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王朝覆灭前的神秘预言现象

发表时间: 2024-11-08 23:27

揭秘:王朝覆灭前的神秘预言现象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谶(chèn)语历来都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东西,它天生就自带“魔力”,让世人对它既好奇,又恐惧。一般来说,谶语往往只会在“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流行,所谓“国将亡,听于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谶语有“谶”有“纬”,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谶是秦汉间儒家预示吉凶的隐语,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通俗地讲就是预言、预兆之学。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的每一个谶语的背后,隐藏着的那些“改朝换代”的神秘奥义。

每一个朝代灭亡之前, 都会流传一些谶语, 每次都很“灵验”,有些记载于正史里。

一、西周末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史记·周本纪》中曾记载,周宣王时期,曾有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就是卖用桑木制作弓箭的人,就是灭亡周王朝的人。

【檿yǎn弧hú箕jī服fú】檿yǎn:〔檿桑〕,一种桑树。弧hú:木弓。“箕服”亦作“箕箙”。用箕木做成的箭袋。

周宣王听后非常震惊,于是派人去寻找卖桑木弓箭的人。没想到还真的在城中发现了一对夫妇,正背着用桑木制作的弓箭,箕木制作的箭袋售卖。周宣王派人去抓他们,但夫妇俩听见风声不对就先一步跑掉了。在逃跑过程中,听见路边草丛中有婴儿啼哭声,两人过去一看,发现一个女婴。夫妇俩想到自己没有子嗣,就好心收养了女婴,然后一起逃到了褒国。这个女婴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美人-褒姒。

十几年后,周宣王驾崩,周幽王继位。因为褒国不朝贡,周幽王派兵攻打褒国。褒国抵挡不住,就把长的出水芙蓉般的褒姒作为贡品,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一见到褒姒,立刻被她的美丽所吸引,十分宠爱,但褒姒不爱笑,为博得褒姒一笑,就用点烽火台的方式逗她开笑,这就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褒姒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子凭母贵,周幽王竟然为了褒姒,把申后和太子给废掉,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这引起申后的父亲申侯的极度不满,为了报复,申侯勾结犬戎攻陷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

周幽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谶语的威力。作为历史上的昏君典范,被永远的记入史书。而“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也成了历史上最早的谶语记录。

二、秦朝末年——亡秦者,胡也

话说秦始皇为了寻找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先后派了许多的人,或上山,或下海,然而,“仙药”没有找到,却找到了一本书,那本书不但不能让秦始皇延年益寿,反而还出现了足以要了他半条命的五个字——“亡秦者,胡也!”

在当时,匈奴被称为“胡”,所以,秦始皇一面修长城作为防御,一面又大举攻打匈奴,希望把“亡秦之胡”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让秦始皇死也想不到的是,这里的“胡”,指的并不是匈奴,而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胡亥即位后不久,秦朝就灭亡了。

三、两汉末年:

1、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燕飞来,啄皇孙”。这则谶语暗指赵飞燕姐妹会对汉皇室子孙不利。赵飞燕姐妹在汉成帝时得宠,后参与宫廷斗争,对汉室产生了一定影响。

汉成帝时后宫赵飞燕姐妹荼毒皇家子孙,汉成帝绝嗣,因而由汉成帝生前过继的定陶王刘欣继位。因为汉成帝之后的西汉王朝再也没有皇家子嗣诞生,史称“燕飞来,啄皇孙”。皇统断绝,后继无人,这也是权臣外戚王莽能够顺利篡夺汉室江山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深刻影响了东汉皇位继承制度的设置与完善。

2、刘秀起兵,建立东汉

“刘秀当为天子,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后汉书》记载,两汉之交有此谶语。谶语预言新朝王莽时时,刘秀会成为皇帝。此谶语传到王莽耳中,以为是新朝国师公刘秀,就被诛杀了。

此人原名刘歆(xīn)(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也是皇室之后,公元前六年,刘歆叫了24年的名字突然不喜欢了,于是改名叫刘秀,与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为同一年,这是巧合,还是刘歆本人也对图谶颇有研究,预言到“刘秀当作天子”,于是就改名刘秀了?

王莽身边的红人刘歆特意改名为刘秀,准备推翻王莽继承大统,但被王莽觉察而诛杀,最后应验的却是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兴复刘氏江山,李通、李守父子辅助。

3、张角创道,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指汉王朝,汉代官员军队的衣服以苍青色为主。“黄天”是指黄巾起义军。

公元184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提前于当年二月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即为黄巾军起义所喊口号,全句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意思是说汉朝即将灭亡,取代汉朝的将是我们黄巾军。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当政。国家日益衰败,恰遇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困苦不堪的老百姓听闻之后,揭竿而起,纷纷响应,开始了对东汉王朝的猛烈攻击。起义初期,因为朝廷腐败,官府无能。黄巾军势如破竹,席卷了大半个汉朝。

汉灵帝见势不妙,赶紧调动大军,并允许地方组织武装共同剿杀黄巾军。经过数年的围剿,本就组织涣散的黄巾军终于抵挡不住,张角等领袖先后被诛杀,彻底覆灭。但东汉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无力制约愈加强大起来的地方武装,最终灭亡。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一个幅员辽阔的王朝彻底分崩离析,中原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诸侯乱战时期。而“黄天当立”的口号,更第一次摆脱了寄托某些统治者的束缚,带来了农民运动发展的新方向。

四、隋朝末年——桃李子,得天下。

隋末,洛阳城中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隋炀帝听闻后,问术士安伽陀何解?安伽陀对隋炀帝说:“这是说姓李的将来会坐江山。”隋炀帝有些半信半疑。

大臣宇文述听闻后心中不由一喜,他曾帮李浑继承了申国公之位,李浑当时许诺:如果成功会用国公一半的俸禄作为感谢。可事情办完后李浑反悔了,一分钱也未送与宇文述,宇文述非常气愤,可一直没想好办法对付他,现在听闻这句谶语就跑到隋炀帝跟前诬告李浑将造反。

隋炀帝正在怀疑间,忽听宇文述的话也不由得相信了。隋炀帝立刻派人抄了李浑的家,并趁机杀了许多李姓的大臣。当时李渊也在怀疑之列,可李渊非常聪明。他得到消息之后开始沉溺酒色,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纨绔子弟模样。他和隋炀帝又是表兄弟,因此逃过一劫。

后来有人解读“桃李子”的“桃”指的是逃跑的“逃”,而当时因杨玄感叛乱被牵连,正在逃亡的李密听闻后,暗想:难道天命在我身上?于是投奔了瓦岗寨,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直到李渊称帝,统一全国后,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应在了李渊身上,看来大BOSS总是隐藏的最深啊。

隋炀帝因为自己的荒淫无道,好大喜功。终于自己毁掉了一个强大的王朝。经过数年的纷争,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鼓动下,趁势而起,反而后发先至,夺得了江山,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隋炀帝

五、武则天称帝——唐中弱,有女武代王

单从字面上,我们就完全能够看出它的含义,即,唐朝中道衰弱,一个武姓女子(即武则天)代替了唐朝。

关于这个谶语的记载,《新唐书》中大体是这么说的,唐太宗李世民偶得一秘本,秘本上写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的字样。于是,李世民马上召来李淳风问是怎么回事,李淳风回答说,那个武姓女子已经进宫,四十年后就会称帝。李世民又问:“如果我现在就把她杀掉,会怎么样呢?”李淳风回答:“先兆已成,天命难违,如果陛下现在就杀了她,那么等她转世之后,其杀气就会更加旺盛,到那时,她不但会称帝,而且还会把李姓宗嗣杀得干干净净,大唐再想翻身,就不可能了。”李世民听完,也只好顺其自然了。

六、唐朝末年——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

中国最有名的预言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在贞观年间著《推背图》,里面有“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的谶语,声称这是一场大祸患,大唐会衰亡在这场灾难上。

“八牛”是指什么呢?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次科考中,一个姓牛的人露出了头来。

举子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在科考对策中针砭时弊,大谈特谈官场上的各种贪污腐败行为,被主考官评为上等,要求朝廷优先录用。

从此,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彼此之间党同伐异,互相攻讦,互相打压,是为“牛李党争”。有人甚至断言,“牛李党争”就应了贞观年间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推背图》里“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的谶语,大唐会衰亡在这场党争上。可是,当人们以为“莫御八牛”的灾难已经过去,在唐昭宗朝,却出现了朱温篡唐事件。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两角犊子自狂癫”原来指的是姓朱人。荡荡中原,谁也驾御不了的“八牛”不是“牛李党争”的“牛”,而是“牛”字下面加个“八”,即“朱”字;“有血无头”是个“皿”字,上面再加“泅水不涤”中“泅”字在上面,正是个繁字的“溫”字,是朱温灭了大唐啊。

六、后周末年——点检为天子。

柴荣在位期间,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有“点检为天子”五字。殿前都点检是统领皇帝身边禁军的高级将领,柴荣手下的殿前都点检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柴荣因此将其更换。但后来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成了天子。

七、北宋末年——徽宗谶语

《宋史》记载:“(宣和元年)(九月)癸亥,幸道德院观金芝,遂幸蔡京第。”

这说的啥意思呢?道德院是管理全国道观的一个管理机构,这天道德院奏报说院子里长出了一颗金色的灵芝,对于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来说,这可是大大的祥瑞,那是必须看看的。

回程的路上,路过蔡京的府邸,宋徽宗就打算去蔡京家坐坐,加深一下彼此的感情。

皇上来了,蔡京不得隆重招待啊?这吃着喝着宋徽宗一高兴,就写了首诗,咱们一起来看看:

写完了大家热烈鼓掌啊,这诗写真好!后来才发现这首诗里的玄机。金国人是宣和七年冬围了开封,十二月二十五日城陷。咱们再看这后两句诗“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

这两句诗翻译为:我就知道金国人一定会来取代宋朝,时间就是冬天,不用等春风吹来。

各位看官,您瞅瞅,是不是神预言?

八、元朝末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至正三年,黄河决堤,洪水泛滥,百姓衣食无着。宰相脱脱为了防止百姓造反,思虑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理论上极为正确,实际却断送王朝命运的方法-修河堤。修河堤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怎么断送了王朝命运呢?因为他高估了元朝官员的能力。

元朝政府腐败的已经无以复加,修河堤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朝廷拨的款项自然成为了各级官员贪墨的巨大肥肉。这样一层层割肉之后,真到工程上的钱可能就十不足一了。钱没了怎么修河堤呢?那就不归各位官老爷考虑了。你没钱就偷工减料凑合凑合,几十万民工一人少吃一些,不就都解决了嘛。反正都是一帮泥腿子,又能如何?几十万民工啊,饿着肚子干活,谁能满意?很快工地上就流传起来一句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恰好”工人们在黄河滩中真的挖出了一具只有一只眼的石人。工人们都惊呆了,真有这样凑巧的事吗?看来是上天在给我们启示,大家心底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开始狂躁。

这时,一个自称宋徽宗第八世孙的人出现了,他叫韩山童(赵佶的后代为什么姓韩?)。他称自己为明王,是弥勒转世,将带领大家推翻这黑暗的世界,创造光明的明天。忽悠的力量是无穷的,饱受压迫的民工们一呼百应,不断壮大。元朝皇帝还在懵逼状态下,天下已经狼烟四起。

这应该算是历史上最无厘头的谶语了,后面一句“挑动黄河天下反”还好理解,但“石人一只眼”是什么梗?只听说马王爷三只眼,这一只眼能厉害到哪里去呢?不过大家也没有较真,总之某些人的目的达到了也就OK了。

九、明朝末年

1、当传万孙,遇顺而止

相传,朱元璋登基不久, 一次朝会结束,朱元璋留下刘伯温, 让他推测一下明朝的运数。刘伯温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 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谶学大师。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格, 所以他客气地对朱元璋说: “我大明王朝福泽长久, 陛下当传万孙。” 朱元璋当然明白刘伯温是说客套话, 他对刘伯温说: “世间哪里有什么万年王朝, 万年天子? 赦爱卿无罪, 爱卿不妨为朕据实以闻!” 朱元璋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 刘伯温如果还扭扭捏捏的, 弄不好就要龙颜大怒了。 所以刘伯温只能细心推演, 良久方对朱元璋说: “我大明王朝, 历世当在三百年左右, 后遇顺而止!” 朱元璋手书 “遇顺而止” 四字数遍, 良久才道: “三百年亦足矣!”我们知道, 明朝是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灭, 所以 “遇顺而止” 应谶了。

在明末天下大乱时流传一个谶语:得天下应为顺。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襄阳建立大顺政权,自称新顺王。

这是属于先下手为强,后面的就只能另辟途径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同样是在1644年,关外的福临盛京登基,年号顺治

2、“十八子,主神器”

明末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十八子”合起来便是“李”字,暗指李自成将夺取政权。

3、长虹贯日,大头朝下

明朝末年,皇宫中流传一句谶语"长虹贯日,大头朝下。"有僧人解释说:崇祯帝朱由检的"由"字,大头朝下就成了"甲"字,"日"字中间来一竖,即"长虹贯日",成了"申"字,意为甲申年而亡。

十、清朝末年——我身不缺,我国不灭

大清入关后,蒙古大喇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朝。顺治皇帝便向他询问大清将来之事,大喇嘛说:“我身不缺,我国不灭”。顺治帝又问大清朝代延续的时间。大喇嘛回答:“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当时人们以为大清朝会有二十 位皇帝即位。到了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并很快退位后,人们才明白这则预言所指。

古人讲究名号避讳,如果万不得已非用此字,写的时候则缺少笔画。清朝的惯例是缺省最后一笔。清末溥仪登基后,人们就尽量不用“仪”字(正体字为“儀”),万不得已必须用时,往往缺省字最后一笔,这样“儀”右下的“我”字就成了残缺。

溥仪登基三年就退位了,大清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时人们才明白“我身不缺,我国不灭”意即“我身缺,我国灭”,溥仪将是大清最后的皇帝。

大清先后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位皇帝。第九位皇帝光绪,生前因为与慈禧政见不合,被囚于瀛台。正 是“十帝在位九帝囚” 。

大喇嘛说的最后一句话, “还有一帝在幽州”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满清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在 日本人的利用和挟持下到了东 北,当了傀儡皇帝,建立了伪 “满洲国”。自此人们才明白还有一帝在幽州”的含义。伪“满洲国”以新京市(今吉林长春)为都。中国古时候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 。

另外还有三门亡三朝的谶语——崇文宣武各西东,左亡明,右亡清。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发现了北京四九城城门名的一个秘密,崇文门、宣武门这两城门之名竟然暗藏了一条谶语,预言了明清两朝的灭亡。

明朝末代皇帝是崇祯,对应崇文门之“崇”,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刚好对应宣武门之“宣”,且都是明清的末代皇帝,所以有了崇文亡明,宣武亡清这样广为流传的说法。

其实正阳门之名也含有谶语,北京前三门曰正阳、曰崇文、曰宣武,元亡于至正,明亡于崇祯,清亡于宣统,天下事固有巧合不可思议至如此者。” 即元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为至正,有一个正字,明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为崇祯,有一个崇字,而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为宣统,有一个宣字,正好与前三门名字中各一个字重合。

这前三门之名起的真是如此的玄妙!

这些谶语是不是很有意思!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