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玻璃杯泡茶全面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泡茶方法?

发表时间: 2023-07-14 12:05

玻璃杯泡茶全面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泡茶方法?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地面热得能煎鸡蛋

这么热的天气,免不了要多喝茶补充水分。

但工作日上班时,手边没有盖碗泡茶的条件。

再加上,手头没有足够空闲,工作节奏比较快。

此时,换上一个容量稍大的玻璃杯,简单泡杯清润鲜香的当年春茶也很不错。

还记得在礼拜一时,有位茶友给我们发来一张图。

私信内容是,能不能帮忙看看,我用玻璃杯泡的白茶,为什么干茶一直不沉底?

点开图片一看,果不其然,水面上的干茶芽叶像浮冰那样,浮起在汤面。

眼看着,那位茶友在玻璃杯泡白茶时,茶叶用量并不少。

但可惜,由于干茶一直没有泡开舒展,导致整杯茶迟迟泡不出茶味,肉眼看去,呈现清汤寡水状。

难怪那位茶友会在情急之下,私信找到了我们。

《2》

刚看完茶友的实拍图,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猜想。

于是特意向对方求证。

你在泡茶时,是先放茶,还是先倒水?

“像冲奶粉那样,先倒水啊,再放了一撮白茶,用的是我今年刚买的高山花香白牡丹。”

原来如此,这正是问题症结所在。

玻璃杯泡白茶,不能照搬冲奶粉的法子。

先投茶,再加水,更能快速打湿浸透​干茶。

等到干燥的茶叶逐渐吸饱水分,身量加重,缓缓下沉,自然能快速泡出一杯清鲜清润的美妙茶汤。

要是将投茶与注水的顺序调转,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情景。

喜欢喝绿茶,经常用玻璃杯泡绿茶的茶友,估计会听过这样的概念。‮

即,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上投法,即开篇那位茶友的做法,先往杯里加水,再将适量干茶放在水面。

中投法,操作略复杂一些。先添水,不过要注意,只加到一半满即可,然后再投茶,最后才是加满水。

按中投法泡茶的思路,有些类似夹心汉堡包

茶友们只要在脑海里回忆汉堡包,立马就能联想到这一泡茶画面。

最后,下投法在现实运用更广泛。

先投茶,再将热水直接浇灌在干茶上方,直冲而下,更能及时快速泡出足够的茶汤滋味。

茶叶圈子里,绿茶的分类众多,派系复杂。

各地的绿茶,造型天差地别。

连用玻璃杯泡茶时,也有五花八门的繁杂讲究,分出上、中、下投等不同说法。

三言两语,难以尽数。

不过,回到正题,言归正传来看,玻璃杯泡白茶的总体思路,遵循“化繁为简”。

大家仅需记住一句话,先投茶,再注水,更适‬合玻璃杯泡白茶的需求!

《3》

向那位发来私信求助的茶友,简单回复过去。

让他调整投茶顺序,再试一遍。

另一边,以此为契机,我们刚好也可以动手做一个泡茶小实验。

口说无凭,实拍为⁦证。

究竟在玻璃杯泡白茶时,适合用上投法,还是下投法?

简单对比尝试,实践出真知,一试便知。

在开始实验之前,先准备相应材料。

找出两个同款的玻璃杯,容量都是300毫升。

为了便于展示白茶干茶在杯中“载沉载浮”的画面,特意选了纯透明的杯子。

先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海绵擦仔细擦拭,再冲洗。

接着,再用热水温杯。

茶具准备齐全后,开始备茶。

这次的玻璃杯泡白茶对比尝试,选的是近期翻牌子频率很高的口粮白茶,2023一级白牡丹《鹊桥仙》。

今年夏天实在太热了,一连好几天,福州都是烈日干燥的天气,每天都能收到红色高温预警的短信提醒。

如此酷热的天气,多喝点清润的新茶,多喝生津感、沁凉感突出的高⁣山白茶,对身体更有好处。

找出那袋子装在密封袋暂存的《鹊桥仙》后,找出两个不同的茶则,分别用克秤称出了1.5克干茶,放在一旁备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烧沸一壶纯净水,正式泡茶。

一旁还架设了拍摄机位,专门实拍记录。

《4》

画面左边的玻璃杯,用下投法泡茶。

将提前备好的1.5克干茶,投入杯中。

然后,提起烧水壶,将滚烫热茶直冲而下。

在倒入沸水的过程中,受到高温的影响,今年《鹊桥仙》标志性的清雅花香、清新毫香,已经弥漫扩散出来。

光是闻着香,就很舒服。

注水结束后,已经能看到,超过八成的干茶已经浸到了水,正在沸水的激发下,不断泡开舒展,释放出茶味物质。

另一旁,画面右侧的同款玻璃杯,用上投法泡茶。

即,复刻开篇那位茶友在办公室泡茶的方法,先倒沸水,再往水面投入干茶。

投茶动作刚一结束,立马能看到,干茶立马浮起在水面。

稍微等了两、三分钟,与热水直接接触的部分干茶芽叶,才有了一丝丝被浸到的感觉。

等到这时,实验环节就进入了一个字——等。

耐心等待面前的两杯茶,茶味速度浸出,孰快孰慢?

直观对比感受,两杯茶当中的干茶,哪个更能快速下沉?

《5》

将两杯茶在桌面上泡上后,特意在手机上设了两次倒计时。

等10分钟,以及15分钟之后,分别提醒一⁤次。

同时浸泡10分钟,左边用下投法泡出来的白茶,汤色已经呈现为浅黄绿状。

除了个别两根芽头,从一开始就浮起在汤面外,其余茶叶全部都浸透。

但右边用上投法泡出来的茶,超过七成依旧是干燥状。

投茶量相同、水温相同、浸泡时间也相同的前提下,这两杯茶的泡茶效果,已然能看出明显区别。

至少,右边上投法泡出来的那杯茶,泡茶进程落下了一大截。

浸泡15分钟,闹铃再一次响起。

这时,左边这杯茶,已经算是泡好了。

汤色依旧是浅黄绿色,干茶彻底舒展。

尝入一口,鲜爽淳和,茶味饱满。

清雅花香、毫香、竹叶香等系列香型,清晰呈现。

但右边那杯茶,大量干茶依旧是浮起在汤面。

汤色寡淡,颜色极浅。

对比试喝了一口,香气、滋味都‏特别淡,寡淡乏味,并不出彩。

不过,看了画面对比,也能知道答案。

连干茶都没有泡开,何谈浸出充足茶味!

《6》

夏日办公室玻璃杯泡白茶,不建议听信花里胡哨的中投、上投法。

适合杯泡个别绿茶的做法,照搬到白茶身上,肯定会水土不服。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上选。

杯泡白茶时,下投法更实用。

投茶后,再加水。

千万别将顺序调换,以免影响泡茶效果。

白茶的芽头、嫩叶背面、以及嫩梗表面,都覆盖着能防水的茶毫

干度达标,里外干透的白茶,身量轻盈。

如果等注水后再投茶,肯定会浮在水面。

哪怕等了小半天,还是泡不出完整茶味。

这样做,无疑是白白浪费一杯好茶。

更多关于泡茶的知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