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青春期郁证患者的希望之光:国医大师路志正

发表时间: 2024-10-22 11:20

青春期郁证患者的希望之光:国医大师路志正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病例信息

一、病史资料

1. 一 般信息

患者,女,16岁,就诊于2017年8月3日。

2.病史

主诉:情绪抑郁2年。 现病史:患儿自 2015 年就读初中后,因学业⁨压力大,常案牍劳形至深夜,遂出现烦躁易怒、恐惧上学等情绪,后虽经转学减负而病情不能缓解,逐渐出现厌学、自杀等心理,经北京市安定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予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 2 年余,病情减而未已。 刻下症:急躁易怒,担心恐惧,神惴不安,纳谷不馨,厌食量少,夜寐多梦,辗转不实,小便频涩,用力始​出,大便秘结2-3日1 行。平素月经前后无定,偶有隔日 1 行,经期5-7 d,量或多或少,伴行经不畅,偶有经前轻微腹痛。舌略红略滞,苔薄腻;脉寸沉小数。

二、辅助检查

无特殊。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

郁证,血虚神躁,肝胃不和。

2.西医诊断

抑郁症(重度)。

四、干预措施

中医治法:养血柔肝,和胃降浊。 太子参12 g、当归12 g、川芎6 g、白芍12 g、小麦30 g、莲子心6 g、炒酸枣仁15 g、夜交藤15g、炒山药15 g、生麦芽20 g、生谷芽20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醋元胡12 g、川楝子9 g、炙甘草 6 g,7剂,水煎服,3天2剂。

五、疗效转归

二诊:服上方 40 剂,患儿急躁易怒、小便频涩、大便艰结、夜寐不安等症均见明显好转。诊时面色萎黄,神情抑郁,时有盗汗、疲乏,自觉少腹发凉,久行舟车则头晕恶心,纳谷欠馨,余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边尖红甚,苔薄白;左脉沉而无力、小数,右脉寸尺无力、关沉而小数。分析该患儿面色萎黄,神情抑郁,思维欠活,纳谷欠馨,治疗依前法加减再投。处方:太子参12 g、炒芥穗10 g、当归12 g、川芎 9 g、炒白芍12 g、炒酸枣仁15 g、石斛10 g、远志9 g、郁金10 g、菖蒲12 g、茯苓15 g、胆星6 g、炒枳实12 g、紫石英(先煎)15 g、生姜 1 片,14 剂,水煎服,3 d服2 剂。 三诊:停服抗抑郁西药,经口服二诊方14剂后,急躁心烦减轻,二便已如常,偶有夜寐多梦。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目窠微黑,乏力盗汗,四末不温,轻微晕车,腹凉畏寒。月经周期不定,伴行经初始小腹坠痛、血块不多。舌淡红尖稍红,苔根稍厚;脉右细弱、左沉细尺弱。证属肝郁脾虚,中气不和。治宜:疏肝解郁,运脾调中。处方:太子参12 g、炒芥穗10 g、当归12 g、川芎9 g、炒白芍12 g、菖蒲12 g、郁金10 g、炒白术12 g、炮姜 6 g、阿胶珠(烊化)6 g、茯苓 15 g、炒三仙各9 g、醋香附 9 g、生龙牡各(先煎)20 g、生姜 1 片、大枣 2 枚为引,14 剂,水煎服,3 d 服 2 剂。后情绪平稳,可正常学习生活。

总结与讨论

路老指出,中医学认为“志意”具有“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等功能,对于人体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具有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可以使人达到“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灵枢·本藏》)的葆养效果。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障碍为特点的病症,与中医文献记载中的意伤、郁证、百合病等临床表现相似。若“志意”伤损,则会出现《灵枢·本神》所言的“意伤则惋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等表现,故而路老认为对于抑郁症的论治可以参考这几种疾病入手。 此案患儿因学业过重而心情悖郁,难以抒怀,则肝血暗耗,心神躁扰,魂魄不定,志意不足,神惴不安,夜寐不宁;肝木横逆,戕伐中土,则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冲脉丽于阳明,八脉丽于肝肾,患儿天癸初盛,木郁难藩,则经行难遂,靡有不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结合其舌脉,舌略红滞、苔薄腻,寸沉小数,可知其血虚神躁、肝胃不和。首诊处方,路老以养血柔肝,和胃降浊为治。方采当归、川芎、白芍、炒酸枣仁、夜交藤、醋元胡养血柔肝,安神定志;太子参、炒山药、生麦芽、生谷芽、小麦和胃扶土,建中萌木以崇丽阳明;炒杏仁、炒薏苡仁渗湿利邪,宣畅水道;川楝子、莲子心除心肝之客热;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儿服药已见显效,路老蓄意守法再进。处方依前法加减再投,去和胃扶土之山药、生谷芽、生麦芽、小麦,减除热疏肝安眠之川楝子、莲子心、夜交藤,添理气行湿化痰之胆星、茯苓、枳实,加强意定志之石斛、远志、菖蒲,增暖子宫、温营血之紫石英,益清头目之荆芥穗。诸药合用,一强神体,一增志意,损益有道。三诊时,患儿面无怫郁之色,惟显肝郁脾虚,中气不和之象,故而路老以疏肝解郁,运脾调中立意,于二诊方中,损化痰利湿之药,益养血疏肝、消导沉降之品,继投以巩固疗效。

— 完 —

I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