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雍正去世后发生的秘密事件引人关注

发表时间: 2024-07-10 17:58

雍正去世后发生的秘密事件引人关注

李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历经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皇帝的宠臣之一。乾隆登基后,李卫依然受到重用,不过却没有了往昔的辉煌。‍

乾隆三年51岁的李卫因病去世,皇帝命人厚葬,后来却突然大骂李卫: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乾隆对这位名臣的态度为何发生如此大的改变?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江苏富商看儿子游手好闲,花钱买官意外成为一代名臣

康熙年间,江苏丰县有一户富商之家李家,该家族几代经商家产颇丰。

虽然清朝商业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古代人的观念认为,经商的人家有了一定的条件后,都会给自己或者家族后代买官,哪怕是九品芝麻官也算是光宗耀祖,让家族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李卫的父亲一辈子与商业打交道,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时候,经常因为商人得身份被人看不起,哪怕是一个穷秀才也能对他颐指气使。

李卫的父亲积累下丰厚的家产,但最大的心愿却是家族能出个官,让自己扬眉吐气。1688年2月李卫出生,李父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希望儿子可以考取功名。



小时候李卫非常聪明,不过没实在是有读书的天赋,反而喜欢结交江湖朋友,与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父亲看到儿子成为纨绔子弟十分不甘,便开始想别的法子。

当时买官卖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为了一官半职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父亲眼看着儿子已经30岁了,仍然一事无成,决定花钱给儿子买个官。买来的官没有考上的硬气,好歹也算是进入“士”的行列,对李家生意也有很大帮助。

李父四处托关系花了一大笔钱,给儿子买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个官位在当时真不算低,隶属于兵部、从五品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副司长,行政级别为司局级副职。

要知道,清代即便是状元一般也是从六品干起,至少三五年才能升到从五品的职位,看得出来李卫父亲为儿子和家族的前途简直是下了血本。



他的想法很简单,不指望李卫做惊天动地的事,只要老老实实在五品官上呆着别惹祸就行。

不曾想,李卫居然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不仅长袖善舞左右逢源,还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揣摩上位者的心思,仅用10年时间就从员外郎升为江浙总督,成为雍正三大心腹之一。

文化水平不高却被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第一宠臣

在清朝虽然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康熙时期对纳捐制度管理的非常严格,明确规定文职京官最高只能捐到正五品郎中,地方文职最高只能捐到正四品郎中。

李卫捐的从五品员外郎,按照当时的价码大概在8000两左右,从这里可以也看出李家确实财资丰厚。

按照康熙时期的规定,捐员外郎并不意味着实际当官的职位就是从五品的,需要长时间的候补期,李卫军官仅一年的时间就实授兵部员外郎。


有如此成就除钞能力以外,与他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也分不开。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李卫与四皇子关系非常不错,是四爷潜邸奴才。

真正的历史中李卫先是和皇十三子认识,康熙六十一年十三皇子印象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正是在他的举荐下李为被授予云南驿盐道。

雍正对于老十三弟弟非常信任,刚刚登基的他为巩固皇位,正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皇十三子的举荐下,李卫才得以进入雍正的视野,当然有贵人提携并不够,还得看他自己的能力。

雍正元年五月李卫去云南赴任,一个月后连上三本奏折,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盐政弊病上书皇帝。



这段经历与《李卫当官》中,李卫追缴盐税的经历非常相似,只不过发生的地点不一样。

到了云南经过初步清算,他发现前两任欠的盐税高达11万两,这次清缴盐税也是交给雍正的第一份答卷,显然拿到了满分。

七个月后李卫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仍然负责盐务,同时还获得一项权利——向皇帝密折的特权,一般只有封疆大吏才有这样的权利,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当时李卫只有36岁而已,并不是由科举入仕、文化水平也不高,雍正却破格录用,知道自己深受皇恩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历史上的李卫与影视作品中有一个相似之处,身上有一股匪气,也可说是江湖气。



凭借科举做官的读书人,做起事来既要考虑面子也顾及里子,李卫则简单直接很多,只要能将皇帝交给自己的差事办的漂亮,不在乎什么手段。

雍正对这位官员得忠心程度和办差能力是绝对放心,从李卫的任职经历来看,一半时间都在与盐务打交道。

封建时代盐税是大头,盐官也是腐败的重灾区,偷税漏税严重,李卫和这些人共事必须用一些非常手段。为打击私盐,他还有自己的“白手套”,就是十分有名的漕帮。

《李卫当官》中,李卫是通过和漕帮合作拿到证据,追回江南税银。

现实中的李卫就是漕帮背后的大老板,雍正时期整个江南地区的水路交通都掌握在他手里,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向皇帝报告。



成立漕帮之前,李卫主动将此事告诉雍正,得到皇帝允许才着手建立这个带有黑帮色彩的组织。

漕帮巅峰时期人数近十万,皇帝却不担心李卫有不臣之心,正是这种绝对的信任让他成为与年羹尧田文镜平起平坐的肱骨⁤之臣。

皇帝最放心李卫的一点在于他不贪污,一直以来雍正都倡导清正廉明,对于贪污的管理十分痛恨。李卫家产万贯,对于金钱没有太多渴望,被夸奖为“国之伟器”。

乾隆皇帝厚葬李卫,四十年后突然翻脸

1725年,李卫被提升为浙江巡抚,然后又被任命为浙江总督,⁩当时他才40岁。4年后雍正将李卫调回京城,封为兵部尚书,这可是正经的一品官,而且是京官、皇帝近臣。

之后李卫又担任过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担任刑部尚书期间查办过重臣鄂尔奇,此人担任步兵统领,哥哥鄂尔泰同样也是雍正的左膀右臂。



1735年雍正皇帝在颐和园驾崩,李卫知道自己最大的靠山倒了,之前整顿盐务、肃清官场让他得罪不少人,担心自己会被政敌打压,有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还在雍正的葬礼上昏了过去。

乾隆继位后弹劾李卫的奏折如同雪花一样飞来,后者惶恐不安,乾隆却并没有对他进行清算,让其继续担任直隶总督兼营田观察使。

得到新帝重用李卫工作更加努力认真,丝毫不敢懈怠,生怕给政敌抓到把柄。乾隆皇帝对李卫的进谏也很重视,多次赞扬他“秉公执法”。

有一次李卫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百姓争地,乾隆命人彻查将库克狠狠惩罚了一番。为嘉奖李卫还赏赐四团龙补服,整个清朝拥有的四团龙补服的大臣不超过5人。

1738年李卫病重,乾隆皇帝亲自指派御医为其治病,第二年51岁的他去世,皇帝亲自写文悼念下令厚葬并赐“敏达”谥号,给的评价也很高,称其“实心办事,宣力封疆……畿辅重地,正资料理”。

然而李卫去世后多年,乾隆突然态度大变,这又是为何呢?原来1777年乾隆下江南,在西湖边看了一座庙宇,得知里面供奉的是李卫和妻子勃然大怒。

他下命令将这座庙宇摧毁,还生气的说道:李卫不过就是借着皇家的恩宠才成为一品大员,他并不是什么忠臣,一个奴才竟敢托名立庙,实在是可笑。

或许这才是乾隆看待李卫的真正想法把,当年他之所以对李卫厚葬,是因为自己刚刚登基,无论是出于维护需要统治还是博个好名声,对于父亲留下的宠臣自然不敢怠慢。

说白了乾隆皇帝优待李卫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心中对李卫早已经不满,这也与皇帝本人的性格有关。

雍正当皇帝非常务实,只要有能力、能为自己办事就会得到重用,乾隆却不一样,自视甚高担心大臣得风头盖过自己。



李卫是典型的实干派、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为国家,难免触及到一些贵族阶级和利益集团。

以前雍正给李卫撑腰敢大胆做事,如果李卫不是在乾隆初期因病去世,可能他也没有机会善终。

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李卫对于乾隆皇帝得态度也有所察觉,不过他擅长察言观色、做人做事圆滑,能够掌握边界感不会触及乾隆皇帝的底‍线,人死如灯灭乾隆也没有计较。

40年后,他在西湖边上看到纪念李卫的寺庙,积累的不满瞬间爆发。



见微知著,从乾隆对李卫的态度可见这位皇帝为人处事之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到了乾隆后期,清王朝逐渐开始衰落。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VKFFl0Cm57ZGkQpACPntRBkzUVKBYXH0wrMS7UygujMi6rVAgyz1LJFMxM1ces7HG8yuUfiOv3K4iDo64Aa6hWxmNVWFiXAsoJCxETCvwuQ4sET-GT-MKMAd3wcnCZVWBllzdT-FtCrgFa6VQdhtj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VKFFl0Cm57YAMbohmTlYniaELt7dwB8wAHDgvq4zE2RwfixgqMLPaeXvw4RCOEAY4QTtgSefxLyMOBLMVJl01ZsTyrlUSqvwqS0EbVfHAl9UDRQYVDG45b2JlK4X4Zrbj-oq-Lpg0I9n2lB2xQpIW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