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翁仲的石头革带上雕刻着田义墓独特的驯狮图

发表时间: 2023-12-19 19:59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闫 霞

在明清两代,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出了阜成门一路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过去是京西和张家口等地货物贩运进京的必经之地,大量的物资沿京西古道进入市区,使模式口沿线市井繁荣。这里一度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今,法海寺壁画、敕建承恩寺、明代贤宦田义墓地,是模式口古街的三张名片。这三处名胜古迹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记忆,成为难得的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的历史缩影。

雕刻精美的田义墓棂星门

武翁仲革带精细华美

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模式口大街80号,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神道区、享堂区、寿域区三部分组成。整个墓区,由一条神道自南向北贯穿。

神道之上分列一文一武两尊石翁仲,石质优良,高大凝重,造型华美。文翁仲朝服下身绶带饰“云鹤花锦”,线条流畅,雕刻相当精美。武翁仲位于神道西侧,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持钢鞭,腰系革带,脚蹬云头靴,虎目圆睁,虬髯戟张,神态威严。平时人们从这里匆匆走过,很少有人会留意到武翁仲腰间革带上雕刻的一组“狮蛮纹”纹饰。而雕有“狮蛮纹”纹饰的翁仲,截至目前,北京地区仅发现这一处,十分罕见,弥足珍贵。

武将翁仲

“狮蛮纹”又称“胡人戏狮图”,表现高鼻深目的胡人戏舞狮子的场景,是宋、元、明时期武将带具等物品上重要的装饰纹样,在石刻、砖雕绘画、壁画以及金银、铜、玉、陶瓷等各种材质文物上均有出现。《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就描绘宋江“头顶茜红巾,腰系狮蛮带”。“狮蛮带”就是装饰有胡人驯狮纹的腰带,为三品以上武官所用,是官员品级与身份的象征。

武翁仲腰间革带长0.92米,从左至右雕刻七幅胡人驯狮图像,每幅长0.15米,宽0.11米。这七幅图案中,第一幅和第七幅各雕一狮,第一幅狮子头向右前伸,呈行走状,第七幅狮子侧身回首,扭头向前;第二幅到第六幅为一人一狮构图,其中人物头顶高帽,穿着与汉人明显有别,狮子或蹲或立,中间点缀珊瑚、象牙、火珠、银锭、古钱、犀角等杂宝纹饰。

武将翁仲腰间革带上的胡人驯狮图像

第二幅图中,狮前有一胡人双手端一圆盘高举过头顶,盛满银锭和圆形果品,狮子蹲坐,向左上方仰望,此图被称为“胡人献宝”。第三幅图中,胡人双手在狮子颈部系一根飘带,似在空中飞扬,狮背饰连弧纹,此图被称为“胡人戏狮”。第四幅图中,胡人手握系在狮颈部的绳索,狮子伸颈张口,四肢微曲,此图被称为“胡人牵狮”。第五幅图中,胡人手执权杖,狮子右前爪高抬,此图被称为“胡人驯狮”。第六幅图中,胡人肩背穿带瓶,瓶中有水泼洒而出,此图被称为“胡人跳舞”。胡人跳这种舞时,为了避免被对方泼洒的水浇湿头部,必须头戴一顶特制的涂油的帽子。

田义墓武翁仲腰间革带上的胡人戏狮图,以浅浮雕的手法雕琢,刀法沉着遒劲,线条自然流畅。胡人头戴尖顶帽,帽边外卷,帽子的尖端微微向前弯曲,帽顶有圆形装饰,此种帽式广泛见于多种题材的胡人图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狮子则与古代常见的戏狮题材所表现的狮子凶猛有所不同:圆眼阔口,头部的鬃发用较为密集的细阴线表示,四肢均勾勒双阴线,并以细密的短阴线表现茸毛,爪上刻三四道短阴线,尾根略作卷云状,尾端以密集的阴曲线表示。

石翁仲超出封建规制

西汉以降,历代帝王、贵胄勋戚的陵墓前常有作为墓主等级标识而陈列于神道两侧的石刻群。田义墓现存陵墓石刻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部分主要有神道门、华表、石像生、棂星门、碑刻碑亭、享殿、寿域门、石五供、宝顶石质墓围,地下部分主要有地下墓室、石棺椁和墓志。田义墓园脱离了庄重神秘的传统风格,大多表现世俗化的内容和题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而且还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根据《明史》中“丧葬之制”记载:“坟茔之制,亦洪武三年定……五年重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石人即石翁仲,为二品以上大臣的规制。南京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园,它开创了明代帝陵神道石刻制度,为其后的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所承袭。明十三陵是自明成祖朱棣起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总称,其中长陵前所设神道石刻为十三陵所共用。明孝陵石翁仲均高3.23米,明成祖长陵石翁仲高3.2米,田义墓武翁仲高3米,宽1.16米,厚0.58米。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为四品官员,按规矩是不能设置石翁仲的,其墓葬在石翁仲的设置上逾越了明代的坟茔制度。

帝制时代的太监虽然政治地位高,但社会地位低,愿意为之作传的人并不多。田义墓园棂星门以北有三座碑亭,中亭内立《敕谕南京司礼监太监田义为南京守备碑》,为万历皇帝敕谕时任南京司礼监太监的田义为南京守备的圣旨碑文。西侧碑亭立《敕太监田义押发罪藩碑》,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八月敕谕内官监田义押送秦府永寿王府辅国中尉怀庸至凤阳的圣旨全文。东亭立《太监田义谕祭碑》,由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篆额,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沈一贯撰写碑文,武英殿侍直、典理校正秘书潘世元书丹。碑亭为亲王墓的规制,这三通碑刻在碑首、碑身及趺座的尺寸上均与当时相应的规制不符。

太监是封建专制社会的特殊产物,自先秦时期产生,一直延续到清代。“东汉及唐明三代,太监之祸最烈”。明代太监专权继汉唐之后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太监的权力影射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罕见的僭越礼制的陵墓石刻,可见田义生前非同寻常。四百多年前的太监田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居然能够在京城营造出这样一座不同凡响的墓园?

田义是明代太监中的清流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南京形成了一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文职系统的大小九卿,武职系统的五军都督府,以及内臣系统的二十四监局。南京守备官员中的内守备,官衔多为太监,即宦官系统级别最高官员,正四品,通常称为守备太监。南京内府各衙门,权力最重的是司礼监。

司礼监作为明朝内廷特有的宦官机构,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明中叶以后,权力渐大,内阁大臣的“票拟”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南京守备太监多数出自司礼监。关于田义,《神宗实录》载:“谕兵部: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田义著掌管关防并本监印信,司礼监太监高禄调南京司礼监太监佥押管事,一同南京守备。”

在明代,司礼太监需有内书堂的学历,已经成为惯例。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一般选取十岁左右的幼年宦官进行教育。从永乐至万历年间,有史可稽的出身内书堂的司礼监太监共有18位,包括大名鼎鼎的冯保、魏忠贤等等,田义也是其中之一。

田义是陕西华阴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九岁时净身入宫,被选派到司礼监下设的内书堂读书。万历朝是田义的高光时刻,他官至司礼监太监掌内官监印、团营大阅、南京守备等要职。据《酌中志》载:“继诚掌印者,田太监义,掌东厂者,孙暹也。义,陕西西安府人,嘉靖二十一年选入,由文书房升南京守备。神庙久知其贞介忠诚,有大臣度,特召秉笔……田性俭朴寡言,休休有量,人不敢于以私。”

南京内守备的设置长达二百余年,其中多有擅权生事、营私舞弊之辈如弘治间蒋琮、正德间刘琅,但也不乏如田义、晏宏、吕宪等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者。田义为人忠诚,处事公正,深受万历皇帝宠信。碑文中记载:“公周慎简重,练达老成,历事三朝,未曾有过。”田义生前便享受诸多特权,如“赐蟒衣玉带”“钦赐坐蟒,许禁地骑马”“钦赐内府坐凳杌”。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十二岁的田义因病去世。万历皇帝甚为悲痛,愍恤有加,赐其厚葬,“赐祭三坛,给东园秘器,命将作穿冢以葬,创树享堂碑亭,盖异数也。”

在明代不少宦官擅权专政、祸害朝野的政治生态中,田义不失为一股清流。田义身后,马荣、王奉、慈有方及后世仰慕其品行的十余位明代太监追随其葬于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太监墓群,也成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清太监墓葬群。

田义墓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太监墓园,其神道上的石翁仲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要读懂田义墓的石刻艺术,武翁仲就是它的导语。田义墓园石刻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对于万千行旅之人来说,这些石刻是京西古道上瑰丽的相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