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虚构人物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深度解析背后的秘密!

发表时间: 2024-11-09 18:42

揭秘虚构人物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深度解析背后的秘密!

古代人人流传,世上有四大美女,貂蝉便是其中一个,可大家并不知道,貂蝉其实是小说中虚构出的人物,正经的史料书籍中并没有对貂蝉这个名字有过任何记载。除此之外“巾帼英雄”花木兰同样是出自小说杜撰

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那些人名与故事,有很多都是小说杜撰,那么还有哪些我们熟悉的人物是小说杜撰出来的?为何还能流传至今?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

三国演义》中,他以王允养女身份,被进献给董卓,用于挑拨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在民间传说中,貂蝉原名极有可能为任红昌,是山西省一位村姑。元杂剧《董卓讨》中,也曾将挑拨吕布与董卓关系的美貌女子定名为任红昌。

然而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两部正史里,都没有提到貂蝉这个人。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的记载的确存在,但这名侍婢的身份和姓名都未被提及。貂蝉这个名字,以及“连环计”的故事,都是后来文学作品的演绎。

从一个无名无姓的侍婢,到名垂青史的“四大美人”之一,貂蝉的形象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升华,最终成为一个兼具美貌与智慧的女性形象。后世,我们也通常用貂蝉来形容长相甜美的女生。

尽管貂蝉从未被正史记载,但却流传至今,衍生出了“闭月羞花”的词语以及游戏中貂蝉的英雄角色。

“千古渣男”:陈世美

这个被千夫所指的“渣男”,最早出现在《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又在三侠五义的续书中被完善了故事情节。他的渣男行为同时影响了戏曲铡美案》。

而正史中没有关于陈世美及其“抛妻弃子”故事的任何记录。其忘恩负义的形象塑造和传播,主要服务于突出包拯的正直和法律的威严。

“人民公仆”:八贤王

这个在包拯故事中频频出现的“贤王”,同样是虚构的。在《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三侠五义》《万花楼》中都有出现。

他的形象可能融合了宋朝几位王爷的特征, 例如《北宋志传》中,“八王”就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贺后骂殿》中又被“改名”为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则叫做赵德崇,实为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从这些多到混乱的署名可以看出,八贤王作为包公的朋友,又作为一个具有智慧和权力的包公支持者,它承载的是民间百姓对于判官的形象追求,以及政治诉求。

“天生神力”:李元霸

小说人物李元霸的原型是李渊的儿子李玄霸,可惜李玄霸英年早逝,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劳。

而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被润色为一个具有天生神力的人物,可以轻松拿起八百斤的铁锤,并可以挥舞如风。并且曾经一个人单挑了230万人。根据《说唐》中提到的:“这李元霸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

战场夫妇档:杨宗保穆桂英

穆桂英在一众小说中被冠以巾帼英雄的头衔,与丈夫杨宗保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屡建奇功。

然而在正史《宋史》中,杨家三代抗辽的英雄事迹确实存在,但并没有杨宗保和穆桂英的记载。他们的传奇,从民间故事和戏曲开始,一代代传唱,最终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

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智慧,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束缚。

替父从军:花木兰

同穆桂英一样,她同样被称为“巾帼英雄”,其替父从军的故事也流传深远,在电影电视、音乐以及网络游戏中影响甚广。

花木兰最早是出现在南北朝《木兰辞》中,后来在每一个朝代都经过戏曲的改编,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其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

文学作品虚构人物的社会价值

虚构的历史人物虽然“不存在”,但他们的故事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股力量,源自人们对美好、英雄和正义的向往。

生活总有不如意,大家都需要一些精神支柱和情感上的安慰。虚构人物的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一个可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世界。例如,穆桂英的巾帼风采,可以激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小说人物的故事也能折射出社会现实。这些故事并非空中楼阁,它们往往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例如,陈世美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信义的重视;八贤王的故事,则体现了人们对清官廉吏的期待。

虚构故事也能传递文化内涵。这些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杨家将的故事讲的是忠肝义胆,保家卫国;花木兰的故事则展现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形象。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故事中的人物。首先,要区分虚构与真实。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是虚构的,不能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混为一谈。不能因为《三国演义》中貂蝉的故事,就认为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貂蝉这个人,并以此为据去解读三国历史。

虚构人物的故事,可以作为历史的补充和解读,但不能替代历史本身。其次,要注重历史真相。研究历史,得看证据,保持冷静客观。不能因为喜欢某个虚构人物的故事,就忽略了历史的真相。

我们不能因为被杨家将的故事所感动,就忽略了宋朝在抗辽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其他抗辽将士的贡献。最后,要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这是文学创作的属性。

我们不能苛求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而应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换句话说,我们既要欣赏虚构人物故事的精彩,也要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敬畏。要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它们各有其价值和意义。

历史属于过去,文学反映当下,而虚构的历史人物,则把过去和现在联系了起来。他们活在故事里,却影响着现实中的人们。这段故事,既反映了历史,也展现了人性。

参考信息:

百度百科:貂蝉、陈世美、八贤王、穆桂英、杨宗保、花木兰、李元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