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7 19:55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 前言 ≻—●
世人皆知诛九族,一旦被皇帝判了这个罪行,就意味着罪人家族的覆灭,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却被皇帝诛了十族,除了家族之人以外,就连多年没有联系的学子也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个惨遭诛十族的人就是方孝孺。
●—≺ 灾难的开端 ≻—●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强权政治措施,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高压政治环境,使得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空间被极度压缩,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难以施展,可对于朱家皇帝,这些人却是既不敢怒更不敢言。
明朝年间有一位叫方孝孺的大臣,他也被誉为“当世文章第一人”的文坛巨匠,可就是这样一位文臣,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他师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秉持“仁德治世”的理念,致力于“明王道,致太平”。
然而他的政治理念与朱元璋的“霸道”统治格格不入,朱元璋追求的是绝对的君主权威,而方孝孺则主张以儒家道德规范君主权力,实现“格君”的理想。
这种政治分歧,注定了他与大明王朝不搭配,即便朱元璋曾两度召见方孝孺,称赞其为“异才”“壮士”,但也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并未真正重用。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的即位,给方孝孺带来了新的希望。
建文帝年轻有为,锐意改革,与方孝孺的政治理念较为契合,建文帝重用方孝孺,授其侍讲学士之职,并常常向其请教治国之道,方孝孺也借此机会,积极推动政治改革,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但建文帝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这个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他太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对政治形势的判断也存在偏差。
他试图恢复周制,改革官僚制度,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朝野的动荡和不安。
更加要命的是朱允炆对军事力量的忽视,以及对藩王势力的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早已对皇位抱有野心,再加上他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心怀不满,于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朝廷,发动了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实质上是朱棣与建文帝的皇位之争,同时也暴露了明朝皇权的脆弱性。
●—≺ 被诛十族 ≻—●
靖难之役的爆发,将方孝孺置于了艰难的抉择之中,一边是忠于建文帝的君臣之义,一边是残酷的政治现实。
面对朱棣大军的步步紧逼,方孝孺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信念,他力劝建文帝坚守南京等待援军,即使城破也要“死社稷”。
此等忠义之举,体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道德操守和精神风貌,但也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缺乏远见。
方孝孺最终无法逆转情况,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攻入南京城夺取了皇位,而朱棣刚开始并未杀掉方孝孺,他欣赏此人的才华。
朱棣希望方孝孺能够为自己效力,起草登基诏书,以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但方孝孺的回应却彻底激怒了朱棣,他不仅拒绝合作,甚至还敢当面斥责朱棣为“燕贼篡位”。
被这样指着鼻子骂,别说强硬的朱棣,哪怕是刘禅也无法忍耐,朱棣的残酷本性在那一刻暴露无遗,他威胁要诛杀方孝孺九族,结果方孝孺竟回怼起了朱棣:就算诛自己十族又如何?
朱棣活了半辈子也从未听过如此奇怪的要求,既然方孝孺都提出了“请求”,朱棣若不答应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下令诛方孝孺的十族。
这场惨烈的屠杀不仅仅只是是为了泄愤这么简单,更是为了震慑天下士人,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那次屠杀一共持续了七天七夜,被牵连的人达到了恐怖的837人,不仅仅是方孝孺的家族成员,就连他的学生也被莫名其妙抓到了刑场,在一片片喊冤声中,这些与此事无关的学生被送上了断头台。
至于方孝孺本人,更是被朱棣处以凌迟之刑,而他也是最后一个被处死之人,方孝孺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人和学生被砍掉脑袋。
方孝孺的悲剧,成为了明朝政治制度残酷性的象征,也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和无奈。
●—≺ 平反之路 ≻—●
靖难之役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反而是另一场政治风暴的开始,朱棣以铁腕手段清除异己巩固皇权,明朝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朱棣的一系列操作之下,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皇权统治变本加厉,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空间更加逼仄。
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甚至还篡改历史抹黑建文帝,将方孝孺等忠臣污蔑为“奸臣”,他还下令焚毁方孝孺的著作,禁止人们谈论方孝孺,试图彻底抹去方孝孺在历史上的痕迹。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恰恰证明了方孝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朱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方孝孺的悲剧,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反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忠义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儒家理念在现实政治中的局限性。
一些士大夫选择明哲保身,远离政治漩涡,另一些则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直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方孝孺才得到了平反,他的忠义之举得到了肯定。但这种平反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并不能改变明朝政治的本质。
●—≺ 小结 ≻—●
至于方孝孺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有人赞扬他的忠义气节,认为他是“骨鲠之士”的典范,也有人批评他过于迂腐,缺乏政治智慧,导致了建文帝的失败和自身的悲剧。
不得不承认,方孝孺确实是个硬骨头的忠义之士,但他的行为却有点自私,仅凭他的一句话,就决定了其他人的生死,此等行为完全没有为他人考虑。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方孝孺的学生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自己在家里过得好好的,没有犯任何罪,突然有一天被一群官兵抓走押上断头台,起因只是方孝孺硬气的让皇帝诛十族吗,请问换谁不觉得冤?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0年12月22日:《为求一个“忠”,他害了873人》
2、原文登载于百科知识2016年7月1日:《方孝孺的生前身后事》
3、原文登载于扬子晚报2023年3月27日:《方志江苏|方孝孺书写了江南文化的刚强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