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9 18:40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年2月10日,环球网报道,台湾的星云大师在当月5日圆寂,在此之前,大师留下了自己的遗嘱,其中他特意提到自己没有舍利子。
对于舍利子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是佛教圣物,并且极其珍贵,通常是得道高僧圆寂之后火化而成。
那么,舍利子究竟是什么?它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星云大师又为什么刻意强调自己没有舍利子呢?
«—【·何为舍利子?·】—»
舍利子在梵语中是“身体”的意思,在佛教中还流传着关于它的一个传说,几千年前,释迦摩尼圆寂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尸身火化,之后就在灰烬中得到了很多散发着流光溢彩的珠子,后来人们就将这称为舍利子。
他的信众们认为舍利子是圣物,真佛的化身,于是都是的呢虔诚地争相供奉,久而久之,人们便认为得道高僧在死后焚化就会得到舍利子。
而舍利子也成为了高僧是否真的“高”的一种象征。
关于舍利和舍利子,很多人表示“傻傻分不清”,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其实舍利不论是普通人还是高僧,一般都会有的。
在佛教中,高僧圆寂焚化之后留下的高僧圆寂之后留下来的头发、用牙齿、骨头,甚至骨灰都可以被称为舍利。
但是舍利子却是比较罕见的,它是一种散发着光泽的结晶体。
舍利子的出现让人觉得它的“佛光”之下有有着无尽的神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佛吗?
为什么只有高僧火化之后才会有舍利子,普通人在死后也会被推进焚化炉,为什么最后却只剩下了一抔灰烬,这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要说普通人和高僧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僧人不食荤腥,难道一生茹素才是舍利子产生的关窍吗?
其实除了僧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也是不吃肉的,他们被称为素食主义者,有人是为了保持身材,有的人是不忍杀生。
但不论是哪种原因,人们似乎没有听说过那个素食主义者死后火化出现了舍利子的。
还有很多人猜测,高僧在火化的时候身上也会穿戴整齐,带上佛珠,这些舍利子有没有可能会是这些“身外之物”没有燃烧殆尽剩下的呢?
而且佛珠的形状和大多数舍利子的形状十分相近,这一观点也有不少的支持者,但是很多高僧在死后都会穿戴整齐,这也不具有特殊性。
另外焚化时的温度可以达到上千度,钢铁亦可以融化,什么样的佛珠才能经得起这样的烈火淬炼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葩的猜测,认为烧出舍利子是因为高僧生前可能患有结石类的疾病,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而来的,舍利子的形成虽然很奇特,但是它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舍利子的形成·】»
其实形成舍利子的关键就与这火化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舍利子的形成,并非超自然力量的体现,而是一种可以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
大多数普通人在去世之后会被送去殡仪馆火化,这个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因为焚化炉中的温度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一千度。
但是高僧一般会采用比较特殊的方式火化,焚烧的时间会更久,燃烧更加充分。
在火化过程中,骨骼中的有机物被燃烧殆尽,而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类似玻璃状的结晶体,这就是舍利子。
这一过程,与玻璃的制作原理十分相似,高温环境下,二氧化硅等物质熔化,冷却后形成固体,就得到了玻璃。
而舍利子的形成,则是磷酸钙等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熔融、重结晶的结果。
简单来说人被焚化形成舍利子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一定的高温”则是必要的条件,普通人之所以没有形成舍利子就是因为燃烧的不够充分。
科学家们通过对舍利子的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是磷酸盐、硅酸盐等,这些物质在人体骨骼中普遍存在。
也就是说,舍利子的形成并非高僧独有,只要满足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条件,普通人骨骼也能形成类似的结晶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一些研究人员还专门进行了模拟实验,他们将动物骨骼置于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加热,最终成功获得了与舍利子形态、成分相似的物质。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舍利子的形成机制,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现象。
当然,仅仅依靠科学解释,并不能完全解开舍利子的所有谜团。
例如,为何有些舍利子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泽?为何有些舍利子会具有特殊的形状?这些问题,还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舍利子的意义·】»
尽管科学已经能够对舍利子的形成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许多信徒来说,舍利子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宗教意义。
这种信仰,并非毫无根据的迷信,而是源于佛教对生命和宇宙的独特理解,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包括肉体。
信徒们通过供奉舍利子,缅怀先贤,感悟佛法,将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一代代传承下去。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理性化、客观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舍利子,如何理解信仰与科学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科学与信仰、理性与感性之间,舍利子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引导着人们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追寻心灵的归宿。
“我没有舍利子”,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像一颗石子,在佛教界激起层层涟漪。
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出自星云大师的遗嘱,这位被誉为“人间佛教”的集大成者,用他特有的方式,再次引发了世人对“舍利子”的思考。
舍利子,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千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信徒的敬仰和期盼。
有人说,它是高僧修行圆满的象征,是佛法无边力量的体现;也有人说,它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现象,可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舍利子往往被赋予了太多超越其本身的意义,一些寺庙为了吸引信徒,不惜花费重金打造“舍利塔”,甚至出现伪造舍利子的现象。
这种舍利子热,不仅背离了佛教的本意,也曲解了信仰的价值。
星云大师的遗愿,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警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引导人们回归信仰的本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中,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
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或者物质,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永远不能用科学解释它们。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把这些解释不清楚的东西归到神明身上,然而在现在很多古代的未解之谜已经被我们破解了。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就会发现真相其实很简单,现在解释不了的以后都有可能变得很简单。
参考:
环球网《》,2023-2-10
澎湃新闻《佛祖的“神迹”:舍利子从哪里来》,2017-3-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18635
中国山东网《舍利和舍利子的区别》,2018-6-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3669927461391338&wfr=spider&for=pc
新华网《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文化特性》,2017-6-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06/c_129625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