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大英博物馆重磅捐赠:珍稀中国瓷器展现千年传承

发表时间: 2024-11-15 21:23

大英博物馆重磅捐赠:珍稀中国瓷器展现千年传承

文| 云帘逸仙

编辑| 啾啾鹿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言

大维德基金会,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最近却因一桩捐赠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价值高达10亿英镑,就这样被“送”进了大英博物馆。

送?赠?或许用“物归原主”更为贴切,只是这“原主”并非中国。

大英博物馆外景

这起事件,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再次激起了人们对大英博物馆,这个西方世界最大“赃物博物馆”的愤慨和质疑。

它收藏着超过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许多是稀世珍宝,但它们的背后,却是一段段令人心痛的掠夺史。

中国瓷器

殖民掠夺与“文化战利品”

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起初以收藏欧洲文物为主。大英帝国的扩张势不可挡,最终也影响到了中国。

19世纪,英国势力扩张迅速,大英博物馆也因此收藏了大量中国文物。从早期的贸易交流到后来的武力掠夺,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史,就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的缩影

大英博物馆

别忘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段中国人民受屈辱的历史。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无数珍宝被掠夺,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流向了大英博物馆。

这些本该属于中国的文物,如今却成了侵略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

圆明园

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艺术门类,它几乎都包括了。

中国瓷器

然而,在这些精美的文物背后,隐藏着一段段令人心痛的历史。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的传世名作,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国军官约翰逊从颐和园抢走,最终以区区25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浴血奋战,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

远征军

英国为了表达谢意,考虑将《女史箴图》送还中国,或赠送一艘潜艇作为礼物。

抗战时期,中国急需潜艇用于军事作战,结果错过了把《女史箴图》要回来的机会。

这段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女史箴图》

再看“大维德花瓶”,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

这件元青花瓷器,不仅是鉴定元代青花瓷器的标准,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刻有明确纪年的元青花。

然而,关于它的来历,大英博物馆却语焉不详。

大维德花瓶

这件珍贵的文物,究竟是如何流入英国的?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情?

敦煌壁画,则是另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以极低的价格从看守洞窟的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壁画、手稿和经文。

敦煌壁画

如今,大英博物馆收藏着100件敦煌壁画和1.3万卷敦煌经书,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却流落异国他乡。

大英博物馆,俨然成了一个“文化战利品”的展览馆。

它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摆放在精心设计的展厅里,向世人展示着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

敦煌壁画

然而,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他们却选择性地遗忘,甚至有意歪曲。

他们把这些文物说成是全人类的宝藏,却故意忽略了它们背后残酷的掠夺史。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尊重。

2024-11-15 环球网——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很多都是上乘珍品

失窃丑闻与争议不断

去年八月,大英博物馆丢了大约两千件藏品,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被不少人称为“最大丑闻”。大英博物馆丢东西,丢的不只是文物,还有国际社会的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失窃的文物中,有多少是来自中国的?它们是否已经被销赃?这些问题还没解开。

相关新闻

这起失窃事件,无疑是对大英博物馆所谓“文物保管人”角色的巨大讽刺。

他们标榜自己拥有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体系,却连自家馆藏都保护不了,又如何能让人相信他们能够妥善保管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

这起失窃事件,也让“文物回归”的呼声再次高涨。尼日利亚、希腊和埃及等国正向大英博物馆讨要文物。

相关新闻

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就在失窃事件曝光的一年后,今年的11月12日,大维德基金会就宣布将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这不禁让人质疑,大维德基金会是真的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还是另有所图?

相关新闻

大英博物馆,在不断被其他国家要求归还文物的这个节骨眼上接受这批捐赠,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超过2.3万件中国文物,但平时展出的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中国文物至今仍深藏库房,未被公开展出。

相关新闻

这些文物,究竟是如何被保管的?它们的状况如何?这些问题,外界不得而知。大维德基金会捐赠事件被报道后,人们又开始担心大英博物馆能否妥善保管所有藏品。

他们真的有能力妥善保管这么多文物吗?或许,他们只是想收藏这些文物,满足私欲?

网友评论

中国,作为大英博物馆中文物最多的国家,自然也希望能早日收回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然而,文物回归之路,注定充满艰辛。

很多西方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都未将收藏的文物送回原属地。他们认为这些文物属于全人类,应该由他们妥善保管,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尊重。

极目新闻2024-11-15——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该馆去年曾“弄丢”2000件藏品,多国要求归还

未来的期盼

大英博物馆的这种“占有式保护”逻辑,早已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文物是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艺术本身,更在于记录历史,塑造文化认同。

把这些文物留在国外,等于切断了它们和原属国的联系,也让原属国人民无法享有自己的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和捐赠事件,暴露了其文物管理体系的深层问题。这不仅仅是管理上的疏忽,更反映了其对文物保护的轻视和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尊重。

他们将文物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而不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文化瑰宝。

相关新闻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一直在积极努力,争取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

从圆明园兽首的回归,到《女史箴图》的高分辨率数字复制品的亮相,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文物回归的渴望。

文物回归,不仅仅是把东西拿回来,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次交流。它不仅能够弥合历史的伤痕,更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相关新闻

文物回家后,才能更好地融入原本的文化背景,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文物回归,能够让流失的文化碎片重新拼合,让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也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相关新闻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展示,能够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让流失的文物回家,更有利于它们的保护和传承。

原属国能够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保护理念,对文物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新闻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大英博物馆决定将一些被掠夺的中国文物送回中国。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英博物馆应该正视其殖民历史,承认其在文物掠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主动采取措施,归还被掠夺的文物。

海报新闻2024-11-15——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 网友热议

结语

大英博物馆里那些中国文物,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寄托着未来的期盼。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它们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重新融入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

这不仅关乎文物,更关乎我们文化的尊严。我们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决心。

相关新闻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的文化遗产,不容侵犯!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中国文物回归故土,期待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期待着构建一个更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