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5 09:00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毫无疑问是第一主力。被刘邦拜为大将后,一次次力挽狂澜,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邦的天下几乎是由韩信帮他打来的,但诛杀功臣行动中,刘邦为什么第一个就拿韩信开刀?
韩信的能力没有人会怀疑。他先率领汉军平定三秦,以“初出茅庐第一功”取得了汉军对楚军的第一次胜利,然后又连破魏、代、赵三国,促使燕国投降,破齐国都城,与项羽大将龙且二十万大军决战,利用河道,以少胜多,真正做到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立下不世之功的韩信心想,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是不是应该升官进爵了?领导没提,是不是没想到?我得提醒他一下。于是,写信给刘邦,希望可以封他为假齐王。
打工人的思维不就是这样吗?以功邀利,我给你打仗、立功,又不是为了情怀,实打实的封赏得给啊!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眼巴巴地等着韩信施以援手。刘邦见信后,气炸了,顿时对韩信起了杀意。
只能说韩信要封赏的时机不对。韩信一直以打工人的思维考虑问题,从来没想过刘邦处于什么境遇,看到信会有什么想法。
对领导来说,有些赏赐,我可以主动给,但你不能主动要。尤其是在很敏感的时期,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在张良与陈平的劝说下,刘邦从大局考虑,很不情愿地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刘邦看似将韩信高高捧起,但这笔账却被他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只待秋后算账。
龙且战死,令项羽产生深深的恐惧,派武涉游说韩信。武涉直言,“刘邦的人品是靠不住的。现在能封赏韩信,就是因为项羽的存在。如果项羽有一天不在了,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就是你韩信。现在的破局之道就是独立称王,三分天下”。
当领导开始不信任你,忌惮你,而你也有足够能力与资源的时候,就是另起炉灶的时候。但韩信不这么想,自己跳槽到刘邦集团,刘邦不仅破格提拔了我,还对我言听计从。他如此信任我,我怎么能背叛他?这个时候,韩信感性战胜了理性,言辞拒绝了武涉。
刘邦信任的是你韩信吗,信任的明明是萧何!可这时的韩信还在刘邦灌的迷魂汤里陶醉。
武涉走后,谋士蒯彻也开始游说韩信:“你的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刘邦既给不出合适的封赏又忌惮你的实力,在汉军集团你根本无路可走。投奔楚国同样也是如此。独立称王是摆在你面前唯一的路”。
即使被轮番劝说,韩信依旧对刘邦感恩戴德,觉得自己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总不至于连齐王也不让他当吧!他没想称王,当一方诸侯,此生足矣!
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到了一定的位置,不往前走,后面就是万丈悬崖!
本就在悬崖之巅的韩信,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命令韩信和彭越前来救驾。韩信又按兵不动,待价而沽。这可是最后一战了,得谈好价,免得刘邦翻脸不认账。
这是第二次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可依旧想杀不能杀。一肚子气只能往肚子里咽。最终,刘邦还是从大局出发,以退为进,以封地为诱饵,骗韩信上钩,先帮自己打败项羽再说。
刘邦画了一个大蛋糕给韩信,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韩信和彭越欣然同意出兵,并在垓下一举将项羽击败。
韩信真是糊涂啊,仗还没打,先讨价还价,不给好处就不干活。领导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下属。现在又不能动他,只能使出看家功夫画饼。重点是韩信还真吃这一套,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
不听话的下属,如果没什么本事,那么刘邦对他顶多也就是不喜欢,不重用罢了。如果这个人不仅不听话,而且还非常有本事,他就离死不远了。这样的人在这世上多活一天,便多一天威胁。如此一来,刘邦又怎能容得了他?刘邦两次闯人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便是最好的铁证。
领导如果表现出不喜欢一个人,总会有小人揣摩上意,为领导解决烦恼。这不,当刘邦第二次闯进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后,有人举报说韩信谋反。刘邦接到这封举报信后便乘机大做文章。
要说韩信这人虽然有本事,却不会处人,人际关系很差。朝堂混了这么多年,居然没啥朋友。出事儿了就是墙倒众人推,没人替他说话!
朝堂上,陈平认为,韩信实力太强,不能随意出击,可以假借天子巡狩,趁韩骗出来,秘密逮捕。
在韩信的封地,韩信也陷入痛苦的选择中。他的好友钟离眛,也是项羽身边的大将,在项羽失败后投奔于他。
此时,刘邦以重金悬赏钟离眛的人头。钟离眛劝韩信反叛,他觉得有自己的加入,大事必成。如果拿自己的人头讨好刘邦,韩信很有可能会步自己后程。
与钟离眛反叛是韩信最后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也被他错过了。因为这个时候,韩信依旧幻想着:自己功劳这么大,刘邦不会拿他怎么样。毕竟韩信眼下的污点只有钟离眛,只要把他献给刘邦,不难保全自身。
钟离眛眼见说服不了韩信,愤然自杀。
韩信兴冲冲地拿着钟离眛的人头去邀功,前脚刚见刘邦,后脚就悄悄被捕。
刘邦怕抓韩信引起其他诸侯的叛乱,所以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听候差遣,实际上是将韩信软禁起来。
在刘邦集团,韩信一直把萧何看做有知遇之恩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他相信萧何,可是他忘记了,当利益当前,不能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在吕后的威逼利诱下,萧何果断出卖韩信,诱骗韩信入宫,这也吹响了韩信的丧钟。在吕后的长乐宫,一群宫女用竹签活活戳死了韩信。
韩信临死前还在呐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彻的话呀,竟然被一个女人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临了临了,韩信还把谋士蒯彻拉了进来。这句话也被吕后用小本本记下,告诉了刘邦。韩信这个情商,真的是捉衿见肘。可以想到,蒯彻马上要被清算了……
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时,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当然是因为韩信死了,从此少了一个威胁皇权的隐患;“怜”则说明,刘邦何尝不知道韩信没有造反之心,他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悲哀啊!
韩信的才能就是他的原罪。韩信的思维方式与性格则加速了他的灭亡。
对刘邦来说,他是一把好用的剑,刘邦只是一味地利用他,而几乎从不信任他。
一个好用的工具是不该有独立思想的,而能力强的人绝对不甘心做他人的工具,另起炉灶是唯一的出路。
可惜,老天给了韩信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都被他错过了。安于现状的打工人思维,让韩信败局几乎成为了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