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欧洲油画与韩国祖先认同:明朝人物角色解读

发表时间: 2024-08-13 16:12

欧洲油画与韩国祖先认同:明朝人物角色解读



01

关于鲁本斯的名画《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

前段时间,笔者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大明帝国的认知,其中有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里面出现了一位东方人面孔的形象,相关专家认为这是一位明朝人。


其实这幅油画的全貌是这样的:

油画的作者是欧洲大画家鲁本斯,画的名字是《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油画。

站在台上的人名叫沙勿略,是一位传教士,正在向一群人说话。从画上可知,听沙勿略说话的人各种各样,有站着的,坐着的,有倚靠在柱石上的,还有半躺着的,人物形象各异,神态各异。按理说,这类油画题材在欧洲很平常,但颇有意思的是,油画中出现了一位亚洲面孔的人物形象,显得与其他人物格格不入。此人戴着高高的纱帽,身穿白色长袍,脚上穿着靴子。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可能会忽略掉他作为亚洲⁨人的形象,但是仔细一看,才觉得此人特殊之处


除了这位亚洲面孔之外,我们还发现画中几位与欧洲人不同的面孔。比如在这位亚洲人的右边,是一位戴着红色礼帽的人,这人也与欧洲人相异,看起来不是欧洲本地的。在亚洲面孔与红色礼帽后面,则是一位戴着白色帽子的黑人形象。另外在听众当中,我们看左侧台阶上还有一位半躺着的人,他有奇怪的发型,看起来与欧洲当地的人也不同。似乎也是东方来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几个问题,为何鲁本斯的这幅油画里出现了与欧洲人截然不同的几位面孔?

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圣方济各·沙勿略这个人与东方有什么关系吗?

您别说,沙勿略这个人还真与东方、与亚洲有紧密的关系。


1506年,大约在明朝正德年间,沙勿略出生于西班牙。他是贵族。1540年,34岁的沙勿略被派往印度、日本传教。身处异国他乡,沙勿略的工作自然是很不容易展开的。五年后,他抵达马六甲一带。在熟悉了南洋地区的情况后,于1549年踏上日本的土地。然而,沙勿略在日本的工作也不容易开展,日本除了本地的神道文化以外,就是信佛,对于欧洲来的沙勿略并不信服。于是两年后,沙勿略又重返印度。这期间,他仍在思考如何打开东方局面的事。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因此,要想在日本的工作开展顺利,应该首先在中国开展工作。在做了这个决定后,沙勿略开启了前往中国的旅程。然而那时候,大明帝国海禁很严,对于西洋来的人严格限制入境。


沙勿略在印度组织了一个使团,但这个使团抵达马六甲时就被扣押,他前往中国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沙勿略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失败反而更激发了他前往中国的野心。1552年,他乘坐一艘船抵达距广州30海里的上川岛上,打算在这里等待时机,与次年暹罗使团一同进入中国。

遗憾的是,沙勿略在上川岛染上了疟疾,由于缺乏医药,最终他在⁡这里去世,终年46岁。

从以上沙勿略的简略历史可知,他的确与东方、亚洲相关。因此在这幅油画里,才出现了亚洲面孔。鲁本斯创作这幅画的目的,主要在于塑造沙勿略与东方有关的形象,因此在听他说话中人当中,除了欧洲本地人之外,还有亚洲面孔,黑人面孔,东方梳着奇怪发型的面孔,表明沙勿略的听众当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也是这幅油画与欧洲类似题材的不同之处。

目前这幅油画珍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02

这幅油画中的亚洲面孔,究竟是韩国人还是大明人?

通过以上叙述可知,鲁本斯这幅油画的主要人物是沙勿略,之所以出现东方面孔,在于他的工作主要在东方。有东方人面孔是很正常的。

然而颇有意思的是,这幅油画竟然也没有逃脱韩国人的“魔掌”,在鲁本斯的绘画手稿中,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好几张亚洲人形象的手稿。

于是,韩国人认定这位亚洲人是韩国人。理由是,他穿的是韩国服饰。是四百多年前韩国前往欧洲的一位祖先。为了认定此人为韩国祖先,韩国曾两次把这幅画请到本国进行巡展,并配上文字说明:身着韩国服饰的男人。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此人究竟是韩国人还是大明人?

随着更多鲁本斯绘图手稿和史料的出现,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画中男子的原型,根本就不是什么韩国祖先,而是明朝时前往欧洲进行经商贸易的一位福建男子。与400多年前荷兰开辟东方航线有关。

明朝初年实行海禁,对与西洋人的贸易往来并不热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行海禁肯定对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为了生存,沿海地区的居民还是明里暗里地进行海外贸易。

1600年,一位名叫‏李锦的福建商人,搭乘一艘欧洲商船,经过远航跋涉后,成功抵达荷兰港口。


李锦字兴浦,福建澄海人。那时候大明实行海禁,但他屡次违禁,因此常年居住在泰国东南部的北大年。这年,他搭乘荷兰米德堡公司的商船前往荷兰,最终抵达荷兰西南部港口城市弗利辛恩。李锦此行的目的究竟是经商?旅行?或者是单纯地冒险?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很显然,李锦在荷兰居住了很长时间。要在外国生存下去必须入乡随俗,他在荷兰成为新教徒。

一年后,李锦要回老家,当时他在荷兰泽兰省的省会米德堡,认识了当地律师尼古拉斯·德·弗利斯,两人成为朋友。当李锦要离开时,弗利斯在他的《友人薄》上为李锦画了一幅素描像,并请李锦在上面题字留念。


于是,李锦在肖像画旁边题了字:

大明之焚,客興浦,大明山客,興浦,來萬陳下港、來⻄難州、來何難州、歸去萬陳,去大明山。⻄難州, 一千六百年,父乙亲,燕畫理, 日無里六,舍字為記。

从李锦的字以及遣词造句来看,他文化水平不高,里面不仅有一些错别字,语句也显得很不通顺。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看不懂李锦的字,自然也看不出什么毛病。那么,李锦写的这些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相关外文资料,我们把李锦这些半通不通的话改成通顺语言,大体是:

大明之楚客兴浦,大明的客商,兴浦,先到万丹的下港,之后来到泽兰省,再到荷兰省,回万丹,再回大明。于荷兰,一千六百年,弗利辛恩,一月,星期五日,留字为记。


李锦乘坐一艘荷兰商船东返。第二年五月,抵达北大年。李锦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还娶了一位泰国妻子。这样,回国的计划就只能暂缓了。在泰国停留的那段时间,李锦遇到了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转折,从而让这个历史上寂寂无名的小商贩,成为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

1602年,荷兰为了向东方发展,创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打开大明帝国的市场,李锦和另外三名经常与荷兰人打交道的福建商贩,一同被招募进了东印度公司。然而此时,大明的海禁还是非常严格的,荷兰与大明的贸易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像李锦这样的人,实行海禁,本身就不能出海,但李锦还是千方百计跟随荷兰人出海,还远航到欧洲游历了一番,返航后,又摇身一变成了与荷兰人一伙的。自然而然,像李锦这样人算是通敌的,按律例应以通敌罪论处。

李锦也知道这个情况,因此他吓得不敢上岸。但是,为了给荷兰人打开市场,他还是给荷兰人出了很多歪点子。比如什么建议荷兰人假装成使节,上京朝贡的过程中,购买商品回来。


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荷兰人否决。李锦见此计不成,又建议荷兰人动用武力,于是,荷兰人在海上劫掠船只,切断航线,这样,就可能导致大明与海外其他国家进行的正常贸易受到损失。大明感受到压力,就可能开放海禁,与荷兰人做生意。当时荷兰驻印尼总督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特意让人记录下来存档保留。直到1622年,多方筹备后,荷兰人一举入侵澳门,没有成功,只是占据了澎湖列岛,大明派水军前去剿灭,荷兰人退走后,又占据了台湾。


从此开启了荷兰侵占台湾三十多年的历史。

直到1661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

当然,李锦作为一个小商贩,是没有多大能力挑起荷兰与大明帝国纷争的,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历史。但他作为一个小人物,却是站在大明帝国的对立面,成了荷兰侵略者的帮凶,这一点是肯定的。

李锦与荷兰人的合作,让他积累了大量财产,他后来再也没有踏入家乡。后来,李锦搬到了安汶岛,两年后去世。

李锦死后,他的老婆带着巨额遗产改嫁给了一位英国商人。

李锦死于1614年,鲁本斯的油画《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创作于1617年,那么,油画中出现的那位身穿白衣服的亚洲人,他的原型是否是李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李锦的荷兰律师朋友那里去寻找答案。

李锦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被以绘画形式保存下来,就是李锦的那位荷兰律师朋友,当李锦要东返时,他的荷兰朋友为了留念,特意给他画了一幅素描像。我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形式与中国不同,无论油画还是素描都讲究形象描绘的准确、理性与科学,很多大画家比如达芬奇等人,为了绘画的严谨、科学而研究生物学、解剖学等等。也就是说,不管绘画者的技术如何,给李锦绘就的这幅素描像是写实的,比较准确反映了李锦的人物形象和服饰。


1608年,保罗·鲁本斯在荷兰做宫廷画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位荷兰律师绘制的李锦画像‫。他对这位来自于东方的基督徒非常感兴趣。于是在1617年,他根据这幅画像仿作了一幅素描像,下图:

我们可以拿鲁本斯的素描绘图草稿与荷兰律师的原始素描绘图做一番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


也就是说,鲁本斯并没有见过李锦本人,也不认识他,他绘制的这个亚洲人形象取材于荷兰律师保留的李锦画像,属于第二次艺术加工。1617年,鲁本斯创作《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油画,由于沙勿略这个人与东方有关,因此他把取材于李锦原始画像再创作的中国人(明朝人)形象,再次安排进油画里,从而,又让“李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客串”。最终成了油画《圣方济各·沙勿略》中的明朝人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李锦的原始绘图,鲁本斯仿制的第二次绘图,以及鲁本斯最终创作的油画,三个人物形象对比看,也能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

无论人物戴的纱帽,脸型,身⁢穿的长袍,双手插袖的造型,脚上穿的靴子,都如出一辙,只不过在油画里,这位来自明帝国的新教徒人物表情更生动,而在李锦的原始绘图和鲁本斯的第二次艺术加工里,显得比较呆板。

经过以上分析后,我们已经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无论鲁本斯油画《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奇迹》,还是鲁本斯的素描绘画,这个亚洲人形象都是中国人,是大明帝国的人,而不是什么韩国人。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是韩国人。荷兰学者在考证后认为,这个名叫兴浦(Yppong)的人是明朝人,与韩国无关。

至于韩国人以他穿的衣服是韩国服饰为证明,则是站不住脚的。历史上,中国周边的很多国家,比如韩国、越南等国,都曾是中国的属国,越南有一首汉诗就说过:“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他们的古代服饰本身与中国差不多,因此韩国人认为这个亚洲人穿得是他们国家的服饰,很显然是一种误解。换言之,单纯从服饰上来认定是韩国人,是很不严谨的。只有在详细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考证,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结语

李锦的事迹并不光彩。他屡次违背大明海禁的命令,常年居住在泰国北大年,与荷兰侵略者合作,对抗大明。这样背叛祖国的人是可耻的!但不能不承认,他是明朝极少数进入欧洲的中国人之一。尤为主要的是,他的画像被荷兰人画下来,后来又成了大画家鲁本斯油画中大明人的人物原型,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李锦当然不知道,他死后,竟然被鲁本斯当做人物原型画进了油画里。而他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也在400多年后被揭开,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