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蜡石:石中之宝,转运之源

发表时间: 2020-06-07 12:26

黄蜡石:石中之宝,转运之源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岭南一带,是我国有历史记载,最早赏玩黄蜡石的地区,据《永安县县志》记载:“永安产蜡石,贡于朝,盛于名也。” 永安蜡石在明清时期,曾制作成鼻烟壶进贡朝廷

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等省相继发现黄蜡石,各具特色。此外,缅甸、印尼非洲等地,也发现了黄蜡石资源,其中以缅甸黄蜡石品质最佳。品质良好的黄蜡石是中华瑰宝,2011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将国际标准的黄玉髓,命名为黄龙玉


黄蜡石的原岩,均为硅质岩,受到构造变动、火山活动、热液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形成黄蜡石。黄蜡石,有原生矿次生矿之分,以籽料、山料山流水三种形式存在:

原生矿

是指产自岩体中的矿体,俗称“山料”, 外表常被铁锈、泥土等污垢包裹,形体也不规则,但内部玉化程度高,色彩丰富,杂质少,适宜俏色雕琢。

次生矿

也称“山流水”,是指脱离母矿的石英岩,在表生作用下,离开原生矿体,散落在山沟、河床浅表,经长期风化、剥蚀、氧化和矿物元素浸染而成,皮质较好;

“籽料”:

则是石英原岩,受地质作用分裂、滚入河流中,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刷和矿物元素浸染而成。多为圆形、扁圆形体,水洗度高,温润细腻,玉质稳定,是雕刻师首选的黄蜡石玉料。

黄蜡石具有以下天然特性

质:

结构紧密,韧性强,硬度6.5~7.5,与翡翠相当。优质黄蜡石表层蜡质感强,密度高,油性足,玉化好,稳定性强,有“和田玉之温润、田黄之色泽、翡翠之硬度”,多呈蜡状、油脂光泽,少数呈玻璃光泽;水头较足,以半透明居多,冰种透明度极高;上品的黄蜡石籽料集凝结、脂润、纯净、细腻于一身,给人以浑厚的感觉,十分符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含蓄、内敛思想内涵

形:

形态各异、造型奇特,如圆似方,像人似佛,奇山秀水,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特别是黄蜡石中的晶蜡,石表凹凸不平,纹路纵横交错,有如“筋骨裸露”

色:

黄、红两色为主色调,兼有粉色、绿色、黑色、浅蓝、浅灰、白色、紫罗兰等多种颜色,其中红黄两色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主色调,寓意喜庆和富贵吉祥。有多种混合色的上品,适合雕刻中“巧色”的运用。

纹:

石体上有花纹、图案、斑点或文字,如梨皮、歌窑纹等,而更多的是色彩纹。彩蜡是黄蜡石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石种,纹理以彩纹居多,多数呈红黄绿三色,画面浑然天成,主题突出,形象逼真,意境优美,是“天然的国画”

皮:

黄蜡石是水冲石,水洗度高,表皮光滑,蜡质感强,多数有一层温润的包浆,特别是致密度高的籽料手感超好,用手抚摸很光很滑,犹如婴儿的皮肤,所以黄蜡石也有“玩皮”一说。


黄蜡石按其二氧化硅的纯度、颗粒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冻蜡、胶蜡、细蜡、晶蜡、粗蜡等。

冻腊:透明或半透明,透光性好,可透至实心甚至通透,石表光洁油润,冰清玉洁,为最高档次蜡石。

胶腊:透明度低于冻腊,多成半透明或微透明,光洁油润,表层油脂感强,属高档次蜡石。

细腊:微透或不透明,但质地细腻油润,表层光滑,手感良好,属中档次蜡石。

晶腊:透光,表面有空洞或缝隙的地方长出的未成熟的水晶状物质,有光泽,石质结构疏松。

粗蜡:不透光,不反光,手感较差,很粗糙,为低档次蜡石。

此外,在黄蜡石圈还流行一些新的叫法,如碧玉冻、细腊冻、磨砂冻、青皮冻,黄冰、荔枝冻、乌鸦皮等,均属雕刻上等料石。

黄蜡石具有以下鉴别方法

肉眼看:

一是,看形,是否完整、饱满或平整,是否存在石体凹陷、扭曲、破损、裂纹和石根等瑕疵;

二是,看质,优质黄蜡石表层蜡质感强,密度高、油性足、玉化好,冻蜡、胶粒、细蜡温润有韧性,多数半透明或微透明;

三是,看色,黄蜡石颜色比较丰富,有红黄白褐黑等多种颜色,挑选时以多色为妙,色艳为优,正黄、飘红为最佳;

四是,看皮,也就是石肤,是否健康、光滑、有无包浆,有老年斑、乌鸦皮比较稀有,表皮粗糙或泛白的黄蜡石是次品,有石筋、石线的品质要打折扣。


镜中辨:

指用高倍放大镜,辨别黄蜡石的颗粒粗细程度。优质黄蜡石多为隐晶质结构,颗粒非常细,镜下颗粒细腻、质地均匀者为优品。

灯光照:

一是,冻腊的透光性最好,折射光线十分柔和,透至实心甚至通透;胶腊次之,多成半透明或微透明;细蜡一般微透或不透明;晶腊石质结构疏松,透光。

二是,看有无内裂、杂质、绵点和纹理。裂纹深的会影响光线的横向折射,在裂缝两边形成明暗光影。

掂重量:

黄蜡石的致密性越好,其单位质量也越高。

机器切:

最终的检验结果,是靠切割,根据露出的石质状况,推断黄蜡石的优劣。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 如若侵权 请告知删除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