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远之茶:品味非凡的茶饮体验

发表时间: 2020-06-15 01:24

来源:建瓯市人民政府网

上:祭神如神在
下:祭天愿天知

  

茶,伴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强化,渐渐成为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超越营养学的定义范畴,外延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皈依家园。

茶神

何为神?迷信者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及被他们所崇拜的人死后其灵魂幻化的精灵即是神;而其真实本意则指胆识不平凡、能力特别高超、做了别人想做却做不成事的人,被视为神。尽管理解不同、指向有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神皆为人生前之具象或死后之意象。如此说来,人活着时各就其业、各司其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行业中的“状元”,让常人仰之弥高、敬之弥诚,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神了。天地之间自从有了茶,便有了茶产业,从事茶产业的人群中,从来不乏佼佼者,这些茶人中的翘楚,自然也就是茶神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园遍及大江南北,茶神自然代有人出。有文字记载或口头相传的就有“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神农,有尧时福建太姥山上采摘白茶治疗当地百姓麻疹疫情的太姥娘娘,有在云南边境用茶煎汤为将士疗治眼疾的诸葛孔明,有在四川荒山野岭人工植茶获得成功的吴理真,有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的陆羽,有将北苑方圆三十里茶园奉献闽王王审知的张廷晖------无论他们是尝茶、药茶、植茶、著茶还是制茶,在茶文化历史上都曾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煌煌的不朽功勋。如果说在陆羽之前众多先贤只是发现并利用茶的药效价值的话,那么,到陆羽时才真正使茶走上了神坛,并风靡世界。陆羽(733-804),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长期从事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写就《茶经》三卷,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我国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许多名茶也是因他首次发现并推荐而出名的。据《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说明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是因陆羽直接推举才入贡朝廷的。另据史料记载,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同样也是经陆羽品鉴推为极品后,才被列为御贡的。而北苑茶继阳羡茶、顾渚茶之后被列为朝廷专贡茶,虽非陆羽直接举荐之功,但也有受其影响之力,才有了之后的茶焙地主张廷晖的进献天物之举。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辖区内)方圆三十里的茶山进献给了闽王王审知,于是有了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北苑御茶园从此诞生。有嘉靖《建宁府志》为证:

龙启中(933-934),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北苑御茶园建立之后,仍由张廷晖管理,并负责制茶上贡。到王延政主政时,派潘承佑主北苑茶事,制作技艺大为长进,所制的乳研膏茶,品相皆优,声名鹊起。北宋开宝末年(975),宋军灭南唐,收北苑,宋廷又先后派丁谓、蔡襄到北苑造团茶,名声更振。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一时成了茶中尤物,其身价之贵达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的至极境地。北苑茶因张廷晖而起,其去世后,茶农茶工把他奉为茶神祭祀。北宋宋真宗赵恒于咸平年间(998—1003)恩准在凤凰山建恭利祠,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年间(1131—1161),赐封美应侯,以示朝廷奖掖民功之心。《八闽通志》载:

恭利庙,在吉苑里。神姓张,名廷晖,字仲光。仕闽为合门使。有园在北苑,周回三十余里,尽输之官,即今之茶焙是也。里人祀之,以为龙焙地主。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宋绍兴中赐今额,封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世济公。夫人范氏封协济夫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重建。

恭利庙也称凤翼庙,虽多次毁屺,但在原址几建之后的庙宇如今依旧屹立在东峰镇凤山茶场的半山腰上,茶农游客,拜者如织,香火旺盛。

《八闽通志》还载:

灵滋庙,在府城东北吉苑里。神蒋姓,处州龙泉人。唐世官建安,卒,民立庙于壑源祀之,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因赐今额,封敷泽侯。累加昭顺显济应灵侯,进封孚佑公。夫人周氏封佑德夫人。国朝洪武四年(1371)重建。

这座庙堂,经有关人士溯源探究证实,原坐落于今东峰镇裴桥村福源自然村内,但如今已无迹可寻。根据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村后山坳确有一座寺庙,拆毁前犹有香火,之后便成了废墟。志记中的“唐世官建安”,说明茶神蒋氏应生活在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主政的年代或早些的唐初,因古建瓯称作建安时为公元621年前,之后便改称建州了。如此看来,蒋氏被赐为茶神比张廷晖更早。

无独真人有之,虚拟亦有之。北宋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叶嘉传》中的叶嘉就是典型代表。该文先叙述了叶嘉曾祖茂先选择定居郝源(亦指今东峰镇裴桥村福源自然村)后,终身植茶、死后葬于该地、子孙遂为郝源民的事实后,重点突出叶嘉的生平事迹: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从本段引文可看出,叶嘉少有大志,身怀济世之才,不仅获得茶圣陆羽称道,还深得皇帝的想念,遂得以提携。

叶嘉赴朝廷任职后,尽心尽职,积极为皇上出谋献策,尤其是在税制改革上可谓目光大俊,成效尤显:

上方欲以兵革为事。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嘉为进三策: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

叶嘉在皇帝的支持下,有效推行税制改革,将天下山川和海上资源包括茶税在内的所有税源都改由县一级官府专卖经营。此法果然灵验,实施一年后,举国上下,库金充盈,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功成名就的叶嘉审时度势,主动请求退隐山林。告老还乡后,其子孙还得到皇上的特别关爱,加官进爵,可谓史上荣祖耀祖、恩及后裔之典范:

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全文通过人物的虚拟,对叶氏族人尤其是叶嘉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得到茶圣陆羽的首肯并为其写《行录》还深得皇帝礼遇、位居要职且发挥股肱作用的叙述,用拟人化的词句赞美闽茶,表达出作者一贯坚持的“茶之品性,当于深山野林才得真味”的茶论思想。不难看出,作者对郝源之茶情有独钟,以至生发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的“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经典茶语。在作者的笔下,叶嘉其实就是物化了的“茶神”。

宋时张氏恭利祠位于北苑御茶园核心区内,唐时蒋氏灵滋庙亦位于核心区福源自然村内,又有“虽无御赐,实为物圣”的叶嘉为时代造功、为后世布泽,真可谓诸神居于一地、名茶汇于一园了。天下茶神虽多,但像北苑实有其人又有虚拟而成众神相聚一处的现象,实为魁首,世所罕见。因此,可以这么说,技艺茶神在北苑,精神茶神亦在北苑,如今凤翼庙旁茶神殿里所供奉的茶神张廷晖木雕塑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只代表其本人,而是众多茶神的共同化身,茶农们年年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祈愿产业发达,实是心愿所驱、真情所致。

茶事

有诸多茶神坐镇北苑,北苑茶事理当兴旺。

茶园面积。北苑御茶园自张廷晖将“周回三十余里”的茶山敬献闽王之后,就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北宋时任福建转运使兼北苑贡茶监制官的柯适,曾在核心区即今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的巨石上刻下“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的四至范围。当时,“三十二焙”指的只是官焙,而私焙还有1300余焙。官焙都设于御茶园内,茶园面积就已达“周回三十余里”,而私焙数量是官焙的四十余倍,以此推算当时的植茶面积当在一千平方公里以上,其地之广、其量之多,蔚为大观,自当鳌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罢造贡茶后,茶农的积极性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茶山面积有所缩减,但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茶农,血脉里始终还流淌着北苑顽强生命力的余温,植茶、制茶等系列茶事一直都在延续,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以北苑核心区为辐射的产茶区也从未偃旗息鼓、香陨火灭。改革开放以来,闽北茶产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仅以建瓯为例,通过上级政策扶持及茶企自筹,宜茶山地得到更大范围的开垦与利用,如今全市有茶园面积13万亩,品种也从过去的单一性发展到今天以水仙为主,兼植矮脚乌龙、肉桂、梅占、奇兰、黄玫瑰等50多个品种,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6%,且管理精细,成了全国、全省乌龙茶的重要贸易基地及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尤其是近年来消费市场对生态茶的热捧,发展高山云雾茶已成一种新趋向,茶园面积继续呈现不断拓展的态势。建瓯幅员辽阔,发展茶产业空间大,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共同做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以一业带动百业,茶产业就一定会成为百业龙头,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产品生产。建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产业齐全,品牌众多,尤其是茶产业,有过458年的上贡历史、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精工细作的技艺传承,天时地利与人和聚于一地,茶叶生产自当引领潮头。事实也正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有195个建制村产茶,其中规模茶企85家、毛茶初制厂630多家、生产半成品茶厂700多家,全市年参与茶业生产加工人数逾10万人,年加工能力1.5万吨,年产量近1.2万吨,加工出口5500多吨,年产值5亿元。其中建厂于北苑御茶园核心区内的成龙茶厂、东峰茶厂、建溪茶厂、百年乌龙茶厂以及德全茶厂,自觉深受北苑茶巅峰时期的香风濡染,深感恩泽厚重,传承责任在肩,经营茶业,从来讲究品质诚信。所以,他们同心同德,始终怀抱“做茶如做人”的思想理念,担当起了恢复、传承北苑制茶技艺的重任,发愤图强,共铸茶魂,真可谓“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正是在这种无形的自加压力下,一直以来,他们坚持讲信求质,从不敢马虎懈怠。从采茶、晾晒、做青、摇青、渥堆、炭焙、鉴茶,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视质量为生命。诸如做青中的“三红七绿”、摇青中的“叶面磨损适中”、 炭焙中的“眼的视觉(色泽度)、手的触觉(干脆度)和鼻的嗅觉(香浓度)的把握”以及品鉴中“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等系列程序,无一不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多年来,产品参加不同界别的赛事,每有大奖斩获。其中成龙茶厂的刘成龙在恢复“龙团凤饼”传统技艺中成绩突出,2010年,被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农学会授予“福建十大茶人物”;2014年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代表性传承人”。正因有了这样一大批执着于茶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的引领,制茶的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共同承担起了传承、弘扬北苑制茶技艺的大任,使得建瓯的茶产业发展一直稳居闽北乃至全省的前列,可谓功高而鼎立。

产业升级。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茶作为人类饮食的第二需要,其品质优劣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茶、健康茶成了近年来消费者的首选。对此,建瓯茶人与时俱进,许多茶农将目光投向了高山区,开垦茶园。据不完全统计,建瓯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茶园已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些高海拔茶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不易繁殖,且终年云雾缭绕,易于叶肉凝结茶多酚酶以及芳香物质,为制作高端茶品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而低海拔的茶园,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诸如在茶园四周栽种珍稀阔叶树,在茶垄之间套种香花树,既增加地表水分涵养,培养小气候,又增多茶叶对有益花粉的吸收,增添茶叶内在的芳香度。同时,减少药物防治的浓度,增加追施有机肥的分量,不断改良土壤,确保原材料的上乘品质。加工上,清洁化生产已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其中的龙兴茶业早年就已采取机械化、封闭式的生产,茶品深受消费市场青睐。目前全市已有建溪茶厂及松清、盛鑫等31家茶企通过QS认证,龙兴茶业、御壶春茶业、成龙茶厂和苑北茶业等4家还获得了省龙头企业称号。在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茶叶销售也形成了产业化,茶业专业合作社风生水起,目前已拥有盛鑫、源芦、兆峰等茶叶专业合作社87家,为拓宽国内外市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十三五”期间,建瓯市政府还将集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北苑贡茶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及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茶叶试验示范区”。相信建瓯的茶人只要持之以恒、卧薪尝胆,茶产业就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茶韵

茶有韵,韵在茶品、文化与精神。

品茶之韵。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世界茶艺的发源地,茶艺传播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后,便演变出了叫法不同的茶道与茶精神。中国茶艺始于唐、发于宋、新于明、盛于清,不同的茶品,体现出不同的茶艺精髓。如宋代斗茶以研膏白茶为最高茶艺,引发时人趋之若鹜。因此,有了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的“点茶”出炉:

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宋时点茶,十分讲究茶的色泽与咬盏时间的长短,以汤白且立盏时长者为上品。这除茶品优质外,点茶技术的作用十分关键。本段文字,通过对手指、腕力在点茶过程中的精彩描述,既教会要领,又让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到了近现代,虽然研膏茶已淡出了茶市,但以冲泡散茶为主的茶艺同样讲究手法,而且予以了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不同的茶品,冲泡方法相近,但道序与文辞却各有讲究。如祁门工夫红茶冲泡时为十二道序,赋予了“宝光初现、清泉初沸、温热壶盏、王子入宫、悬壶高冲、分杯敬客、喜闻幽香、观赏汤色、品味鲜爽、再赏余韵、三品得趣、收杯谢客”等生动词汇进行注释与助趣。而乌龙茶的冲泡则有三十六道序,分别为“备具候用、恭请上坐、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孟臣沐淋、高山流水、乌龙入宫、百丈飞瀑、春风拂面、玉液移壶、分盛甘露、凤凰点头、重洗仙颜、内外养身、游山玩水、自有公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若琛听泉、乾坤倒转、翻江倒海、敬奉香茗、空谷幽兰、三龙护鼎、鉴赏汤色、初品奇茗、二探兰芷、再品甘露、三斟石乳、领略茶韵、自斟漫饮、敬奉茶点、游龙戏水、尽杯谢茶”等,充分运用典故、名言、礼辞、意象等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入情飞白、出理比喻,从而调动品茗的视觉、听觉、味觉与感觉,使饮者在移壶举盏之间,既赏心悦目,又增长知识。一杯在手,细品慢饮,仿佛是在享受戏曲荟萃、歌剧声锵,流风雅韵,刻骨铭心。此外,还有九道、十八道的冲泡法,不同地域、不同茶品的冲泡可谓尽显风流,不一而足。如若有闲之时,陈一、二套精美茶具,备三、四款异域森伯,邀五、六位好友团坐,一壶沸水,半盏佳茗,水湲盏沿,雀舌骚动,水注盏心,蝉翼争飞,那景况果然有“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的情到深处的观赏惬意。细心处,静观升腾之轻盈,势若嫦娥奔月;详察陨坠之柔绵,宛如沉鱼落雁;有瀑发飘逸,有佳人倩影。继而水厄漾盏,香氲酪奴,如云似雾,柔指绕梁,满室幽兰,滋肌润肤;嗅一腔花乳,尝一口茗汁,瞬间便有了卢仝的“通仙灵、清骨肌”之悟,亦有钱启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之妙,品茶之韵,韵达无极;乾坤之大,日月修长。

文化之韵。茶中有文化,文化蕴茶中。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植茶、养茶、采茶、制茶、品茶、鉴茶、销茶等过程。其中的品茶,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温良恭俭的气质与风范。品茶不仅讲究环境,更注重意境,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际,到茶庄酒楼喝茶去:一泡好茶,嘉木入盏,清水煮沸,周环中注,去泡剔沫,其序顺然,轻吻细品,清饮雅尝,真香灵味,抚肠舒肺。在杯盏往来之间、在笑语欢声之中,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等儒家思想悄悄在心中滋长、在人际传感。当然,大部分的百姓饮茶虽不怎么讲究仪式,但也注重环境与情趣,比如家中每有客至,笑脸相迎,茶汤即奉,慈眉善目,相向而叙,亦能创设出“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等良辰佳境以及“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暖心氛围,呈现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与高雅情致。茶品之韵,在中国百姓心中,尽显自然谦和之性情,饱含天地灵气之真味,体现出山水仁智之意蕴特质。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茶的社会功效也越来越广,如今“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养性、以茶健身、以茶制药------”已然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密切关系、修身养性、娱乐心情甚至捕捉商机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茶香入水,虽只杯盏,因文化融入、精华导和,使功能倍增、作用逾显,成为人际增进情感的催化剂、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文化之韵,荡于盏中,饮之化于内心,悟之行于大道。

精神之韵。茶,根植于山川,沐浴于云雾,聚天地之灵气,含日月之精华,自古就被视为林中嘉木、草中香瑞。其除了有“止渴消食、除痰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等药用养生功效外,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断在总结和提炼其超越食用之上的一种精神价值。无论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还是明代的茶疏,无一不在探寻与论辩茶中一种固有的内在精华所焕发出的精神功用特质。对此,茶圣陆羽提出的是“精行俭德”,宋徽宗赵佶提出的是“致清导和”,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是“俭清和静”,还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诸如“廉美和敬”、“理敬清融”等不同的感言悟语,林林总总,虽提法各有侧重,说法难能统一,但细细琢磨,却有一字是众之所求、人皆所向的,即茶中之“和”。“和”字作为形容词被活用后,其基本字意为“和谐、协调”,即指不同事物或人际之间相互关系令人满意、呈现出皆大欢喜的一种最佳状态。《老子》篇中说:“音声相和”;《中庸》则阐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文》亦解释:“和,相应也”。“和”字之意,早已超出了最初“口有粮吃”的造字本能,而成为社会学和美学尤其是哲学的重要范畴而被广泛使用。诸如人际关系“以和为贵”,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君子相处“和而不同”,从商经营“和气生财”,社会风尚“一倡百和”,民族团结“和谐共荣”------可以说,“和”者,充盈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体现在茶自身饱含着的无形精神上。茶人因“和”而造好茶,茶德因“和”而赢口碑,茶客因“和”而明茶道。人生一世,有“和”字相随相伴,便能知俭、处静、养廉、生敬、明理而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内贤而外雅。茶和则出真味,人和则悟真知,所谓“茶和天下”,即指意志同向,精神共有。茶中有易,阴阳对转;茶中有儒,言行中庸;克己复礼,少长垂范;精神之韵,天人共瞻。

北苑贡茶,曾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千秋岁月中,茶神因茶而生,茶因茶神而远,各以其智慧与品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引领了茶事的风云际会、茶人的前赴后继,占尽春华秋实、夏蕴冬藏。茶与茶神,人物不同;茶神与茶,精神共融;草民虽贱,却有衷音;情系北苑,文出拙心;歌茶一支,祭神一曲;发乎天地,供神同飧:

天地初开,百草欣然;适有嘉木,与林竞相;曲曲虬根,吸地丰赡;萋萋旗芽,吮天华光;吾祖神农,济世初尝;吾师孔明,首疗军伤;吾辈先人,食饮安康;世间肇始,天下馨香。

龙启开年,闽国拓疆;建安吉苑,三公故乡;凤凰起翼,碧水丹山;厥植宜茶,品质无双;三十方圆,灵草苍苍;百里清流,驰雾茫茫;廷晖拱手,敬献闽王;的乳标新,京挺立杆;自此玉食,北苑为上;卅二官焙,艺绝人寰;千余私焙,间洁中澹;龙团凤饼,竭迷将相;瑞云翔龙,罄悦帝皇;赵佶瘦金,结论大观;陆羽垂涎,卢仝拍案;阳羡贡品,就此却忘;顾渚茶院,旁落他方;四百余载,天路独上;宋明春秋,史册萱染;官竞诗文,民斗茶盏;文辞叠卷,礼仪时尚;一枝独秀,飘海过洋;千肤动容,万踵争向;拜我茶神,谒我茶乡;万古山水,千载流芳;九九归道,天赐御膳。

清我六腑,和我五脏;俭我体肤,静我思襄;延我华年,焕我容光;垂拱泯怨,茶和天下;其智其艺,子孙垂范;河清海晏,华夏共觞;今备佳茗,鉴我衷肠;佑我国饮,万世其昌。

归去来兮,伏惟尚飨!(来源:建州报 作者:黄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