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7 07:18
五十年代解放军在甘肃抓获一女匪首,审讯发现,竟是当年女红军
世人都说马家军凶残,可谁又知道在这支马匪武装中,竟然隐藏着一位曾经的女红军战士。1950年的一天,解放军三军11师33团在甘肃剿匪中,抓获了一名女匪首。这位身着马家军军装的女子,看到审讯室里红五星帽徽时,竟然失声痛哭。她的四川口音,她的怪异表现,她对红军的熟悉程度,都让负责审讯的团政委任学耀感到不解。这位女匪首到底是谁?她为何会出现在马家军的队伍里?她和红军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关系?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惊人的故事?
一、红色少女从军记
巴中县城外的刘家场,是个不大不小的集市。1920年的一个冬日,一个瘦弱的女童被她的父亲牵着,来到了集市上。这个女童就是吴珍子,那年她刚满七岁。
吴家本是巴中县城里的小商贩,因连年灾荒加上吴父染上赌瘾,家道中落。一天,吴父输光了所有家当,又欠下巨额赌债。债主逼得紧,吴父便把女儿吴珍子卖给了刘家场的富户刘老财做童养媳。
刘家虽然富裕,但刘老财的妻子性格刻薄。吴珍子从小就得干很重的活,稍有不慎就挨打受骂。到了十三岁那年,刘家的长子刘大柱看上了吴珍子的容貌,想要霸占她。吴珍子誓死不从,被刘大柱打得遍体鳞伤。
那时四川已经进入了大革命时期,红军在川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春天,红四方面军来到巴中,在刘家场附近设立了妇女识字班。吴珍子听说后,趁着刘家人不注意,偷偷跑去参加。
在识字班上,吴珍子第一次听说了"翻身"这个词。红军女干部讲述的革命道理,让她明白了自己的苦难从何而来。当红军在当地开展募兵时,吴珍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刘家人得知后派人到处追捕,但吴珍子已经跟着红军开赴了通江。在通江的妇女训练班,吴珍子很快就学会了端枪射击。因为身材小巧灵活,她被选派去做交通员,负责传递军情。
那时红四方面军正在川陕苏区开展游击战。一次,吴珍子要给前线送一封重要的军情。路上遇到国民党军队的搜查,她灵机一动,把信藏在箩筐底下的青菜里,装作卖菜的农家女孩。敌人盘查时,她故意说着方言跟士兵讨价还价,成功蒙混过关。
这一仗,吴珍子立了大功。她被调到妇女独立团,很快当上了班长。在妇女独立团里,吴珍子遇到了不少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姐妹。她们白天操练军事,晚上学习文化,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1934年秋,红四方面军准备北上抗日。临行前,团首长问吴珍子:"这一路上可能会很苦,你怕不怕?"吴珍子挺起胸膛说:"比在刘家当童养媳苦么?怎么会怕!"就这样,吴珍子跟随红军踏上了征程。
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数千里。红军每到一处,吴珍子就带着妇女团的姐妹们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当地妇女参军。一路上,妇女团的队伍不断壮大,很快就成立了一个排,吴珍子被任命为排长。
二、西路军征战悲歌
1936年秋末,西路军奉命西进,担负打通与苏联联系通道的重任。吴珍子所在的妇女团编入了西路军序列,成为这支军队中一支特殊的力量。
当时的河西走廊被马步芳的骑兵部队牢牢控制。马家军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精良的骑兵装备,给西路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进军,就像一条巨龙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
11月下旬,西路军抵达永昌县城。这里气候严寒,天寒地冻。吴珍子和妇女团的战友们负责运送弹药和伤员。她们把棉衣让给伤员,自己只穿着单薄的军装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穿梭。
永昌之战中,马家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妇女团被分配到城南高地担任阻击任务。吴珍子带领的排守在一个制高点上,用仅有的几挺机枪抵挡马家军的进攻。
一天夜里,马家军的骑兵突然发起猛攻。吴珍子的战友王秀英中弹牺牲,但她仍死死抱住机枪不放。吴珍子冒着枪林弹雨爬到王秀英身边,接过还在喷射火舌的机枪,继续射击。这一仗,妇女团打退了马家军三次冲锋。
12月初,西路军转战到高台一带。这里地势开阔,极为不利于步兵作战。马家军的骑兵像潮水一样涌来,把西路军分割成几个部分。补给线被切断后,部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
吴珍子和战友们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有时实在饿得受不了,就把皮带煮烂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都煮完了,就把枪套和挎包煮来吃。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团依然坚持作战。
高台之战最为惨烈。马家军集中优势兵力,对西路军发起总攻。吴珍子所在的阵地是重点突破方向。弹药已经所剩无几,战士们不得不省着打,只有敌人冲到近前才开火。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阵地上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但没有人后退半步。第三天下午,敌人的骑兵突破了侧翼防线。吴珍子的排只剩下不到十个人,她们背靠背结成圈,用刺刀与冲上来的敌人搏斗。
最后的战斗中,吴珍子身中两弹,仍在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她才被蜂拥而上的敌人制服。当马家军的士兵搜查战场时,发现阵地上到处是妇女团战士的遗体,她们全都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被俘后,吴珍子和其他女战士被押往敌军营地。一路上,她目睹了战友们惨遭杀害的场面。马家军对女红军格外残暴,有的被折磨致死,有的被逼着跳河。到达目的地时,和吴珍子一起被俘的女战士已经所剩无几。
三、马家军中的卧底生涯
在马家军的军营里,吴珍子和其他被俘的女红军被分到不同的营地。马步芳的部队缺少文书,得知吴珍子识字后,把她安排到军需处当文书。这个位置让她得以接触到马家军的重要军事情报。
1937年春天,马家军在河西走廊大肆扩军。吴珍子负责记录军需物资的调配,从文件往来中得知马家军正在为进攻兰州做准备。她暗中记下这些情报,寻找机会传递出去。
一次,马家军驻地来了几个做生意的商人。吴珍子注意到其中一个老商人总是在营地周围徘徊。通过仔细观察,她发现这个商人的举止和普通商贾不同。经过试探,原来这个商人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从此,吴珍子开始通过这条秘密渠道向党组织输送情报。她把马家军的兵力部署、武器储备、粮草调动等重要信息都记在脑子里,找机会告诉那个装扮成商人的地下党员。
为了不引起怀疑,吴珍子表现得极为谨慎。她主动替马家军的军官们料理生活起居,经常帮他们收拾房间、洗衣服。军官们都说这个四川女人勤快本分,对她的戒心逐渐放松。
1938年冬天,马家军在青海河湟谷地征集壮丁。吴珍子从文件中发现,这些壮丁将被编入马步芳的嫡系部队,准备在第二年春天向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她立即设法通知了党组织。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初,马家军中有人告密说军需处有共产党的奸细。马步芳下令严查,所有文书人员都被盘查。吴珍子为了自保,只得暂时中断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为了摆脱嫌疑,吴珍子主动提出要加入马家军。她说自己在红军受够了苦,愿意为马家军效力。马步芳的部下对她进行了严格审查,最后同意让她加入马家军。
从此,吴珍子穿上了马家军的军装。她被调到一个骑兵连当文书,负责处理连队的日常事务。在这个位置上,她继续秘密收集情报。每当马家军有重要调动时,她都要想方设法把消息传递出去。
1941年,马家军在甘南地区扩充势力。吴珍子跟随部队转战各地,逐渐成为连队里的老兵。她的四川口音、勤快的性格和热心的态度,让战友们都把她当成自己人。没人会想到,这个看似忠心的女兵,其实是一个共产党的情报员。
十多年来,吴珍子在马家军中如履薄冰。每天都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她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回忆着那些已经牺牲的妇女团战友。但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她必须继续在敌人的营垒中周旋。
四、最后的战斗与被俘
1949年8月,解放军向甘肃境内的马家军发起总攻。马步芳的部队节节败退,残部向青海方向溃逃。吴珍子所在的骑兵连被编入断后部队,负责阻击解放军的追击。
在一次遭遇战中,解放军的炮火将马家军的阵地炸得支离破碎。吴珍子看到战友们纷纷倒下,而远处解放军的红旗迎风飘扬。十几年来第一次,她又看到了那面熟悉的红旗。
这场战斗中,马家军的骑兵连损失惨重。连长在撤退时被炸死,副连长也身负重伤。作为连队里资历最老的人,吴珍子临时担任了带队任务。她带领剩下的几十名士兵且战且退,向祁连山方向转移。
9月中旬,解放军在武威附近设下伏击,马家军的退路被切断。吴珍子的部队陷入重围,弹药补给完全断绝。几天的激战后,队伍只剩下二十多人。他们躲在山沟里,靠着打野味维持生存。
这时,马步芳的几个亲信来到队伍里,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马步芳已经逃往台湾。他们劝说剩下的士兵继续抵抗,说国民党很快会派飞机空投补给。但是补给始终没有到来。
10月初的一个夜晚,解放军的侦察兵发现了这支残部的藏身之处。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在黑暗中展开。马家军的士兵们因为长期得不到补给,体力不支,很快就被打散。
战斗中,吴珍子中了一枪,倒在了山坡上。当解放军战士找到她时,她已经失血过多,陷入昏迷。战士们发现她穿着马家军的军装,便把她当作俘虏送往后方医院。
经过治疗,吴珍子的伤势逐渐好转。但她始终不说话,也不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一位首长来到病房,问她是不是四川巴中人。这句家乡话让吴珍子潸然泪下。
原来,通过多方核实,组织上终于确认了吴珍子的身份。她就是1936年西路军失散后,一直潜伏在马家军中的女红军战士。十三年来,她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1950年春天,吴珍子伤愈出院。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经历,安排她到甘肃省妇联工作。每当有人问起她在马家军的经历,她总是摇摇头,不愿多说。
这位巴中女子,用十三年的时光,在敌人的心脏地带默默战斗。她亲眼目睹了西路军的悲壮,亲历了马家军的覆灭,见证了西北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故事,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
五、晚年生活与历史见证
1950年后,吴珍子在甘肃省妇联担任干部,主要负责妇女工作。她走村串户,向妇女们宣传新社会的政策。在甘肃农村,她看到了和自己年轻时完全不同的景象:妇女们不再裹小脚,可以自由参加生产劳动。
1956年,组织上调吴珍子到兰州市妇联工作。这一年,她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她见到了许多老战友。当年西路军妇女团的幸存者们相聚一堂,共同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1960年代初,吴珍子开始整理西路军的历史资料。她走访了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记录下幸存战友的口述历史。在永昌县,她找到了妇女团曾经战斗过的阵地。当年的战壕已经坍塌,但山坡上依然留着弹痕。
1972年,一位历史研究者找到吴珍子,请她讲述在马家军中的经历。她详细叙述了自己如何在敌营中收集情报、如何与地下党组织联系。这些口述资料后来成为研究西北战役的重要史料。
1978年,吴珍子退休后专门从事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她收集了大量关于西路军的照片和文献,还帮助寻找失散的老战友。通过她的努力,几位被认为已经牺牲的战友重新取得了联系。
1980年,吴珍子重返高台。当年血战的战场已经变成了广阔的农田。她站在祁连山下,指着远处的地平线,向随行的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战斗:在这里,妇女团的战士们与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那里,她的许多姐妹永远地长眠于这片土地。
1985年,吴珍子参与编写《西路军女战士回忆录》。她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特别是关于妇女团在永昌、高台战役中的具体战斗场景。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西路军历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1990年代,已经年过古稀的吴珍子仍然坚持参加各种历史研讨活动。她向后人讲述西路军的历史,纠正一些历史记载中的错误。她说,真实的历史应该被准确地记录下来。
1995年,吴珍子最后一次参加西路军历史座谈会。会上,她将自己保存多年的一面残破的红旗捐给了博物馆。这面旗帜是她在1949年从马家军战场上找到的,一直珍藏至今。
2000年,吴珍子在兰州逝世。临终前,她将自己整理的全部历史资料交给了档案馆。这些资料中,不仅有战争年代的记录,还有她在和平年代收集的大量口述史料。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永远地保存在了甘肃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