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8 20:4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9年秋,郑州的一位收藏者朱云带着一幅传家之作《嵩阳汉柏图》来到了河南卫视的一档鉴宝节目。在节目的鉴宝台上,这幅画吸引了一位鉴宝师刘岩的注意。
他声称自己可以帮忙寻找买家,然而最后这幅画却被以17万元卖出。
朱云怎么也不会想到,次年年底,他的这幅传家之作在北京拍卖会上竟被拍出8736万元的天价。
而这位刘岩的真实身份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更为复杂的是,市面上竟然有两位同名的“刘岩”,都活跃在文物鉴定领域,且拥有相似的履历。
围绕《嵩阳汉柏图》的真假之谜、两位刘岩的身份争议,以及鉴宝行业的规则与暗流,一连串故事和波折逐渐浮现,让人不禁好奇,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朱云起初带着对古画的一片疑惑来到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参加这档让许多观众在屏幕前一睹家传之宝的鉴宝节目。
当朱云的《嵩阳汉柏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主持人宣布今天的鉴宝嘉宾是刘岩。
这个名字在鉴宝圈子里并不陌生,观众们纷纷认为这是一位资深专家,而朱云也信任地将自己的家藏之宝交给了刘岩。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鉴定引发了未来一场漫长的风波。
在朱云的眼里,刘岩为人稳重且耐心。在他对画作进行了短暂的观察之后,摘下眼镜细细打量,最终并未当场给出具体估值,而是暗示朱云晚上可以去他的住处详细讨论。
朱云心里盘算着,或许可以在刘岩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这幅传家宝物的真伪和价值。
于是他决定去酒店见刘岩。刘岩告诉朱云,尽管画上印有“乾隆御笔”字样和印章,但并非乾隆真迹,只是一件仿品,市场估价不过三万元。
然而,他愿意为朱云找到更合适的买家。朱云抱着一种既疑惑又信任的心情,依照刘岩的建议将画以17万元卖给了刘岩的朋友程功。
一年后的某一天,朱云惊讶地得知,这幅原本被刘岩认定仅值数万元的画作,竟然在北京拍卖会上拍出了8736万元的高价。朱云心中疑惑丛生,愈发认定自己可能遭到了欺骗。
于是,他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位鉴宝师的信息,结果发现,竟有两位“刘岩”活跃在文物鉴定领域。
一个刘岩活动于东莞,被称为“东莞刘岩”,另一位经常出现在《华豫之门》的鉴定舞台上,且多次亮相央视,朱云认为,这就是在节目上见到的“刘岩”,并称之为“香港刘岩”。
更令朱云迷惑的是,这两位“刘岩”不仅名字一样,履历也惊人地相似。
东莞刘岩回忆道,早在2008年底,他就发现“香港刘岩”盗用了自己的简历。尽管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出警告,但对方始终未有任何回应。
无奈之下,东莞刘岩只能表示自己继续使用原有身份,而“香港刘岩”则对外宣布自己才是央视《鉴宝》等节目的常驻专家。
于是,这两个“刘岩”展开了一场关于“谁才是真正的专家”的争执。真假刘岩的存在让文物鉴定行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让朱云逐渐意识到,这场关于《嵩阳汉柏图》的交易可能暗藏玄机。
朱云起初并未质疑自己与刘岩的这场交易。在他看来,17万元已然不算小数目,且对一件存有疑虑的古画,这个价格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当他得知《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元成交时,内心的失落和疑惑交织着令他再也无法平静。
他不仅失去了传家之作,还对曾信任的鉴宝专家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朱云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拍卖行所根据的估价资料显示,《嵩阳汉柏图》上的“石渠宝笈所藏”印章曾是清代皇家著录章,意味着画作被皇家珍藏过,而市场上的估价早已数百万起步。
面对如此巨大的价格反差,朱云决定将刘岩和买主程功告上法庭,要求撤销这场交易并收回画作。
庭审过程中,程功辩解称自己并未和刘岩有任何欺骗行为,称双方都认可了17万元的交易价,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买家,与拍卖行的高价无关。
与此同时,刘岩在法庭上坚称自己在《华豫之门》现场并未给出明确结论,且因节目限制,他只对画作作出“回头详说”的建议,称与朱云交易完全是出于自愿。
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法院虽审阅了朱云提交的证据,但因其中没有足够的直接证明,不得不驳回朱云的诉求。
朱云随后不服判决,多次请求公安局对刘岩和程功的行为立案侦查,认为案件中存在故意压价、暗中谋利的行为,但由于复杂的市场行为、经济关系等因素,案件一度陷入搁置。
此时,一些关于拍卖行高价炒作的内幕逐渐浮出水面,市场中层层叠叠的利益链条让《嵩阳汉柏图》的交易内幕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与《嵩阳汉柏图》天价拍卖案类似的,还有2000年发生的“金缕玉衣”骗贷案。
在这起金融骗局中,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伪造了555份房贷合同,以假按揭的方式从建设银行骗贷6亿元。
为掩盖他的造假行为,谢根荣制作了一件“金缕玉衣”,并邀请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多位资深专家进行鉴定,这些专家在不打开玻璃柜观察的情况下便匆忙给出估值,认为这件“金缕玉衣”价值24亿元。
谢根荣以此为凭借,向银行提交了鉴定书和财务报表,最终成功骗取了贷款。
参与鉴定的专家中,很多都在玉器鉴定领域享有极高声誉,银行也因此对谢根荣的资产毫不怀疑。
在这些专家的背书下,谢根荣得以骗得银行信任,从而继续为他的公司获取资金支持。然而事实真相很快被揭露,银行的高层领导颜林壮和赵峰也因此牵涉其中。
案件的曝光不仅让谢根荣付出沉重代价,数位资深专家的公信力也受到了质疑,这起骗贷案令文物鉴定界的权威性受到冲击,许多业内人士对专家签名的法律效力提出疑问。
最终,法院审理认为,颜林壮等银行负责人在审核借贷凭证时未尽到核查职责,对贷款放行负有重要责任,判处谢根荣无期徒刑,银行管理人员则因违规放贷分别获刑。
专家们的轻率决定不仅使谢根荣成功骗贷,还让公众对顶级专家的信誉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这起案件揭开了“鉴宝”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也使收藏界对权威专家的道德底线产生了疑虑。
2010年,北京九歌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了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成交价格高达7280万元。这幅画以徐悲鸿之子徐伯阳的认证为凭证,一时间成为收藏界的焦点。
然而,2011年,由中央美术学院数名学员联名发布的公开信却揭露了一个惊人内幕:这幅画其实并非徐悲鸿之作,而是某位学生的课堂习作。
他们详细描述了画中模特的体态、发型、背景布置等细节,指出画作的特征明显与1980年代的课堂环境相符,而并非徐悲鸿本人所画。
这一声明让拍卖界陷入了舆论风波,业内知名画家陈丹青对此直言,这幅画作并非细致伪造,而是简单地用学生习作冒充名画作品,这让人难以置信。
九歌国际拍卖公司则回应称,家属认证是艺术品市场的公认方式,拍卖程序合规。
然而,这场争议的持续发酵,使得拍卖行最终表示将改进鉴定流程,未来增加技术性鉴定手段。公众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而艺术品真伪鉴定在公众心中打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
无论是真假刘岩之争、金缕玉衣骗贷案,还是徐悲鸿画作的认证风波,都揭示了文物市场和鉴定行业的“三无”现状。有人多次指出文物鉴定领域的现状。
该行业既缺少法律约束,也无专门机构对市场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由于缺乏责任追究机制,许多滥竽充数的“专家”频频在市场上出没,使得收藏者难辨真伪、蒙受损失。
很多著名鉴定大师也强调,许多文物鉴定专家并非拥有专业的鉴定资质,而是依靠市场炒作出名。
文物市场的繁荣伴随着乱象丛生,许多文物的高价拍卖并非真实价值的体现,而是人为操控价格以谋取暴利。
他建议文物爱好者在鉴定宝物时应选择多次、多方鉴定结果,以确保准确性,同时自学相关知识,避免对单一专家的意见过度依赖。
在拍卖行高价成交、鉴定市场鱼龙混杂的背后,是一场场牵动利益的“专家背书”与“天价成交”之间的暗流涌动。
《嵩阳汉柏图》的真假辨析、金缕玉衣的高价骗局,以及徐悲鸿画作认证的波折,使得文物市场的混乱一一呈现。
权威专家的签名曾一度是文物市场中的“通行证”,对于文物的高价拍卖产生极大影响。
专家的意见虽未被严格界定为法律合同,但其话语权已然成为艺术品拍卖行对买家报价的支持材料。
在拍卖行里,这样的“专家签字”正是推高市场价格的“绝佳武器”。
《嵩阳汉柏图》在北京保利的高价成交,以及金缕玉衣在谢根荣骗贷案中获得的“巨额估价”,均体现出专家签字在实际交易中的重要性。
这种行业惯例不仅使得买卖双方在文物价格上各持己见,更容易形成市场上的“假象繁荣”。
据业内人士透露,拍卖行和专家往往会通过签署“无担保责任”合约,将真伪判定的风险完全交予藏家一方。这样的市场行为逐渐让权威专家成为“无形推手”,在逐利的拍卖行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文物的鉴定和高价成交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朱云和谢根荣的案件揭开了这一领域的部分隐秘。
那些名满文物界的鉴定师,虽在拍卖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却难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藏家与买家的信任却成为炒作价格的“后盾”。
朱云的《嵩阳汉柏图》拍卖天价事件、谢根荣的金缕玉衣骗贷案、以及徐悲鸿画作认证风波,均是文物鉴定市场中真假难辨、利益纷争的缩影。
在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市场中,真假鉴定与高价估值常常交织着让人疑惑不已的谜团。
众多“专家”的名字闪烁于拍卖行的签名页上,文物鉴定与收藏者的故事也在继续。
如今,在文物市场中,历史传承与市场炒作的界限依旧模糊。《嵩阳汉柏图》的“真假”之路,仍然等待着更多人去一探究竟。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