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萧何的智慧: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发表时间: 2024-10-30 09:56

萧何的智慧: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萧何为什么不愿当头儿?

萧何,沛丰邑人,即今天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其最初为秦沛县狱吏,其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而且善于识人,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泗水亭长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鼓吹手周勃,由于他们年龄相仿,脾气相投,所以便成为莫逆之交。

虽然萧何有着显赫的功绩,位极人臣的职位,但自始至终他还是一个明哲保身的智慧之人,可以说是一个好下属,值得我们现在职场上的朋友们学习学习。

韩信是为了帮刘邦夺得天下,帮吕雉杀韩信为了巩固刘邦的天下,“用"和“杀”都是效忠刘邦,无可非议。

千错万怪韩信应怪自己,野心太多,把自己送上死路。萧何一生为人谨慎不骄傲,善于倾听别人好的进言,目光远大,善始善终立于不败。

韩信虽立大功,是骄傲所致,不合群孤立难行,显出面太大,所以不能善终。

又说韩信 ,男子汉大丈夫一不做二不休,要么老老实实服从刘邦,要么分庭抗礼兵戎相见,为什么畏畏缩缩首鼠两端瞻前顾后左右徘徊?既然有了野心,有了不臣之心,就大胆说出来,然后付诸实施。也无关紧要,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做到宠辱不惊需要惊人的定力。

这是需要时间和沉淀的。

萧何,一代贤相。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

他不愿当头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没有野心:萧何一心想做个太平官,他没有当出头鸟的念头,不愿冒着灭族的风险主事。在刘邦的队伍草创初期,萧何就推举刘邦当头,并竭诚协助他稳定民心,徐图大业。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萧何不贪恋富贵,不越权争功,留下了纳贤、荐贤、让贤的佳话。

出于审慎:当时的萧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粮的,他自然要考虑后路。刘邦的队伍草创初期,势单力薄,立足未稳。每到濒临绝境,萧何都主张保存实力,以图后计。而刘邦却绝不退缩,硬着头皮死磕。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魄,萧何并不具备。及至坐到相国的位子上,萧何更是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心里没底:芒砀山上下来的这帮人,是一群乌合之众。萧何深知刘邦重交情、讲义气、不怕事、能成事,号召力强。尽管如此,他对于这样一个草台班子究竟能够走多远,心里是没底的。

具体的分析:

沛县起义:在沛县起义时,萧何有资格当头,但他骨子里就没有当出头鸟的念头,不愿冒着灭族的风险主事,于是推举刘邦当头。

楚汉之争:在楚汉之争中,萧何多次主张保存实力,以图后计,但刘邦却硬着头皮死磕。萧何的规劝不是没有道理,这两场恶战几无胜算,即便险胜,也是重创之下死里逃生。

关中留守:刘邦进入关中后,萧何被任命为丞相,留守关中。在这个过程中,萧何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但他并没有借此机会谋取更高的权力。

总的来说,萧何不愿当头儿是出于多种原因的综合考虑,包括他的性格、野心、审慎以及对局势的判断等。这些因素使得他更愿意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而不是亲自担任领袖。萧何坐上相国之位后,其谨小慎微的表现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萧何大力支持刘邦对前线的作战。他在关中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征发士卒,筹集粮饷,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毫无怨言,生怕自己的工作出现任何差错而影响到刘邦的大业。

其二,在处理与其他功臣和将领的关系上,萧何极其小心。他从不居功自傲,对他人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他总是虚心接受,从不轻易与人发生争执和冲突。

例如,当有将领因战功而对萧何的地位表示不满时,萧何没有凭借相国的权势去打压对方,而是选择低调处理,主动与对方沟通,化解矛盾。

其三,面对刘邦的猜忌,萧何更是谨言慎行。刘邦多次派人询问萧何在关中的情况,萧何深知这是刘邦对他的提防。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他主动将自己家族中能参军的子弟全部送到前线,表明自己没有二心。

还有一次,刘邦从前线归来,许多百姓拦路告状,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房屋。然而,这实际上是萧何故意为之。他深知自己位高权重,容易引起刘邦的猜忌,所以通过自污名节来让刘邦放心,表明自己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其四,在制定政策和处理政务时,萧何更是反复斟酌,权衡利弊。每一项决策都力求稳妥,既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又要避免触怒刘邦或者引起其他势力的不满。

萧何坐上相国之位后,时刻保持警醒,以谨小慎微的态度行事,力求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自保并为国家作出贡献。萧何的谨小慎微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为刘邦治理关中时,萧何做事极为周全细致,每一项政令的颁布、每一笔财物的收支、每一次人员的调配,都详细记录,以备刘邦查验。哪怕是极小的事务,他也不敢有丝毫疏忽,生怕被刘邦抓住把柄。

刘邦在前线作战,有时会突然返回关中视察。萧何每次得知消息,都会立即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自查,确保没有任何漏洞。

在选用官员和提拔人才方面,萧何极为谨慎。他深知自己的举动可能会引起刘邦的关注和猜疑,所以每一个人选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要保证所选之人有能力胜任,又要确保不会被刘邦认为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当有其他官员向萧何献殷勤或者表示亲近时,萧何总是保持距离,不轻易接受他们的好意,以免被刘邦误解为结党营私。

即使是在自己的生活起居方面,萧何也不敢过于奢华张扬。他的住所相对简陋,衣食住行都保持着相对朴素的风格,避免给人以骄奢淫逸的印象。

总之,萧何无论是在公事还是私事上,都时刻保持警惕,以谨小慎微的态度应对,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地位的稳固。

萧何面对刘邦的猜忌,做了以下几件事:

其一,自污名节。当刘邦在外征战多次派人询问萧何在关中的情况时,萧何表现得十分谨慎。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故意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房屋,引得百姓不满,以此来营造自己贪图小利、胸无大志的形象,让刘邦认为他没有更大的野心。

其二,遣送亲族。萧何将自己家族中能参军的子弟全部送到刘邦的前线军队中,让刘邦看到自己愿意把亲人置于危险之地,以表忠心,消除刘邦对他拥兵自重的猜忌。

其三,谦卑恭顺。在与刘邦的交流中,萧何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对刘邦的旨意无不顺从执行,不敢有丝毫违背。

其四,收敛权势。萧何主动减少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不轻易发表强硬的主张,避免引起刘邦的警觉和不满。

通过这些举动,萧何试图化解刘邦对他的猜忌,以保自身平安和地位稳固。除了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外,萧何自污名节还有以下表现:

故意混淆刘邦视线:萧何故意添油加醋,将刘邦的皇家园林卖给商人,引得刘邦大怒。

锒铛入狱后装可怜:萧何被刘邦关进监狱后,许多百姓在谋士的商议下都来到刘邦那里求情,并且将萧何做这些事情的缘由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虽然不开心,但转念一想以萧何的为人其实也并不会这样做,于是就将萧何放了出来。

萧何真是大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