省,然后再由尚书省根据决策的种类分发给六部,六部的人去实施这个决策。
这样一来,唐朝的尚书大人是三品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原来唐朝的六部上边还有这么多管理层,怪不得尚书的官职不大。
唐朝的尚书是三品官,宋代的尚书就成了从二品,明朝的尚书为正二品,到了清朝以后,六部尚书就已经成了从一品的大官。
六部尚书官职的提升,其实也就是三省权力的削弱,毕竟没了三公之后,三省就成了朝中权力最大的一批人。
皇帝们也经常跟三省的官员斗智斗勇,三省也是完美接替了三公的任务,总是和皇帝争夺实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朱元璋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自从“胡惟庸案”发生后,丞相与皇帝的矛盾再度显现了出来,如果放到别的朝代,这件事可就会不了了之,但是现在的皇帝是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废除了丞相之位,从此不再设立丞相,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了三省这层“中间商”,六部直接归皇帝管了。
不过明朝的时候还有“内阁”的存在,清朝取消了内阁制以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因此我们在看一些清朝背景的影视剧时,各部的尚书都很有权势,除非是遇上军机大臣和大学士这一等级的官员,不然各部的尚书就是最有权势的了。
各部的尚书各司其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上下级之分。但是由于分管的部门不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权大小也不同。
如今已经官至从一品的各部尚书,到底哪一位的职权最大呢?哪一位最“受人尊敬”?
想要过上好日子,钱肯定是不能少的,正巧户部尚书就是管钱的,而且管的还是全国的钱,就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
国家将要实行的各种政策,小到给官员们发俸禄,大到出兵打仗,拨款赈灾,每一样都需要经过户部尚书的审批。
户部尚书不仅管着出账,还管着进账,天下百姓们交的税款,也都得经过户部尚书的手。
有了这么多资金往来,户部尚书能找到的漏洞也就越多,因此户部尚书是最方便捞银子的官职。
不过户部尚书亲自出手的危险程度太大了,监察御史们都盯着他呢。
因此户部虽然是管着国家财政,但是也因此受限,不方便做太多的事。户部只能是与下属们配合,做一些御史们查不出来的小动作。
其实兵部尚书的情况跟户部尚书也差不多,因为他们手里的权力比较大,皇帝也不得不小心防备。
兵部管着兵马的调动、粮草的分拨、军官的任命以及升降。
兵部只能管兵,但是并不能统军。在比较和平的年代,兵部也只是一个管理粮草的部门,因为根本没有机会调动兵马。
但是古代又有几个这样的盛世呢?况且盛世也不一定不出兵。
由于兵部有着调动兵马的权力,因此皇帝选择兵部尚书时可是十分慎重,只有那些十分忠心的人才能够担任兵部尚书,至于会不会打仗其实不重要。
像欧阳修、苏轼这样忠心的文人,也当过兵部尚书。清朝的和珅虽然完全不会打仗,但是乾隆也曾让他掌管兵部,就是因为他忠心。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兵部不是军部,真要打仗的时候,兵部尚书也不会轻易上战场的。
不过明朝倒是个例外,明朝的兵部尚书真的要上战场打仗。
因此明朝的兵部尚书比其他朝代的都多,比如于谦、胡宗宪、袁崇焕、孙传庭、史可法等等,全都是明朝的兵部尚书。
明朝的兵部尚书是真干活,其他朝代的兵部尚书就显得有些没用了。
不过也不怪他们,皇帝为了削减兵部尚书的权力,将很多实权都分给了兵部尚书的下属兵部侍郎,手里没有多少实权,兵部尚书自然也就做不成大事。
户部与兵部都被皇帝严密监视,吏部反倒成了龙卷风的中心位置。吏部管理着官员们的升降,如果想要升官,免不了要去吏部走一遭。
当然吏部也不是说升就升,说贬就贬的。吏部的官员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套考题,然后寻找一些官员来吏部考试。
如果做题能得高分,这就说明这个官员能力不错,然后就向皇上申请提拔此人;如果答题时写得一塌糊涂,这就说明这个官员的水平不咋地,吏部就会向皇上申请贬谪此人。
如果一名官员的成绩实在不像话,还有可能将这名官员送到翰林院重修。
总的来说,吏部虽然不像户部和兵部那样手握大权,但是却相对来说自由一些,做小动作的时候也更不容易被人发现。
但是真要将他们三个放在一起比的话,还真是不好说,每朝每代的情况都不一样,很难说这三位尚书到底谁强谁弱。其实这也与皇帝的偏爱有关,那些与皇上关系好的尚书,权力自然比其他的同僚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