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激活本土经济特色

发表时间: 2024-03-26 14:11

山东潍坊青州市大山深处的王家辇村,非遗产品助力民众增收。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地处山东潍坊青州市大山深处的王家辇村乡村书房内,一派热闹的景象。两位村内直播员正在手机前,推介村庄家庭农场生产的玉米碎和煎饼。王家辇村党支部书记陈广平介绍,以前外出打工的妇女这两年回来了不少,有的加入家庭农场,有的当起直播员。吸引她们的,就是村庄传承上百年的民俗手艺。

民俗文化生态的持续改善,给潍坊市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机遇。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动全市文旅部门、非遗保护单位、村集体,做“活”民俗手艺这一门“土味儿经济”,在现代市场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搭上旅游业发展的快车

王家辇村以前的日子,陈广平记忆犹新。虽然村里有600多年的老屋,有“齐国猎场”的传说,有省内外闻名的红丝石矿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是“守着金饭碗饿肚子”。

最近几年,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扶持,王家辇村转变发展理念,迈入乡村旅游的赛道。村街更整洁了,墙上的壁画显示着村庄的发展活力,农家乐、民宿也陆续开了起来。

“我们称不上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但是也算搭上了快车。”陈广平说,外地游客增加了村庄的发展活力。村庄的传统秧歌舞蹈、煎饼美食、织布技艺被重新“唤醒”,传承了地域文化,也带来可观收益。

秉承“资源就地转化”的理念,潍坊市推动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线路融合,让可看的、可玩的、可吃的,变为民俗风情游的核心吸引物。

高密市姜庄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有非遗专业村13个,非遗专业户870多家,从事非遗手工艺的达3000余人。随着高密东北乡“非遗之光”旅游线路的开发,姜庄镇的非遗传承利用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的道路,非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临朐县冶源街道开发非遗小镇特色研学旅游线路,平均带动每村就业上百人,年人均增收过万元,很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统产业连接现代市场

近年来,潍坊市还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突破口,实现传统产业的再次发展。

柳疃传统织绸工艺,是潍坊区域民众在历代先民的不断探索改进下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过去几年,以昌邑华裕丝绸公司为代表的丝绸企业,一方面大力采购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对柳疃丝绸技艺的完整保护和留存,先后培养20多名传承人,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开展技艺传承,实现年产各类丝绸300多万米,产值6500多万元。

非遗与产业的结合,为古老非遗技艺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元素,提供了新动力,实现了非遗保护发展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潍坊市基层地区,传统民俗领域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产业交叉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潍坊市推动红木嵌银、剪纸等非遗项目打破传统界定,与婚嫁行业进行跨界融合,打造了全国性的非遗保护平台“美非遗”网上商城,现入驻非遗传承人超过200人,日均浏览量过万,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通过“非遗+互联网”模式,潍坊市农村地区的非遗民俗有效打通了产业链条,拓展了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新渠道。

传承人变身致富带头人

高密市聂家庄泥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聂鹏今年34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泥塑的传承创新,不断扩大聂家庄泥塑知名度。2021年3月,聂鹏注册成立潍坊市首家非遗合作社——高密市聂家庄泥塑专业合作社,推动泥塑产业化发展。他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开网店、“玩”直播,拓展聂家庄泥塑的销路,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在潍坊,像聂鹏一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扎根乡土,在非遗民俗的发源地寻找新时代的发展空间。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在积极行动,逐步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支持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目前风筝、年画等传统工艺项目从业者均达千人规模,风筝年产值达20多亿元。

同时,潍坊市以非遗传承人作为牵头人,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的空间,帮助本地有意愿的群众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带动就业增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现有的传统工艺传承所、企业厂房、手工作坊,吸纳就业人群,进行培训后加工生产非遗产品。目前,潍坊市临朐手绘年画、红丝砚技艺等特色非遗项目,带动就业百余人,年人均增收过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