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6 16:31
在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充满王朝更替和兴衰,但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华。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赋,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些独特的文学体裁都是时代的显著标签。但其中影响力最大,当属唐诗。
《唐诗三百首》或许是我们从小就接触到的书籍,李白杜甫或许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人。
在最早的学习阶段就接触到了唐诗,《静夜思》和《春晓》等全都是重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最熟悉的“离离原上草”被课本删了后四句,看完原诗,你觉得该删吗?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的灌输在于引导和基础作用。
为方便其理解,在难度方面竟然有所降低,如《悯农》曾被更改为《锄禾》。而在内容方面,为了更便于小学生接受,很多古诗的内容都会被删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在最早的小学课本中,这首古诗直接被命名为《草》,并且在内容上只有前半部分。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这首诗的印象还只停留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阶段。
仅从这一部分来看,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更易理解。
首句的景色描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广袤的草原,再用岁岁年年的枯萎与生长体现时间的变化更迭。最后用野火焚烧和草的“烧不尽”来展现出荒草顽强的生命力。
仅收录这一段,既可以表达“时间飞逝”,也能展现小草恶劣环境下的顽强。做到了深入浅出,十分符合当下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力。
但抛开教育的功利性,白居易这首诗,被删除的后四句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也表达了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相比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声虽然不及诗仙和诗圣,但在唐诗历史上却是独特的风景线。
因为他的人生经历让创作的诗歌比李杜的名篇在唐朝更具有传唱度,元稹曾概括白居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足见白居易影响力之强大,他笔下的诗题材广泛,抒情性与叙事性极强,有民本主义倾向。
另外在内容方面,白居易刻意追求通俗的风格,将目标放在了市井和社会底层,所以才广为传播,《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于贞观三年,当时的白居易初到京城,年仅16岁。
“赋得”是一种诗体,指白居易以景赋诗,这类情况在白居易的创作生涯中十分多见。
“古原”乃是一处地点,大约是白居易曾经到过的一处地方。
结合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来看,古原应该是指渭城下邽金氏村。
当时白居易通过吏部考试之后,获得秘书省校书郎职务,因为祖上有宅院在这里,所以迁居到此。
至于送别是指白居易40岁时,母陈氏病故,退居到此。根据上述情况可得知,白居易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大约是在其42岁时。
古原上的草,是最寻常,几乎人人都可见到,但白居易却将其写出了不凡,成为千古传唱者名篇。
前半句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实是白居易经历的真实写照。
公元773年,此时的白居易年仅两岁,祖父病故。
到他九岁那年,父亲官至彭州令,这本是一件喜事,但第二年该地区就爆发了战争,诗里的“野火”可能就是战火。因为白居易的父亲在战后获得嘉奖,也算是春风吹又生。
20岁到27岁之间,白居易大多时间都在符离乡下居住,与“湘灵”的恋爱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一直到贞观20年,白居易获得观之后离开了这里。
若是通篇分析,仅前半部分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经历,小学生就很难理解。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离别情”,这四句为全诗的后半部分。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诗句中的荒城,古道并不是江南的地方,也不在都城长安,而是指渭城。
诗句中的“侵”和“接”都有独特的妙用,衔接“野火”和“又生”两者的句意衍生出了新的景物。
读者似乎能看见这一片青葱翠绿一直走向千年古老的荒城,这一句有借景抒情的成分,将作者依依难舍的心情通过景物委婉表达出来。
至于最后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人认为白居易在这里默认自己为王孙贵族的后裔。
根据《新唐书》记载,白氏最早来自于姬姓,众所周知,这是西周天子的姓氏。在古人追求血脉的基础上,白氏家族自然拥有了和周天子同源的说法。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确可以自称为“王孙”,但是当时唐朝的角度,这种说法似乎有些不妥。
新朝之人自诩前朝贵族之身份,自然难以被当代世界观所认可。但从意义上讲,后半部分依然在典型送别的主题,但白居易在这一人生阶段,满脑子的家族荣耀。
加两部分结合后大致可得出,这首诗前半部分首先体现母亲去世时的别离之情,后又展现白居易和湘灵被迫分手时的牵挂与思念。
而后半部分则是下意识选择“王孙”的身份,表现出多种混合的复杂情感。
总而言之,完整的诗不仅体现出了离别之情,还有家族生命的延续,爱情之火的生生不息,艰苦生活状态之下的坚韧不拔。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初升的朝阳。
于整首诗而言,或许只有前半部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和阶段教育状况。作为当代新青年,需要“小草”一般乐观和顽强的生活态度。
至于后半部分,凄惨的景象营造出了过度伤感的离别氛围并不利于小学心健康的发展,也不是现阶段教材设计的主旨所在。
况且这些种种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复杂,并不利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所以删除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看来,或许将诗的前半部分独立出来才能够更加浅显易懂,能促成小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思考和理解能力。
关于删减掉的后四句诗,您怎么看呢?
中国知网《忧喜是心火 荣枯是眼尘——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解分析》韩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