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泡茶时,“茶水分离”是否有益?了解这些技巧,让你的茶汤更加可口

发表时间: 2023-03-06 11:55

泡茶时,“茶水分离”是否有益?了解这些技巧,让你的茶汤更加可口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晚上,村姑陈正在跟文章奋战。

茶友姐姐来聊天,说,自己最近买了一个茶水分离杯,打算春天出门踏青的时候随身带着。

不知道用它来泡茶,会不会好喝?

照片上,是一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玻璃杯。

这种杯子,村姑陈曾经见过。

爱茶之人,出门除了带保温杯,就是带随行杯,里面泡着自己喜欢喝的茶。

但比起普通的玻璃杯,它的上方有个滤网,专门用来放茶叶。

泡茶的时候,先把沸水倒进杯子里,再连着滤网和盖子,一起合上。

接着,将整个杯子颠倒过来,茶叶和水就会接触、浸润,开始释放内质。

等你觉得时机到了,⁡再把杯子正过来。

彼时,假如杯子只装8分满,在滤网下方,那么里面的茶叶就不会接触到水,二者始终处于分隔的状态。

如此一来,不就达到茶‍水分离的目的了吗?

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小巧思。

既考虑到了便携性,又考虑到了茶汤的口感,避免由于久泡而引起的苦涩。

春天出门踏青,或者野餐露营,带在身上很合适。

虽然这种随行杯泡出来的茶汤,不如盖碗来得好喝,但毕竟不是在家里,工具有限。

况且,总比各种加了香精,掺了糖的饮品要好。

还是自己随身带个杯子,泡上平时喜欢喝的茶,比较好。

《2》

为什么老茶客都很讲究“茶水分离”?

原因很简单,实践出真知。

他们深刻地明白,当茶叶长时间浸润在水里,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物质。

当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来到汤水里,就会带来浓酽苦涩的口感。

喝下去后,舌面上瞬间泛起一层厚厚的褶子,苦、涩、麻,都融为一体,这口腔刺激感,简直了。

除非是要给舌头找虐,否则没有人喜欢这种滋味。

这种刺激感,在某些不懂茶的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很浓郁,很醇厚。

而真正懂茶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

他们知道,浓非厚,淡非薄。

茶汤是否醇厚,要看品质,而冲泡只能决定浓淡。

浙大的王教授说过,茶叶当中的三大化学成分,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氨基酸(茶氨酸为主)。

它们都会溶于热水中,只不过,释放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主导鲜爽的茶氨酸,释放速度比较慢。

而主导涩的茶多酚,以及主导苦的咖啡碱,释放速度则更快一些。

因此,在泡茶的时候,如果茶水不分离,随着时间的流逝,苦涩物质析出的含量,就会远远高于茶氨酸。

喝起来,苦味重,涩味也重。

原本香清甘活,鲜爽灵动的茶汤,被大大掩盖。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茶水分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3》

茶具里,盖碗能很好地做到“茶水分离”。

盖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合,一个是盖,一个是碗,另外还会配个底托。

出汤的时候,泡茶者会将盖子和碗身调整出一个开口。

端起来,对准公道杯向下倾斜,茶汤就会乖乖地从这个盖与碗形成的夹角里,倾泻而出。

就像一道由茶汤自然形成的小瀑布,干净利落。

精髓在于,快、准、狠。

其中,快代表的是“快出水”。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只需要用时7-8秒,尽量缩短茶与水接触的时间,尽快分离。

因为,对于好茶来说,内含物质丰富,析出的速度也很快。

当沸水接触到干茶的瞬间,就会开始析出滋味物质,不必担心味道寡淡。

而通常情况下,这样就能把绝大多数的茶汤倒出来了。

不过,细心的茶友,往往还会再翻折手腕,重复几次出汤的动作,以求把碗底的水也彻底沥干,不留一滴余水。

这同样是村姑陈的习惯动作之一,如果没有沥干的话,盖碗里仍然会残留下一部分的茶汤。

那么,这些茶汤,就成为了药引子一样的存在——不断浸泡并刺激着碗底那部分的茶叶,析出自己的物质。

从上一冲结束,直到下一冲开始,中间间隔有多长,这些水浸泡着茶叶的时间,就有多长。

可想而知,在不合理的释放形势下,苦涩物质过量释放。

之后泡出来的茶汤,不管出汤多快,都会带有挥之不去的苦涩感。

如果是一位泡茶初学者,或许想破头都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动作都做到位了,出汤速度也很快,可为什么茶汤还是一泡比一泡浓。

在此,村姑陈要提醒各位茶友。

用盖碗泡茶,除了快出水,除了茶水分离,沥干也很关键。

每一冲的茶汤,都要沥干,看到最后茶汤呈现缓慢滴落状态时,切不可立即放下盖碗。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更加翻转手腕,调整角度,让那些被茶叶挡住的余水,能更顺利地汇入公道杯里。

相比起盖碗,喜欢用紫砂壶或其它材质的茶壶泡茶的朋友,在茶水分离的时候,就有些困难了。

出于美观设计,壶状的茶具,肚子大壶嘴小。

宽阔的肚子,才能容纳下更多的茶叶,壶嘴则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整体的美感。

在这种器型下,当茶叶遇水舒展、膨胀后,大概率会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汤效率。

并且,必须找到一个刁钻的角度,才能把壶里的茶汤,完全沥干。

故而,壶状茶具,并非泡茶的首选器型。

《4》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看官站出来发声:

“村姑陈,你也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难道我们不知道盖碗泡茶最好吗?还不是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嘛!”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然,那些玻璃杯泡茶法、保温杯泡茶法、随行杯泡茶法,又是怎么出现的?

只不过,它们都有一个通病——无法茶水分离。

茶叶和水,只能始终浸泡着,直到自己彻底没了味道,变成和白开水一样淡。

虽说是为了方便快捷的权宜之计,但为了保证茶汤的口感,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投茶量。

出门用杯子泡茶,要考虑到,茶不能泡得太浓,太浓了,就会喝到苦涩的滋味。

所以,我们要减少投茶量,不能贪心,一下子投茶过量。

抓几根散茶,五到八根,泡在水里就行了。

我和李麻花出门的时候,则喜欢带随心泡,它是称好克重的,一片2.5克。

泡‌在300毫升或者500毫升的杯子里,都很合适,茶水比例刚刚好。

《5》

还有一些办公室一族,喜欢用飘逸杯喝茶。

只要按钮摁下去,就能得到一大杯茶汤。

对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用盖碗冲泡的朋友,非常友好。

在有限的条件下,不会对茶汤起到修饰作用,尽量呈现出好的状态。

当然,若是没有控制好出水时间,一样会让茶叶变得又苦又涩。

归根结底,不管是用什么茶具,最终都是为了
茶叶所服务。

茶具的选择,以及冲泡时出汤时间,对茶汤的口感,至关重要。

不合适的茶具,不恰当的出汤,便只能忍受浓苦的茶汤。

更多关于茶叶冲泡的知识

公道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泡茶时这么摆茶具,轻松泡出一泡好茶

冲泡白茶时,同样是用盖碗泡茶,为什么会泡出不同的味道?

同一款茶,为什么茶店老板泡出一千块的滋味,而我只能泡出一百块的效果?

挑选盖碗、烫壶温杯、注水、出水,熟悉四大冲泡流程,泡出好白茶

为什么只放了8克岩茶,泡出来的汤还是苦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