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战术上的努力与战略层次的思考

发表时间: 2024-11-14 07:00

战术上的努力与战略层次的思考

对于扶苏,一直没有写,倒不是说他愚忠,愚孝。

主要是觉得扶苏的思想是我们大部分上过学的同学们的思维:

无论在家还是学校,社会上,与人相处,处处忍让,尊礼,仁爱,刻苦,努力,上进,正直,无私,

但是总是没有好的结果。

可是父母,学校,领导的确这么教的啊,要守规矩,要努力,要刻苦。。。

终究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优柔寡断,被一步步排挤在了核心之外,沦为可有可无之人。

方向不对,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资治通鉴秦纪二载:

众​儒生们非议秦始皇,秦始皇大怒,要捉拿归案。

​扶苏怎么讲的?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你看看这是一个父亲被骂了的儿子的态度吗?

​秦始皇一生杀伐决断,雄视天下,

​彼时彼刻大概最是无奈,最是伤心吧。

​自己的亲儿子啊。

​这帮嘴炮儒生私下谩骂父亲,

​作为长子,

你居然不生气?

你居然还要替他们求情,息事宁人?

你居然还拿江山社稷安稳做理由?

你居然说他们说的是对的?

你他么还是不是我的种?

换作谁家家长,如此也会大怒,

用我们楼长的话,我搭理他一下,血压都要升高好几格。

这是第一次吗,显然不是了,

​伪诏说:数上书,直言诽谤”,这样的事儿,扶苏这家伙干的多了。

​这里面透露出来一个隐藏比较深的信息:

扶苏跟儒生走的太近,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过深。

​更或者,儒生想通过扶苏的渠道布局朝堂,获取更多话语权。

​“密谋于朝堂,号令于天下”

​然而儒家思想与秦始皇的治国理论格格不入,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亦或者将来,扶苏登基,可以使用慢慢利用儒家治理天下,外儒内法,这个还可以理解。

​但是你扶苏是太子,将来的皇帝,

​对于儒家,可用,而不可被用。

​于是,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这个时候,秦始皇还愿意给他这个“逆子”机会的。

北监蒙恬军的意义,我们大致分析下:

首先,与蒙恬等将军历练,融入部队生活,拉进与军队的关系;

其次,远离儒生,远离儒家思想,远离权利漩涡,不至于犯一些二炮错误;

第三,看看被匈奴侵害的百姓,褪去原来的单纯稚嫩,面对某些群体,教化必须跟着刀枪;

最后,既监视蒙恬,制衡军队,关键时刻,还能让军队支持扶苏上位。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终究还是事与愿违,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平台。

胡亥伙同赵高李斯篡改始皇遗命,令扶苏自尽。

扶苏尽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并不是傻子。

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遵命自杀,落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名声,只是死了就死了,好名声能不能落下,胡亥会不会改,都不好说。

第二个就是选择与蒙恬发动兵变,兴兵南下,与蒙毅里应外合,结局或有所不同。

可惜,扶苏选择了第一个。

我们无从得知扶苏在军中之具体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典籍中,略窥一二,

譬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扶苏为人仁。

仁的意思就是仁爱,

就是不会随意杀伐,

就是即便你得罪了他,也不会承受什么后果,

就是你可以在他面前放肆,歪理邪说,只要逻辑通畅,他就会认真分析。

这样的人,不但做不了皇帝,还会成为别人的傀儡,乃至于成为炮灰,韭菜。

好了,扯远了,

说好听叫仁,说难听就是懦弱,没主见。

这么讲吧,我严重怀疑,扶苏在朝中因为力挺儒家,而得罪了军方,触动了军方利益,以至于在军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

战术上的努力无法掩盖战略的愚蠢,

战略上的盲目导致他在“儒家”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难以回头。

越仁爱,便离皇位越远。

即便到了蒙恬军中,由于性格软弱等原因,并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来修复。

而在秦朝军功是升官发财的重要途径,

你处处建议休兵,罢战,务耕织,那么军方的高层将领,中层军官,底层士兵他们的未来希望在哪里?

就算扶苏想发动政变,恐怕也不能真正掌控这支军队。

他终于意识到了这点,

可是,可是,父皇不在了,大势已去,全部都已经晚了。

这时,不知道他还否记得那个在父亲面前认真为儒生求情的自己,

是如此的单纯,又如此愚蠢。

亲儒生,重理论不重实践;

数劝谏,与领导离心离德;

早表态,错过争取军方机会;

北上监军,脱离权力中心,未揽众将之心。

优柔寡断,愚昧无知,一纸伪诏,竟至命丧。

扶苏,扶苏,

诗经云: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可惜,扶苏中看不中用,狂且却得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