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探寻万物背后的灵性力量

发表时间: 2024-11-28 10:10

探寻万物背后的灵性力量

□高明乾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出自《小雅·四牡》第四章。诗中的鵻(zhuī),指火斑鸠;靡(mí),意为无;盬(gǔ),意为止息;不遑(huáng),意为无暇(xiá)。

鵻(火斑鸠)

该诗的意思是:“鹁鸠翩翩在前方,时飞时止在翱翔。集落枸杞多安闲, 王君公事不停忙,无暇将母来奉养。”

《小雅·四牡》是一首描述为王事奔波的差役想回家奉养父母的诗歌。由鸟儿栖息于树或载飞载止为起兴,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劳于公事,无法顾及家乡父母的忧伤。诗中鵻(zhuī)为孝鸟,故引出不遑将父、不遑将母,我不如鸟的感叹。诗中的“集于苞杞”,有表达居家奉母之意。

毛《传》说:“鵻,夫不也。”郑《笺》说:“夫不,鸟之悫谨者,人皆爱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鵻,其今小鸠也。一名◆(郛字右旁改为鸟字)鸠,幽州人或谓之鷎◆(此字左旁为良字,右旁为鸟字),梁宋之间谓之鵻,扬州人亦然。”朱熹诗集传》说:“鵻,夫不也。今鹁鸠也。凡鸟之短尾者皆鵻属。”《说文解字》:“鵻,祝鸠也。”鵻是古称斑鸠中的一种,即今火斑鸠,故以火斑鸠释之。有学者认为鵻是指野鸽,未必可信,存以备考。

鵻(火斑鸠)

毛传》指的就是《毛诗故训传》,也称为《毛诗传》,是对《诗经》的注释和解释,由东汉时期的毛亨所撰写。《毛传》中提到“鵻,夫不也”,解释为“鵻,与夫鸟无别。”这里的“夫不”可以理解为“与之同类,没有不同”,指斑鸠与夫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郑玄的《笺》则解释道:“夫不,鸟之悫谨者,人皆爱之。”这里的“夫不”指的是斑鸠。他认为斑鸠是一种谨慎的鸟类,因为其行为举止慎重,所以人们都喜爱它。

郑玄的《笺》是《 毛诗传 笺》的简称。笺,是汉语词汇,只有一个读音:jiān,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火斑鸠是比野鸽子体形略小,羽色却漂亮得多的鸟儿,因羽毛多呈葡萄红色,故名火斑鸠。在长期的农耕时代,人们喜欢斑鸠,把它的啼鸣多与春雨联系在一起有关。农谚曰:“斑鸠叫,春雨到”。春播时雨水稀缺,正是鸟类繁殖的时候。斑鸠的鸣声又比别的鸟啼更为嘹亮,更能远扬,成了天阴雨至的信号。苏轼的诗里就有“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的描写。

有个唤妇的故事。说斑鸠的窝巢较小,下雨时,雄鸠守巢孵卵,将雌鸠“逐”出,让它飞到密林中去避雨,待到雨过天晴,雄鸠又会啼鸣不断,呼唤雌鸠归巢。斑鸠就成了有情有义的情侣鸟。因此,宋代谢迈写了《鸣鸠》诗:“云阴觯尽却残晖,屋上鸣鸠唤妇归。”

斑鸠生活在人居周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见于古诗中。宋代周端臣《古断肠曲三十首》:“柳院藓厅慵不到,斑鸠啼暖落花风。”宋代苏东坡东坡集》:“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宋代范成大秦楼月》:“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元代王逢《浦东女》:“鹁鸠呼雨楝花紫,大麦饮香胜小米。”明代陈玺《斑鸠》:“唤起晓耕人,西畴足春雨。”明代陈基《久雨》:“今朝雨声絶,又听斑鳩啼。”

传说火斑鸠还是一种心慈的孝鸟,在古老的年代里,它们眼见着一个人称七姑姑的老太太,孤苦无依,病死在颓圮的茅屋里,就觉得世上缺少爱心和同情。它们飞出巢,到处唱着“七姑姑——苦”,藉以告诉人们去埋葬那位老太太。

火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中型鸟类,又称红斑鸠斑甲、夫不、隹其、鳺鴀、火鸪鹪、鹁鸠等。体型较小,体长20~30厘米。嘴黑褐色。雄鸟头、颈蓝灰色,后颈有黑色颈环。背、肩、翅上飞羽葡萄红色。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蓝灰色,外侧尾羽黑色,末端有宽大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外翈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色淡,呈土褐色,后颈黑色颈环较窄,且有白边。其它部位淡灰色或蓝白色。

火斑鸠生活在低山、丘陵、平原、村庄、果园。常成对或成群活动,喜欢栖息于电线上或高大的枯枝上。飞行甚快,常发出“呼呼”的振翅声。主要以植物浆果、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稻谷、玉米荞麦、小麦、高粱、油菜子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白蚁、蛹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2~8月,北方多在5~7月。通常营巢于低山或山脚丛林和疏林中乔木树上,巢多置于隐蔽较好的低枝上。巢呈盘状,结构较为简单、粗糙。在江南留鸟,江北为夏候鸟。分布于辽宁河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在云、贵、川及甘肃青海西藏也有分布。种群数量南方多于北方。

火斑鸠的肉入药。性味咸,甘,温。归肝、脾、胃三经。有补肾健脾,益气明目,温阳降逆的功效。主治肾气虚,阳痿不孕、腰酸遗精、头晕耳鸣,脾虚,便溏泄泻,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目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