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共赏!紫砂艺术的华彩篇章!

发表时间: 2023-12-12 18:21


2023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获批立项2023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12月成立,是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范围包括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资助项目立足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努力体现国家艺术水准。



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立足无锡、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依托江南大学,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以紫砂为创作媒介,旨在培养紫砂雕塑创作的高级人才。
项目遴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学员,通过系列学术讲座、田野考察、实践创作及成果展览等形式,集中培训历时40天,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雕塑创作的名家名师,以及健、王潇笠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宜兴紫砂九隽的9位省级工艺大师,积极开展紫砂雕塑的创新实践教学。


项目最终集结了来自各地高校、独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地方窑口、紫砂工艺、雕塑艺术从业人员等不同领域专业的50名学员的作品。围绕“紫砂雕塑与艺术创新”“紫砂雕塑与造物融合”“紫砂雕塑与产品艺术”三大方向,呈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既有“丝绸之路”这样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像“杜甫”“孔子”等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还有“静观”“悟道”这样抒发情感的意象造型,这些作品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充分表现了紫砂独特的创作语言,诠释了当代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对紫砂雕塑创作语言表达与艺术呈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紫砂工艺”向“紫砂艺术”提升。
抟泥塑韵——2023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于2023年12月8日-12月22日在江南大学钱绍武艺术馆展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展!



学员作品选登

01



刘静


作品一:《静观》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太湖石的形象为创意基础,意在通过太湖石这一典型的江南符号表现江南文人的哲思。通过对参照物的分割和再重组,将紫砂泥雕塑成造型独特优美的太湖石,并从中国画中汲取灵感,在石上塑造一只孤鸟,营造出一种意境之美。


作品二:《悟道》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悟道》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灵感。佛教中的“悟道”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通过悟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全心全意地体悟出生命的真谛。悟道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行,体现出佛法的智慧和仁爱。


02



张丽芬


作品一:《守望》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守望》为紫砂雕塑,展现了藏族姑娘守望家园的场景,传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品追求写意,在制作过程中有意保留基础泥性,随意轻松地塑造出人物和羊群的形象,令观者感受情感的温度。


作品二:《文会图》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文会图》是以古人品茗为灵感而创作的雕塑。古代文人墨客们一有空闲,便会约三五知已,到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在古代称之为“雅集”。雅集上,文人墨客们吟风弄月,诗文相合,令人神往。作品将这种生动的情景表现出来,展现一种闲适、优雅的态度。


03



娄高强


作品一:《残荷新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枯荷为创作题材进行雕塑创作,枯萎的残荷之下潜藏着新的生机,通过“残荷新生”的意象表达一种坚毅的精神内涵。人们要学习枯荷的生命力量,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要坚定地扎根于生活中,在寒冷和困苦的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泽和色彩。


作品二:《丝绸之路》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基于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写意的创作,在雕塑造型上融合了沙漠、驼队等元素,令久远的历史画面浮现于眼前,希望给观者带来内心深处的触动。


04



夏征


作品一:《八仙醉态茶宠》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八仙醉态茶宠》的灵感源自八仙的传说。遵从黄金比例美学,运用塑形技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刻画出不同性格的八仙人物,于简洁质朴中显现出精工巧作,使人在饮茶之余能够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趣意。


作品二:《清供石》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清供石》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器物——博山炉,并且融合了江南太湖石、八仙过海的元素。作品博采众长,雕塑中的太湖石形象采用紫砂器的创作技法,而八仙过海的形象则采用惠山泥人的创作技法,使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性。作品可焚香观赏使用,也可放置在清供案头,一尊太湖石,一件泥人,一套茶具,一本古书,一枝花草,点缀厅堂,增色寒舍,别有意趣。


05



郭栋祥


作品一:《孔子》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论语·雍也篇》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作品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以紫砂为媒介创作出雕塑作品——《孔子》,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形象。


作品二:《将进酒》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的名字来源于一首引人入胜的诗歌——《将进酒》,这首诗歌讲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传奇经历。作品塑造了倒置起伏的群山,象征李白迭宕起伏的人生,也象征李白游历山川所走过的各种场景,飘着的山也贴合了李白本身具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还塑造了李白的人物形象,将其定格在“将进酒,杯莫停”的瞬间状态,表现出李白酒后写诗的癫狂状态,突出其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


06



胡小勇


作品一:《杜甫》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杜甫为题材进行紫砂雕塑创作,采用紫砂古铜泥,具有材质细腻、色调优雅的特点,能够彰显其历史的厚重感。作品通过光面和亚光面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杜甫深沉而富有智慧的面容,展现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人民、国家的深深关切,表达了杜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作品二:《寒山》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寒山》打破了传统紫砂壶的固有模式,以独特的形态展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作品通过别具一格的创意和手法,塑造了雕塑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韵味。紫砂壶细腻的砂质和别致的造型,使得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


07



姜婷


作品:《江南明珠》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江南明珠》是以无锡风貌为灵感而创作的紫砂壶,形似珊瑚又似龙角,灵气十足。壶身使用了泥片镶接技法,形似篷船;壶把捏塑了江南最著名的太湖石,并且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保证了把握的舒适度;壶面通过纹路表现出浩瀚千年的太湖之水,意境悠远;壶钮点缀了一颗珍珠,升华了作品的整体气韵。


08



许梦


作品:《归璞》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归璞》为紫砂壶组套,创作灵感来自江南的太湖石和青铜鼎。题名中的“归璞”二字意为返璞归真,寻求自然之美。作者通过观察各种形态的太湖石,提炼其被风蚀,或是水浸后的肌理效果,以堆塑的手法融于茗壶之上,使壶在新与旧,时间与自然的交替之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语言。


09



葛晓青


作品一:《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空》,是一组文人清供作品,可为厅堂、书斋等空间增添生活趣味。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佛教的十八罗汉传说。采用圆雕手法制作,作品将各种相进行融合,旨在表达一种精神理念: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作品二:《绽放》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作品以《绽放》为名,绽放代表生命的成长和进步;绽放代表着释放内心的潜能,追求梦想;绽放是一种美丽,充满活力和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创作题材源于一朵花从含苞到开放的过程,通过演绎这种美丽的景象,表现渐次绽放的生命力。


10



王乐家


作品一:《初见-南朝石刻》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初见-南朝石刻》灵感来自南京南朝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中的独角麒麟和双角天禄两座石兽。作品结合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利用紫砂材质将南朝石刻进行再现,是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能够使观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南朝石刻的文化精髓,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作品二:《流云之力》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流云之力》的灵感来自女性的力量,旨在表达女性身体的永恒之美,表现人类的生命力。作品运用紫砂材料,采用抽象的表达方式,以简洁而流畅的线条为主导,剔除多余的细节,塑造了一件壮硕而优雅的女性身体。每一条线都是对女性力量的赞颂,诠释了她们作为生命创造者的伟大性。


11



孟翠茂


作品一:《山下有条河》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山下有条河》以泥板拼接成型的传统陶艺技法,展现出山水的意象。作者延续了以往系列作品中的孩童符号,在作品上通过特定的造型,演绎出无厘头的荒谬剧情,由此探索当代艺术的话语方式,传达出颇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韵味。


作品二:《非常处境》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非常处境》的表现手法是具象的,而情景的设置却是怪诞不经的。作品所并置的两个主体形象,一个是拟人化的巨大的手套,一个是不谙人事被微缩的幼童,两个向反相体量进行夸张的符号,被无厘头地捏合在一起,并假戏真做地导演出一幕幕灰色地带小人物的活报剧,富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12



韩鹏祥


作品一:《吾形》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名为《吾形》,取自宋代高似孙的《朝丹霞》:“迅玄挺兮嘉会,蜕吾骨兮坯吾形。” 这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提升修行,遇到良好的机遇,实现心灵的升华。"蜕吾骨"表示摒弃旧有的桎梏和束缚,"坯吾形"意味着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超越自己的局限,打破束缚,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作品二:《包裹“N”号》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根据材料置换理念,运用了花器表现手法。在当代社会,消费形式被优化成了线上与线下。与线下消费不同的是,线上消费中的商品质量、运输方式、运输途中的损坏程度等都存在多种未知,故作品名字中以“N号”来表现包裹的多种可能性。该作品的“包裹”造型有意设计了一些破损的细节,将生活美学的真实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简单的“包裹”造型与人的情绪、社会现象进行艺术连接。


13



管能翠


作品:《博山炉》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博山炉因其外形而得名,炉体呈豆形,其盖高而尖,镂空,呈重叠的山形,其间雕有云气纹。当炉中焚香之时,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此作品采用紫砂材质,通过纯手工制作,在传统博山炉的造物基础上呈现出紫砂独具魅力的材料语言,是对以博山炉为代表的中国香炉文化的致敬。


14



储梦雅


作品一:《云中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云中月》的主体壶身形象云团采用紫砂泥中的白泥,同时在白泥的基础上进行鎏银,增加金属质感,从而点亮“月光”。“云中走月”是一种表达意境的语言,在乌云密布、四周昏暗的环境中,月光通过云缝洒下,令人感到明亮温馨。作品传达出一种向往光明的精神理念:在任何困境中都应该保持信心,怀抱希望。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作品二:《乘风破浪》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乘风破浪》由原矿紫砂泥料经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健康、人中之龙的锦鲤的元素运用于壶钮,将水浪的元素运用于壶身与壶把。锦鲤与水浪呈现鱼水相和的状态,各部位纹饰主题呼应,寓意吉祥。仅以此壶祝愿诸君往后的时光都能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顺风顺水,不负韶华!


15



董华维


作品一:《母亲与气球》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母亲与气球》,灵感来自作者目睹的一个场景:一对母女在路边卖气球,突然遇一阵强风,母亲赶紧双手抓着即将被风吹走的气球,而女儿紧紧抱住母亲。这对母女要抓住的不仅仅是一串气球,亦是她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本作品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气球与个人情感中的气球相连接,亦将它投射到观众的精神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串气球。


作品二:《逐梦》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逐梦》是《母亲与气球》主题的延续,在造型上,作品表现了一位托起气球的女性,但人物去掉了小女孩,只保留了成年女性的角色,她倾斜的身体托举着一串巨大的气球,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歪歪斜斜,但依然保持着心中的梦想,希望能够托起它,追随它。


16



田媛媛


作品:《故事外的景》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故事外的景》灵感源自江南园林建筑中的意象。作者从江南园林建筑的屋脊塑雕、檐头瓦当中提取承载着美好象征意义的具象纹样,将其融入于现代艺术,塑造出抽象的雕塑形态。作品重新诠释了传统江南文化,期许现代人能够把古人这种对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信仰延续下去。


17



宋志峰


作品:《茶石》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茶石》把雕塑的造型做成一块被浸泡在茶水中的长方体石块的形象。制作过程中指纹被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肌理,同时通过表面的裂痕,可以观察到雕塑内部的结构。器物表面被打磨抛光,而茶汤的滋养使其光线更加内敛,这种若有若无的可能性使作品的想象空间得以延展,其光滑致密的表面和精细的指纹能够彰显紫砂材质的特点,从而达到真正的天、人、器合一的状态。


18



范丽云


作品:《龙鼎套壶》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龙鼎套壶》采用朱泥制作而成,灵感来自中国古代三足鼎和龙文化,“龙”与“鼎”,意象相融,表达出庄严、神秘、尊贵的造型语言。“鼎之形”与“龙之饰”的融合,体现稳重大方、高贵典雅的精神气质,是对中国传统造物精神的致敬。旨在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庄严、神秘和尊贵,让使用者在品茗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


19



荆琦


作品:《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弈》是一组富有文人趣味的紫砂雕塑。正所谓“盖世功名棋一局,藏山文字纸千张”,作品以此为灵感,表现了山林之中,古树之下,两位高士坐在山石上进行对弈的场景。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历经浮世沧桑,归隐于山林之中,在天地自然间,悠然自乐。依托传统的紫砂雕塑工艺,通过对场景及人物的写意化塑造,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宁静淡然的感觉。


20



景银


作品:《太湖之石》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太湖之石》表现了太湖水冲刷石头所形成的沟壑和水的旋涡,旨在将自然之美与积极进取的精神融为一体。作品从太湖石沟壑形成过程中汲取灵感,雕塑出向上的三角形,并在表面刻画太湖水冲刷形成的沟壑和水的旋涡,以此呈现太湖石的自然之美,并表达向上追求的进取精神。


21



王静


作品:《浮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浮生》由紫砂段泥制成,作品整体呈三角构图,塑造了江南文人的形象,并融合了太湖石的元素。作品中的人物雕塑倚靠太湖石旁闲坐,表现出轻松悠闲的状态,山石般的塑痕和局部的裂纹带有岁月的痕迹,与造型完美结合,具有中国水墨画的形式特色。作者从中解读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将其转化为雕塑的造型语言。


22



陈坚坚


作品:《逐梦之光》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逐梦之光》,对泥片成型技法在抽象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关注对光的把握与巧用。作品基于紫砂材料的延展性,通过抽象的构造手法来呈现充满块面感和空间感的造型,塑造过程强调体块的转折、朝向和韵律。同时,考虑当光线穿过雕塑作品时所形成的具有节奏感的光影效果,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美感。


23



朱文豪


作品:《生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生机》以人造机械与自然植物为主要创作元素,利用紫砂的材料特性,探讨人工制品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作品的造型是偏抽象的概念化表达,将植物“移植”于机械之上,强调植物作为具有生命的物质形式,在本质上所散发出的力量感与向上性是冰冷机械所无法具备的。作品也反映了人造物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对人类现代工业发展的反思,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思考。




更多作品扫码查看 [线上展馆]





专家访谈

01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装饰杂志社主编

本次参展作品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准,既有精湛的技艺,又有深厚的工艺的积淀,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着的求新、创新的意识。祝贺全体参展学员们取得的优异成果,透过大家的作品可以看到整体项目的成果成效,希望各位学员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将我们的紫砂文化发扬光大。


02


李超德

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艺术学院原院长

非常荣幸我可以担任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艺术培训项目的授课教师,和我们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有这样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本次项目探索了年轻一代紫砂创作者的培养方式,为从全新视角推动紫砂的现代性与艺术性作出了贡献。


03


吴光荣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国美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近年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果,此次创新实践作为紫砂艺术创作培养的重大突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将设计学院的前沿教学思想与宜兴紫砂的独特材料、工艺特色相整合。我期待各位青年艺术家们在未来的创作中作品大获丰收,创作出更多优秀、精彩的作品。


04


华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首先祝贺本次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我曾经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门下,接受了严格的造型工艺培训,并且对前辈大师的紫砂作品理解较为深刻。传统紫砂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尝试,可以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期望各位青年艺术家加强自己的实践积累,融合多元化的风格,还能够发掘出新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为当代紫砂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05


王晓

无锡市广电集团副总裁

此次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在紫砂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我们无锡广电目前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基础。期待本项目在未来可以有更多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艺术的魅力。




学员访谈

01


夏征

国家艺术基金学员代表

平时做惠山泥人,这次想换一种材质,想用紫砂来表现雕塑,这次来学习就是想在材质上有所突破,让自己更多元化,在作品上有提升。



02


王乐家

国家艺术基金学员代表

我平时做数字雕塑比较多,以前没有做过紫砂作品,这次的作品都是用3D技术来完成的,3D打印外模,用紫砂成型,对传统成型方式都是一种更新和尝试。



03


郭栋祥

国家艺术基金学员代表

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艺术培训项目是在夏天开展的,正逢《长安三万里》上映,我由此生发感想,创作了这件以《将进酒》诗歌为题材背景的作品,整个雕塑作品简约大气,用淡色泥料突出诗人的浪漫主义。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设计学院

本期编辑:时丹婷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3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