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湖首次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钓鱼者意外“钓”出历史遗迹!

发表时间: 2021-02-10 11:41

万绿湖首次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钓鱼者意外“钓”出历史遗迹!

河源市博物馆昨日传来好消息: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工作又有新发现!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单位——河源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黄志青近日接到东源县涧头镇文化站站长赖伟飘的上报,称该镇礤娥村近期水位大幅下降的万绿湖畔,有一块碑刻石已“浮”出了水面,碑刻石周边还有多座客家围龙屋遗址也一并“浮”出水面而重见天日。

杜衍礼馆长(左二)在辨别新发现的渡口碑刻石


  钓鱼爱好者发现后上报

  据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由于河源市境内近月持续干旱少雨,万绿湖水位接连下降了10多米,出现了近20年来的最低水位线,处于万绿湖上游的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和东坝村等地,部分河床干涸见底,位于粤赣古驿道主线的东源县涧头镇至双江镇的部分水下古驿道,开始完整地“浮”出水面并重见天日,接踵出现的还有古人建在万绿湖畔、长年被湖水淹没的客家围龙屋遗址。

刻有“捐银”字样的碑志碎片。

  “这次新发现的粤赣古驿道水下路段的渡口碑刻石,幸及当地一位钓鱼爱好者的及时发现并上报。”杜衍礼称,一位网名叫“少如歌”的河源钓鱼爱好者近日在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的万绿湖畔钓鱼时,意外发现一座“浮”出水面的古建筑遗址旁,散落有一块碑刻石,里面刻有“圆潭渡碑志”5个清晰的阳刻字,遂将这块碑刻石拍照并上传到“鱼邦钓鱼技术交流”微信群,让当地钓友及时告知涧头镇文化站站长赖伟飘。赖伟飘接到这一消息后,随即前往现场核实并逐级向河源市博物馆上报。

考古现场发掘的部分零碎的陶片和瓷片。

  系粤赣古驿道主线水下路段首次重大考古发现

  为让地处偏僻的粤赣古驿道涧头镇水下路段遗址的文物免遭破坏,2月7日上午,河源市博物馆派出多名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应急性田野考古调查,并对散落在粤赣古驿道主线万绿湖畔水下路段的碑刻石以及露出水面的地表上的部分陶片、瓷片进行捡拾样本,同时及时运回河源市博物馆,以便以后邀请省级文物考古专家对“圆潭”渡口古遗址作出进一步科考和研究。

现场可见多座明清时期的客家古建筑遗址。

  记者当天在文物考古现场看到,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一处因水位下降而“浮”出水面的古建筑遗址,是一处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宽阔陆地,里面隐约可见有6座大大小小的客家围龙屋遗址群,周边有一条宽约1.5米的古驿道穿越其中,并与万绿湖畔水下的一段古驿道相连在一起,其中相距水下驿道旁约10米处的湖畔上,一块完整刻有“圆潭渡碑志”的碑刻石就散落在一座古建筑遗址的屋墙旁边,古墙周边散落堆积有不计其数的陶片和瓷片碎片,河源市文物考古人员还在碑刻石现场发现了一块上书“捐银”字样的碑刻残片。记者现场发现,“圆潭渡碑志”碑刻石的字体清晰,碑刻两边各刻有波浪纹,碑刻石底部有4个大小不一的凹槽。经河源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测量,此块碑刻石长122厘米、宽度约在15.6至22.2厘米之间,高19厘米,重达196斤,为朱红砂石材质。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这次“浮”出水面的渡口遗址,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认定为明代,系粤赣古驿道主线水下路段首次的重大考古发现。

  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告诉记者,可以初步认定为这是一处明代的渡口古遗址,而靠近湖畔水面的古遗址,则是一处古人堆放陶瓷和其他物产的陆上转运水上的渡口货场。

  “这是粤赣古驿道水下路段的一个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黄东随后翻阅了河源所有的文物史志资料,从未发现有河源“圆潭渡”的史料记载。黄东称,从现场“浮”出水面的多座客家围龙屋遗存来看,这些都是明清年代延续的客家古建筑,这段淹没在水下的古驿道与相邻的东源县双江镇桥头圩古驿道相连。“先有桥头圩,后有河源城。”黄东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开始,粤赣古驿道东源沿线就有龙利圩、东坝圩、中忠圩、桥头圩等陆上中转站,以前古人的主要交通渠道是依靠粤赣古驿道的陆路与新丰江及东江的水路,将河源山区的货物用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珠三角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商贩再从珠三角地区将食盐、布匹等物转运到河源山区贩卖。

  据了解,东源县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原是河源县新丰江畔富庶的繁华之地,1958年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筑坝蓄水时被淹没,淹没前的涧头镇礤娥村到洞坪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和其他历史遗存。杜衍礼称,涧头镇礤娥村到洞自然村的渡口古遗址的发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粤赣古驿道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移民史,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黄华乐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