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画像石墓:山西离石马茂庄的神秘古迹

发表时间: 2021-06-11 00:52

东汉画像石墓:山西离石马茂庄的神秘古迹

选自《文物》1992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离石县文物管理所。

离石县马茂庄村,位于三川河与其支流交汇转弯处北侧二级台地边缘,东距县城南关约2公里(图一)。

本世纪初,村西1.5公里的"塌崖湾"曾发现汉画像石“左表墓”及“和平元年”石刻柱。若干年以来,在村西山塬上也不断发现汉代画像石

1990年10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协同当地文物部门,在马茂庄村西山塬上,又清理了3座汉代画像石墓,自西向东编号为M2、M3和M4其中M2与M3相距65米,M3与M4相距20米。出土一批汉画像石和少量的随葬器物,现分别报道如下。

2号墓

(一)墓葬结构

2号墓坐北朝南,方向206度。斜坡墓道开在耕土层以下,经钻探长20、宽2米。此墓由墓门、甬道、前室附两侧耳室与后室组成。被盗,墓室顶部已毁。墓室内积满碎砖淤土,后室有烧后炭化的骨骸少许,死者葬式不详。墓室由绳纹条砖(36×18×6厘米)错缝砌筑,残存高度在墓室四壁横额画石处,墓底距地表深4.2米(图二)。

墓门外以条砖错缝平砌封堵存高1.68、宽1.8米,与墓道底部同宽。墓门在甬道南端,由门楣石、左右边框石和两扇石门组成∶纵高1.66、横宽1.6米,两侧用条砖砌固。门扇正面有镶环孔,边侧上下留有门枢。门楣后的石条边沿和门槛内的铺底砖面上,对应凿出凹缺和臼窝,使门扇得以启阖。甬道长3.5、宽1.08米;顶部已塌,残留的4层条砖砌作拱券状,墙高1.36米。曾在角道北部出土了1块半圆形画像石,可判断为甬道券顶北端的嵌饰物。

前室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82米。四壁均有门道,南与甬道相连,北通后室,东、西各通1耳室。四壁皆由画像石竖立拼砌。东、西两壁砌法相同,分别以门道为分界。两边各砌3块石材。每组石材左、右两块靠前,中间1块错后6厘米,呈倒凹字形(图三、四)。

南壁砌法与东、西壁相似,但两边各为2块石材竖砌而成,靠门道的石材很宽,外侧凿磨去薄4厘米,形成两个层面,看起来与东、西壁相似(图五)。

北壁门道较宽,中央竖立1根断面宽20厘米的八角形石柱,上承40厘米见方的方形栌斗石。栌斗凿成榫卯相连,榫径9、卯深2.5厘米。门道两侧各竖砌1块石材。四壁之上承托横额石,其中,南、北横额石两端长出15~20厘米,长出部分被凿薄5厘来,形成曲尺形凹槽,再将东、西横额石的两端窄头嵌入南北横额石的凹槽内。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86、南北长3.12米。其北端后壁有盗洞,墙存高1,2米,被烟火熏黑。

左、右耳室附于前室东西两侧的中部,长2.3、宽1.06米。顶部也已塌落。

铺底砖仅存于甬道和前室,也遭破坏;上层铺作"人"字形,下层为错缝横铺。

(二)画像石内容

画像刻于墓门、前室四壁和横额石上,计28块、31幅画面(图六)。

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红褐色。系利用板状页岩分层削凿,稍加磨制.再由画工勾勒墨线,石匠锻刻。一般为先阴刻轮廓,再剔地平铲作浅浮雕。对物像细部不作刻划,留下原有墨迹。还有若干画像石的下部存有隶书文字,标明在墓葬中的位置。

画像石1;墓门顶部刻石,长1.86、宽0.31、厚0.14米。上下分层构图。上层由连续的蔓草状云气纹组成图案,同左、右门框画石的外栏风格一致,作为边饰。下层为车马出行图,车马皆向左行驶,自左至右刻执节导骑,马车3乘,分别为轺车、帷车和棚车,最右刻1株柏树(图七)。

画像石2、3;墓门两侧门框刻石,长1.35、宽0.34、厚0.14米。左右对称。皆作内外栏刻画。外栏刻云气纹,内栏上层一刻西王母,一刻东王公,相对坐于华盖垂饰的天柱悬圃之上。下层分别刻持彗与拥盾的门吏(图八~一一)。

画像石4、5∶墓门扉刻石,长1.32、宽0.52,厚0.05米。上下分层,刻画内容不同。上层各刻朱雀1只,左右相对。下层各刻铺首衔环,铺首额似山形,瞪目露齿(图一二、一三)。

画像石6∶甬道刻石,半圆形,直径0.C5、高0.44、厚0.06米。正、背面皆刻画像。正面为肩生两翼的虎,背面1兽似豹,也肩生双翼,俯首卷尾,趴伏于地(图一四、一五)。

画像石7、12、19、22:为前室四壁承托的横额刻石,均有断裂破损。分格构图,为车马出行场面。画像石7为南壁横额,长3.25、宽0.29、厚0.25米。画幅长2.82米,分3格刻画。左为軺车2乘,中有持棨戟骑吏4名,右有车前伍佰6名(图一六)。

画像石12,西壁横额,长2.92、宽0.29、厚0.25米。画幅长2.82米,分?格刻画。前3格框从左至右依次为帷车1乘,辎车1乘,随从骑吏4名;后4格框均为轺车1乘(图一七)。

画像石19,北壁横额,与画像石7的尺寸相近,只是薄4厘米。画面通幅,中部刻1高墙深宅,内有厅堂;大门两侧植柏,围栏双阀,有拥盾、持彗的门更分别立于两旁作迎送状(图一八)。

画像石22,东壁横额,尺寸与画像看12相同。画而4格刻画,自左依次为安车1乘与植相1株,軺车1乘与步卒2名,軺2乘与植柏1株,植柏挂剑与軺车1乘(图一九)。

上述4条横额画石表现的车马出行场面,似应从南壁(墓门方向)横额画石的中间起,经西、东两壁再与北壁横额画石相接。

画像石8~11∶为前室南壁刻石。画像石8、11长1.39、宽0.29、厚0.25米,均刻云气纹,周框素面。画像石9、10长1.37、宽0.35、厚0.25米,上下分层构图,画面相似。上层画面较小,东王公与西王母相对坐;下层画面较大,异兽、云车在持符节驱神骑的导从簇拥下,飞升在层峦叠峰之间(图二○、二一)。

画像石13~18、23~28∶为西、东两壁刻石,画像内容西、东壁对应。画像石13、15、16、18、23、25、26、28刻云气纹(图二二、二三)。

南端的画像石14、27皆长1.4、宽0.39、厚0.12米。分5格构图。画像石14自上至下依次为戴胜昂首的朱雀1只,云气纹,口衔圭的赤鸟1只,举尾侧立的三足鸟1只和振翅翘尾的双头鸟1只(图二四、二五)。

画像石27自上至下依次是双"天马1匹,云气纹,双头相合的两黄兽1头,臛硫1头和爬行的龟1只(图二六、二七)。

北端的画像石24及17长1.35、宽0.37、厚0.12米。均作上下分栏刻画,上层各刻肩生双翼的东王公、西王母坐悬圃;下层各刻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的执符节着褥袍之神人使者(图二八~三一)。

画像石20、21∶墓室北壁两侧竖立的刻石,长1.37、画面宽0.5、厚0.23米。各刻廊院和癫殿顶建筑,院前有4人拱手作迎送宾客状(图三二、三三)。

2号墓的画像石中,6处有隶书墨迹,均出自刻云气纹图案画像石的下部。画像石10书"户南"2字,画像石15书"东壁北柱"4字,画像石16、18、25、28分别书"西壁户北柱"、"西壁北头柱"、."东壁户南柱"、"东壁南头柱"5字。除画像石15外,所标示的墓中方位与实际位置相符(图三四~三六)。

(三)随葬器物

清理时,在前室淤土中发现少量的破碎陶片,多已不能复原。可识别形状的有案、奁、榼、耳杯等;类同于洛阳烧沟汉墓中东汉晚期的器物。一些完整器物散出于墓圹的各个部位。

陶罐2件。灰陶,均出土于墓道填土内。一件(M2∶1)方唇直领,圆肩平底,肩、腹部有压印的细绳纹。口径13,2、高20厘来(图三七∶2)。

另一件(M2∶2)折沿,平口,短束颈,圆鼓腹,平底。肩、腹部拍印数周细密的绳纹。口径9.2、高23.2厘来(图三七∶1;三八)。

铁臿1件(M2∶3)。出土于墓道底部近墓门处。整体呈U型,刃略弧凸,背中空成銎。长14.4、刃宽3.2、背厚1.3厘米(图三七∶6;三九)。

铁凿1件(M2∶4)。与铁铲同出,长条形,两面刃。长13.6、宽1.7、厚0.8厘米。

铜盖弓帽1件(M2∶5)。出土于前室。圆筒状,中空成签,偏上部挑起一钩,饰凸弦纹。长7.2厘米(图三七∶7)。

铜泡2件(M2∶6)。也出土于前室淤土中。一件口径2,5厘来,另一件口径3.8厘米(图三七∶3,4)。

铅衔镳2件(M2∶7)。出土于前室。弯曲如S形,两端部皆镂空。长10.8厘米(图三七∶5;四O)。

五铢钱3枚(M2∶8)。出土于后室门道处。正面无内那,体薄且铸造较粗。钱径2.5、穿宽1厘米,重2.7克(图四一)。系流行于东汉桓、灵帝之际的钱币。

3号墓

(一)墓葬结构

3号墓也是一座砖石混砌墓。坐东向西,慕向283度。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北侧耳室及后室组成。通长8.45(不含墓道)、宽6.65米。墓道长22、近墓门处的底部宽1.8、距地表深5.2米。封门砖及门外条砖、墓门结构与2号墓相同(图四二、四三)。

墓门由5块画像石组成,高1.56、宽1.,58米。门扉中部里侧各镶铁环并有铁链和系。墓道券顶已坍塌,长2.28、宽1.12、墙高1.18米。

前室平面略呈长方形,东端稍宽。南、北壁各长2.9、西壁宽2.7、东壁宽2.76米。在前室西壁、东壁两旁砌画像石门框,上架画像石横额(图四四)。

前室顶部已塌毁,存高1.5米。出土少量陶片和一块方形画像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04、南北宽1.84米。四壁自2.1来处券拱内收,现存南北两面,高3.24米,墓顶正中有东西向的一排条砖封砌。

北侧耳室门道开于一侧,长0.95、宽1.1米,券顶。耳室平面路呈长方形,长3、南端宽1.9、北端宽1.8米。其南段被一座明代洞室墓打破,墓顶东侧有一盗洞,北端墙倒塌。墓壁自1.8米处起拱内收四面结顶,南北向一排条砖砌封,内高2.6米。

铺底砖仅存于甬道和前室。甬道错缝横铺,前室作"天"字形斜铺。

(二)画像石内容

3号墓内砌筑画像石11块,计墓门门楣、门框、门扉5块,前室西壁通甬道的门道、东壁通后室的门道各砌筑3块。在前室的淤土中,清理出1块方形画像石,边长26、厚17厘来。此石只用红,白色彩绘,未加刻镂;正中绘朱色圆轮,周围画云气纹,其间还有1个三梁冠头像。

墓中画像石的质地、刻法与2号墓相同。因数量不多,未编号。

门橙石∶1块,长2.17、宽0.31、厚0.12米。上层刻斜格云气纹,下层刻车骑出行图。左行车6乘,1骑吏,间柏树4棵。其中前3乘为导车,第4乘为招车,车上乘者当为主人,后2乘为从车。这与《后汉书·舆服志》记"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的情况相符(图四五)。

门框石∶2块,长1.25、宽0.32、厚0.11米。上层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相对坐于昆仑悬圃,上有华盖下有青鸟。下层分别刻捧盾、持彗的门吏,着交领长袍(图四六~四九)。

门扉石∶2块,长1.15、宽0,5、厚0,05米。自上而下为朱雀、铺首衔环和独角神兽(图五〇~五三)。

前室西壁画像石,3块。

横额石∶长2.74、宽0.31、厚0.12米。上层刻云气纹。下层左段有轺车2乘,间1骑吏;后随骑从4人,上方间有飞鸿。中段刻庑殿式建筑,其右侧1执笏者作迎候状。右段刻车3乘,第1轺车前有1导骑,第2蟠车前、后均有二骑吏,第轺车随后(图五四)

左边框石∶长1.3、宽0.88、厚0.12米。分纵向3格刻画。左、右两格内刻云气纹、斜格云气纹。中格内1条应龙作飞腾扑食状,卷曲的躯体把画面分成上中下3层。上层刻戏耍驾御飞龙的羽人、鸿雁玄鸟;中层刻坐悬圃的仙人、鲲鹏与骑使;下层刻展翅朱雀、独角神马、天柱猛虎和仙人(图五七)

右边框石∶长1.4、宽0.86、厚0.12米。画像构图似左边框石。中格分上下层,分别刻画仙界、飞升场面。上层中有苍龙卫护着昆仑天柱、坐悬圆的仙人,左有飞行的神人,右有骑使;天柱下有3鸟、羽人、蟾蜍与白虎。下层以执禾羽人、叠峰屏崎烘托出广阔的空际,1御者控驭着五氯飞龙,云车上有伞盖,内坐主人,旁有流云,下有骑使、飞鸿(图五八)。

前室东壁画像石,3块。

横额石;长2.84、宽0.31、厚0.13米。分上下栏刻画。上层刻卷云纹。下层刻左行的出行场面,自左至右依次刻御虎导骑、虎车、题车、狐车、豹车、鱼车、狗车、龙车、骑吏,怪兽异禽皆半走半飞,车下有卷纹(图五五、五六)。

左边框石∶长1.27、宽0.52、厚0.12米。纵向分左右栏刻画。右侧窄栏靠门墓道,内刻卷云纹。左侧刻飞升图。自上而下为2人骑马持节,3匹天马挽云车(上有二乘者),1羽人乘龙,2羽人戏龙,1鸡首人身使者持祭戟守护于神木旁(图五九、六○)。

右边框石;长1.2、宽0.53、厚0.12米。构图同左边框石。也为飞升图,自上而下刻2人骑马持节,4匹天马挽云车(上有2乘者),3骑马、2乘雁持节拥符的仙人,5匹神兽挽云车(上有2乘者),1持笏着檬袍的牛首人身使者(图六一、六二)。

(三)随葬器物

在前室与甬道过洞处,发现零散骨骸,出土少量陶片。可辨识的器种有长方形案、奁的熊形足以及耳杯和长方榼等。

其中已修复的1件陶钵(M3∶1),敞口圆唇,扁圆腹,平底。外壁口沿下饰弦纹3周。泥质红陶,施墨绿色釉。口径20、高8厘米(图六三∶3;六四)。

1件陶勾(M3∶2),匀首宽肥,圆底,柄端内下钩曲。残存朱色。深3.2、长18厘米(图六三:1;六五)。

另有骆门门扉上的铁环(M3∶3),已朽蚀,直径11、环条径1.2厘米(图六三∶2;六六)。

此墓随葬器物类同于洛阳烧沟汉墓中东汉晚期的器物。

4号墓

(一)墓葬结构

4号蔡是一座残墓,为前后室结构,墓向15度。墓道因平整土地被挖毁,底部宽1.7、距地表深4.6来。甬道被一座西向的近代竖穴洞室墓打破。后室部分也已不存,仅存墓门、部分甬道和前室。

墓门的结构和封门砖砌法与2号墓相同。墓门石材残存3块。

甬道长1.6、宽1.02米。前室平面作正方形,边长2.8米。西壁残高2.2来,自1.9来以上开始起券。出土1块正方形画像石,边长27、厚15厘米。上面可辨的仅绘白色,圆轮,未加刻划。纵向分左右栏构图。右栏刻云气纹。左栏上刻坐方坛的肩翼神人,卷曲的蛇尾拖于坛下;中刻1侧身跨步,双手燥蛇的羽人;下刻1戴冠着袍拱手拥盾的门吏(图六九)。

右门扉石∶长1.25、宽0.5、厚0.05米。有残缺。上刻戴胜振翅的朱蛋,下刻铺首衔环(图七O)。

(三)随葬器物

在墓道填土近墓门处,距地表3.1米,发现1件陶瓶(M4∶1),外折宽斜平沿,短颈,扁鼓腹,平底。口径8、高18.8厘米(图七-一∶1;七二)。

甬道出土1件陶盆(M4∶2),方唇,平沿外折,近直腹,平底。口径20、高10,5厘来(图七一∶2)。

前室淤土中清理出土的陶片,可辨器形的有案、罐、杯等。已修复1件陶罐(M4∶3),灰降陶,火候较高。侈口,方唇,圆肩,圆腹,平底。通体压印细绳纹,内壁有点状印肩(图七一∶3)。

此墓随葬器物类同于洛阳烧沟汉墓中东汉晚期的器物。

结 语

马茂庄发掘的3座画像石墓,相距不远,周围还钻探出数座同类墓,表明这里应是一处族茔。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画像石内容及刻法等特征推测,墓主可能为地方官吏或豪强。墓葬时代为东汉晚期,即相当于桓帝、灵帝之际。

2号墓画像石构图简明疏朗,多作分格框处理,刻画凝重醒目,艺术风格古拙。3号墓画像石构思奇特,刻画活泼自由,不拘细微但求神似,雄浑豪放。

砌筑在墓室门道过洞的横额画像石,具有装饰墓门和拓宽通道的作用。

与三川河流域相距不远的陕北无定河流域,发现过东汉中期画像石墓。因资料有限,两地汉画像石之间关系尚难确定,有待于今后研究。

发掘期间,曾得到了马茂庄村民委员会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发掘∶刘永生 王传勋

商彤流 海金乐

邢晋中 傅明元

执笔∶商彤流 刘永生

拓片、摄影;王传勋

绘图∶商彤流 畅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