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重回永乐大典》: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新视角

发表时间: 2024-11-16 12:28

揭秘《重回永乐大典》: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新视角

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作品《重回永乐大典》于今日正式在国家图书馆官方抖音号、微信视频号、B站小红书央视频APP与红果短剧等平台同步上线。该剧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抖音集团出品,央视频、红果短剧平台共同出品,为古籍保护公益微短剧。

《重回永乐大典》以名为邵白的图书馆古籍修复组学员为主人公,讲述她偶然发现残缺的《永乐大典》,因而与大典的“书灵”元鉴相遇,并在“书灵”的帮助下加入修复组,成功完成古籍修复工作的故事。故事在传播古籍保护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了友情、励志、匠心、互助等情感正能量,通过“短平快”的演绎和剧情反转,吸引观众跟随情节反转而代入,进而引发思索和情感共鸣。

现存不到4%的《永乐大典》,究竟经历了什么?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

“《永乐大典》汇集了先秦至明永乐时期的七八千种书籍,涵盖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书时共11095册,共约3.7亿字,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载。”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告诉记者,我们如今所见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的重录本,也称为嘉靖副本。“这部巨著的正本早已失传,现存的副本也是零散如星。”顾恒说。

截至目前,全球已知《永乐大典》共400多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与全本11095册相比,现存不到4%。

如今,为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传承文化根脉,挖掘珍贵价值,国家图书馆凭借各方努力和资源,保存了224册《永乐大典》(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大典存世藏量的一半以上。

《永乐大典》中的山东印记

众所周知,《永乐大典》囊括了大量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文献。

倒数第二册收录回归的《永乐大典》就是在咱们莱州发现的。”顾恒介绍称,回归的是一部“门”字册的《永乐大典》,里面收录了很多精美的古代纹样,这些纹样对如今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国传统纹样研究,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发现时《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被剪下来做了鞋样,家中的老太太虽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的传统,使这册《大典》的内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可以算做《大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书又转送到北图,北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

来源:综合国家图书馆、烟台融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