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春茶季前的准备:今日惊蛰,5个春茶专有名词助你提前了解

发表时间: 2024-03-05 09:30

春茶季前的准备:今日惊蛰,5个春茶专有名词助你提前了解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天是2024年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从今日起,便是仲春,万物勃发。

轰隆隆的春雷,唤醒了春日蛰居的虫子。

走到山上,处处都是轻快的春景。

黄鹂鸟啼鸣清脆,三月的灼灼桃花,眼见着就要绽放。

到山上赏桃花时,站在花下,扑面而来的尽是明媚和暖。

此情此景,很自然就能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好地方。

近期在泡茶时,为了应景,茶具搭配上花了点巧思。

盖碗,选白绿色系的。

上面加了春日山居图的彩绘画面,绿水⁨青山、山峰青翠、远山如黛。

有桃花开了两三枝,桃花桑竹,高大的苍松绿槐,树丛郁郁葱葱。

田野阡陌纵横,有观景的凉亭矗立山间,也有屋舍陈列其中。

扑面而来的,便是惬意的春日山居氛围。

主人杯,选柴烧十二花神闻香杯里的“三月桃花杯”。

桃花瓣与桃树枝色彩,加入了斗彩。

与柴烧天然形成的落灰釉底色,相映成趣。

惊蛰之后迎来的⁧,除了灼灼桃花外,还有一众老茶客期待已久的春茶。

3月已至,等茶树们完成最后一程的能量积累,便会迎来春茶开采的好日子。

盼着,盼着,采春茶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这5点有关春茶的名词,值得细看一遍,拓展你的知识面。

《2》

一、头采茶。

“头采米针的芽头好特别,短小肥萌!”

春茶季里,“头采”二字的含义,指头一批开采的春茶。

似头一茬鲜嫩春韭,也似‬母鸡的初产鸡蛋。

头采茶,是春茶里的先头部队。

茶树们经过漫长冬日的休养,默默积累了大量能量。

等到开春后,迎来生长大爆发,生发出短、肥、萌的新芽。

和其它春茶比,头采茶的珍贵之处体现在三点。

它是头一批采摘的春茶,养分积累最足,内在元气满满;

同一片茶园内能采到头采茶的时间,也就短短1-2天,过时不候,出产量低;

最后,头采茶的外在颜值高。

以头采米针为例,它的芽头长相明显有别于其它银针。

它的芽身更紧实肥壮,白毫更密,每一颗茶芽内都浓缩着大量茶味精华!

《3》

二、明前茶。

“明前茶,贵如金”。

一众春茶里,明前茶拥有超高认可度。

清明之前,天气还没有正式回暖。

明前采下来的春茶,拥有以下共性:芽叶细嫩、品相精致、鲜味突出。

久而久之,便有了明前茶贵如金的茶界谚语。

但这番话不是所有茶都适用,更多是体现江浙一带的绿茶。

譬如,明前龙井、明前碧螺春等。

换作其它茶叶产区,未必适合。

像二月初就采摘的广西绿茶、贵州绿茶,明前采摘的优势并不突出。

而武夷岩茶、凤凰单丛、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它们的采摘共性是“开面采”。

不采细芽嫩叶,要采具有成熟度的鲜叶为原料。

清明之前不采茶,没有明前乌龙茶的概念。

《4》

三、雨前茶。

春天节气里,从清明到谷雨,这短短半个月内是不少春茶的重要转折期。

明前茶,清明节气之前采摘。

雨前茶,采摘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的鲜叶为原料。

过了清明,步入仲春,春和景明。

和明前茶比,雨前茶的生长期更长,有了更多的时间积累养分。

类似树上熟的水果、慢养出来的黑猪肉那样。

生长期充裕,体现在雨前茶身上,便是汤水更醇和饱满,汤感表现更优秀。

同时,谷雨的“雨”,能滋润万物生长。

彼时,水汽充足,气温回暖。

春季版“雨热同期”特殊阶段,有利于雨前茶的叶片舒展,积累更充足的芳香物质,花香更明媚。

所以,虽然在外形上,雨前茶不如明前茶细嫩精致。

但在风味表现上,雨前茶的综合性价比颇高!

《5》

四、旗枪茶。

春茶里,旗枪的说法在各大茶区都有出现。

最早,旗枪是唐代的春茶采摘标准。

在唐朝时期,春茶按莲心、旗枪、雀舌、鹰爪等不同等级采摘。

宋朝的苏东坡,曾写过完整的斗茶过程。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宋朝的点茶斗茶,用的是原料细嫩的蒸青绿茶饼,制茶原料都是旗枪、雀舌等细芽嫩叶,不含粗糙纤维。

将茶饼碾碎捣碎,按点茶的做法,连茶带汤沫一起喝下时才能确保极致细嫩口感。

从唐宋,一路发展至今,不少绿茶产区在给茶叶取名时,依旧会沿用旧历,喜欢用绿茶旗枪、绿茶雀舌进行定名。

不过,白茶里的“一旗一枪”,有别于绿茶旗枪的泛指。

一旗一枪,指白茶白毫银针的采摘标准。

枪,指芽头。

旗,指紧贴着芽头的小叶壳。

白毫银针的标准茶青,像红缨枪那样,芽头肥壮,紧贴着未舒展的小叶壳。

如果没有小叶壳,只剩光秃秃的茶芽,这样的芽头并非长相标致的白毫银针!

《6》

五、雀舌茶。

春茶里,雀舌这个茶名出镜率很高。

在很多茶友的印象里,雀舌是一种绿茶。

前段喝了一泡焙火略足的岩茶雀舌,晒图分享时有不少新茶友好奇。

“不对吧,雀舌怎么会是岩茶!”

“雀舌到底是岩茶,还是绿茶?”

这一桩茶界公案,值得细细分说。

某种程度上,雀舌这个茶名有些类似我们身边的小红、小明、小军。

往人堆里喊一声“小明”,能迎来好几位同音同名者回头。

重名率之高,可见一斑。

雀舌在茶叶圈,也有不少同名者。

最初,雀舌是古代绿茶采摘的一种等级标准。

演变到今天,不少绿茶在取名时,仍偏好用这个知名度广的茶名。

包括江苏雀舌、贵州雀舌、四川雀舌等,它们是原料采摘细嫩的绿茶。

而武夷岩茶,也有同名者。

岩茶雀舌,是武夷岩茶里出了名的晚生小叶品种。

发芽迟,叶片细巧。

单看细小的叶片,犹如鸟雀舌头,所以得名“雀舌”。

以武夷名丛雀舌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过做青焙火制茶流程后,做出来的茶叶成品,毋庸置疑是岩茶。

除了与部分绿茶重名外,岩茶雀舌与绿茶雀舌没有任何关联!

《7》

惊蛰,是春天的一次勇敢醒来。

仲春已至,气温回升。

人间经过漫长蛰伏后,大地已经重新换上漫山遍野的新绿。

春色烂漫,和风细雨,桃李芳菲,翠柳烟霞。

早上起来,收到一条⁨日历推送。

“今日惊蛰,愿你向暖向上,一切美好都在悄然发生。”

这句话太适合用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了。

惊蛰一到,距离春茶开采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盼着一整个冬天的鲜爽春茶,正在缓缓归来。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有盼、有望,是惊蛰时节的最美一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