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马平书画:艺术中的精神追求与笔墨风采

发表时间: 2024-11-19 12:01

马平书画:艺术中的精神追求与笔墨风采

文/高三适


艺术,由自然到画面,由丘壑到笔墨者也。前者易,常落庸俗;后者难,肯綮在神。

马平先生少年时既有书画之癖,只是工作少暇,唯于近年耽力,然如驰飞马,激越勇进,雪人耳目,一言蔽之:有天赋笔,能吐真性。

这种天赋真性,恰是我所说的“肯綮”,是一股神化的力量,能将一个创作者的内在磊磊之情,挥洒激荡,播发为落落生意的画面。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笔墨、材料等形式的差异,而是这股神化的力量:生命的真性。

那么,这种真性在现实中,在国人书画中,在马平先生的作品中,是何种样态呢?两点即可详之。


其一:相由心生。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却鲜知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修习革新关系,古人曾总结了一条脉络:相由心生-心由德润-德由量长-量随识进。即一个人所展现的面貌,终究在于见识对自身的影响,这个“外源性”的部分,与内在互动,便逐渐融合改变,于相貌如是,于作品亦如是。马平先生所历,人情往来、中外接洽、学问优游,加之又热爱钻研,其识见愈多,其涵咏愈深,此非一般习练者所比,一经挥洒,面貌非凡,倒如历练经久者,这是古人所言“功夫在诗外”之意——一个艺术从业者,在人生经历上,非厚积不可,否则便难有进境,这一点马平先生是占了先机的。

基于此,再看艺术理论上的先贤言论,同样在此彀中。谢赫六法说,几乎成为评定中国画的不二圭臬,其中“气韵生动”为最高级别,明代董其昌对其理解最为道地,其言:“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你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不都是人生历练吗?不都是“识见”的功夫吗?不都是一个创作者的“先机”吗?如果这翻可学之气韵,遇合先天一点天赋,纸面上、手掌间,便都是无一不动人之物也。

马平先生常讲,自己最怕,也是最着意的地方在于思想是否“结壳”,这个说法实在准确巧妙,结壳,就是封闭自我,故步自满,不再增加、替换、洗练新的“识见”,这之于生命、之于艺术创作,都是天大的灾难。不断“破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可“于新生处立定身形”,才可成就新神,才可锤炼真性,才可焕发新我,在混沌里放光明,这一点光明,就能指引一个人不断前进,有如此认知,识、量、德、心,一贯成就,回环递进,马平先生又占了一处先机。

真性即神,神即真性。锤炼而去伪饰,践行而得真章,摒弃艺术创作的一切假大空,实事求是的表达自己的这个“神”,便是最触动人的作品,乘神之马,驰骋无碍。马平先生的“相”在数年艺术表现里,明润温缓,是正路,是明途。

其二:观照生命

创作之难,难在将创作与自我生命融合,或者起码能观照生命,创作一定是独特的、个性的表达,否则就是庸俗一路,前者可理解为“功于造化”,后者可理解为“功于自然”,造化在于创造、新生、独有,自然在于搬运、肖似、泛化。如若去判断作品,造化、自然,此二词足矣。

马平先生于造化一路,颇有天赋。略举一例,某次,马平先生于庭院中,见一顽石,又见天上之月,浮云与草丛,如水似幻,诸多遐思油然生发,所生发者生命之浩叹也,于是创作了一幅“月、石、鱼”三者空然相对的作品,引发观者跳出画面,照见自己的生命思考,此作打破了物理结构、时空结构,反而更具神性——这便是造化了。这才是中国人、中国画,是沿着中国的哲思、合着自我的生命流淌出来的,便无依着,便无持守,茫茫太空,倾吐来便是!

我尝言,这一次的创作开启了马平先生的一个维度,超越了众多画者,他自己讲这是“生命意趣”,这简直是正大气象,是国人独有的气象。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曾说:东西方走了反向的路,西方是从再现走向表现,而东方是从表现走向再现。这大概是这一百多年来艺术现状的一个准确描述,我们“写意”的传统被丢掉了,或者说没有能力去运用,之于原因此文不做分析。然而,写意又恰恰是我们艺术的“命根子”,放眼当今,从创作到审美,技术流无疑是大众热衷的遮羞布,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思想,是意趣、是自由、是自我、是生命感。哪怕有一点点观照生命的创作,都已是星间轮月。马平先生虽创作时间不长,然其在此点上,已再得先机,当涵养培护,以成就不同。

譬如筑楼,此间所述为地基,其越深厚,则楼越高壮,马平先生在几种先机得占下,内蕴丰沛,思如电光,每触新物、新画、新技都能取来得宜,其笔墨轻灵蕴藉,常可在所学之上另辟新境,所谓“熟中生、生中熟”两者兼而生发,也正是作者创作美妙的来源,其书法渐得“稳”字,于纵横多姿间透出一分硬劲,与之攀谈,会时常听到他于书画之道的思考,恰与其作品相轩轾。此当为马平先生为人为艺之写照。


“以神为马”是因了马平先生的书画艺术而生发的思考,你要去盘活、激越这生命,行于世间,所驰策的唯有自己的精神,先得神,再用神,如驰骏马,此当为个个国人所须有之认识,亦当为个个创作者所须有之磨砺。正是藉着此一份神,才能参得一份悟,才能成得一份果,璨其生命,必先于此着力。



马平,字逸川,著名书法家,画家,出生济南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结业,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