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1 21:05
许多人认为,优秀的书法应该是字形规整、工整的,像印刷体一样清晰可辨,因此不太欣赏草书或行书。实际上,草书和部分行书在一般人眼中可能难以辨认,因此常被误解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书写形式。事实上,书法是一种源自士人阶层的艺术,只有接受过较高教育和文化熏陶的人,才能接触到并学习书法。例如,朱大有的草书作品《临十七帖》就体现了这一艺术的高深与独特性。
纵观书法历史,虽然清代一些碑学大师来自民间,但大多数著名书法家都出身于官宦或贵族家庭。从魏晋时期起,草书就已成为文人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几乎所有有文化的读书人都能写草书。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接触最多的却是电脑字体或印刷体,这种普遍的字体观念让许多人潜意识里认为,书法应该符合这些规范。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早在梁武帝时期便已被推崇,直到唐代仍为皇家珍藏。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十七帖》被誉为草书的“无上典范”,广为人知,并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这些书信共943字,在书法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十七帖》是草书艺术的重要代表,它的地位相当于行书中的《集王圣教序》。这部作品堪称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后世的草书名家都从中汲取营养,不断精进。王羲之的草书不仅有独特的气质和形态,笔法和结构更是富有极大的变化和韵律感,呈现出一种深邃如海的气象。学习《十七帖》就像在辽阔的海洋中捧起一滴水,受益终身。
朱熹曾对《十七帖》高度评价,认为其笔力从容、气象超逸,既不拘泥于形式,又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作者的胸怀与情感。唐太宗也曾称赞这部作品的章法,认为其中的笔势如龙凤腾飞,气吞万里,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遗憾的是,《十七帖》现存的只有刻本,墨迹本已不可得,这也让后代学习者感到困扰。启功先生曾指出,临摹刻本时,若不能“透过刀痕见笔痕”,就很难把握其精髓。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十七帖》时最好通过经典的墨迹临本来领会。苏东坡尝试过临摹《十七帖》,但因其用笔和结字技巧与王羲之有所差异,效果不佳,难以作为初学者的范本。元代的康里巎巎虽然临摹精细,但因笔法过于简洁,也与原作的气韵相距甚远。明代的胡正、项元汴、董其昌等人也有临摹本,但他们的作品在气质上往往与王羲之的《十七帖》有所偏离。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
在众多临摹版本中,朱大有的《临十七帖》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精神的经典之作。无论是笔法、结字,还是章法布局,都呈现出晋代草书的独特风格。即便是明代的书法家,朱大有的临本也能完美再现王羲之的风采,令人感叹其技艺的高超。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
尽管朱大有在书法史上并不如王羲之那般声名显赫,但他的《临十七帖》却成为后代学习草书的经典。如果想要深入学习《十七帖》,最理想的方式是结合朱大有的临本与王羲之的刻本,进行对比和临摹,从中领略草书的精髓,这将帮助初学者在书法道路上事半功倍,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